首頁 > 運動

上世紀新造的一個漢字:魯迅讚不絕口,如今使用廣泛

由 歷史評談 發表于 運動2021-06-26

簡介其次,西方作品中常見的一些名詞,中國存在但古代漢語中沒有或表達模糊,除了音譯、組建新詞或尋找相近意思的詞語表達等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造字,比如在對女性的第三人稱稱呼問題上,近代學者就造了一個字,如今大家都離不開這個字

尋找相近的詞語是什麼

漢字出現的數千年內,數量一直在增加。學者統計顯示,甲骨文中一共出現4000多個文字,三國時《廣雅》收錄文字18150個,北宋《類編》收錄的漢字達到33190個,清朝《康熙字典》共收字46933個。之所以漢字會增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時代發展過程中的表達需要,於是古人才造出新字。

民國時期,隨著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與西方思想、作品湧入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受到巨大沖擊。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對很多新事物缺少詞彙表達,比如古代漢語中沒有“社會”、“哲學”等詞彙,於是近代中國學者從日本引入,而日本是因為西化較早,在翻譯西方書籍時新組建了不少詞彙。其次,西方作品中常見的一些名詞,中國存在但古代漢語中沒有或表達模糊,除了音譯、組建新詞或尋找相近意思的詞語表達等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造字,比如在對女性的第三人稱稱呼問題上,近代學者就造了一個字,如今大家都離不開這個字。

上世紀新造的一個漢字:魯迅讚不絕口,如今使用廣泛

古漢語中缺失專有第三人稱代詞

在古代漢語中,對第三人稱的表達有很多字,但缺少特指的表達。

一是“他”,通“它”,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近代白話文興起後,學者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二是“之”,古文裡作賓語的第三人稱往往會用“之”字表示。

三是“它”,對第三人稱的表達都可以用“它”,該字始於甲骨文。我們熟知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寫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甲骨文中有“它”,蛇、它、也三字形有相混現象,本義是蛇,上古先民恐懼蛇,會問“無它乎”,就是問有沒有蛇,後來逐漸被引申為其他事物。

四是“伊”,在古漢語中可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她”、“他”、“彼”,《南史》記載“吾見張時,伊已六十”,《紅樓夢》中記載“薛蟠因伊倔強,將酒照臉潑去。”由於吳方言中的“伊”來專門代表女性第三人稱單數,因此“五四運動”前後,吳方言區的文學作品用“伊”字來指女性,魯迅、周作人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

古代漢語中的第三人稱,有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即為:男女不分。數千年來,似乎無人覺得有作此區分的必要。

上世紀新造的一個漢字:魯迅讚不絕口,如今使用廣泛

劉半農造出一個新字

隨著白話文運動的興起,西方思想、作品的湧入,這個問題就進一步凸顯出來了,男女第三人稱都不能模糊,各自勢必需要一個專指代詞。

最先遇到這一問題的是翻譯家,英語單詞中的第三人稱代詞,“he”特指男性、“she”是女性,指向非常明確,但翻譯成漢語時就麻煩了,因為漢語中對女性的第三人稱表達缺失。劉半農(見上圖)是民國大翻譯家,第一個將高爾基(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作品介紹到中國,還最早將狄更斯、托爾斯泰、安徒生等作品翻譯成中文,他在翻譯“she”時,為了表述清晰,常常翻譯成“他女”、“那女的”。但“她”是常用字,一部作品中常常會出現數百次“she”,於是往往造成成篇累牘的“他女”“那女的”,看上去和讀起來都非常的彆扭。

為了更好地表達第三人稱女性,劉半農就“造”了一個字——她。1917年,劉半農首次提出了用“她”字以對應“she”的建議,由於劉半農是非正式提出,當時沒有引起轟動。1918年,周作人在《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劉半農的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並用……。印刷所裡沒有,新鑄許多也為難”,最終認為用“她”字作為第三人稱女性專有字還需要從長計議。

在此之後,周作人、魯迅等還是習慣用“伊”字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上世紀新造的一個漢字:魯迅讚不絕口,如今使用廣泛

“她”字如何被接受

所謂真理越辯越明,“她”字被接受也是如此。1918年周作人指出劉半農造“她”之後,“她”字影響還不大,但在1920年卻出現了一場論戰,讓“她”字一時廣為人知。

1920年年初,署名寒冰的作者在上海《新人》雜誌刊文《這是劉半農的錯》,新創“她”字毫無必要,因為第一、第二人稱的“我”“汝”等字,也沒有陰陽之分,再說“她”、“他”兩字,只能在閱讀時分別,讀音上區分度不大。

寒冰文章發表不久,一位署名孫祖基的作者在上海《時事新報·學燈》上發表了《她字的研究》,支援用“她”來特指第三人稱女性,認為“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隨後,寒冰再次發文《駁她字的研究》。

總之,這場輿論混戰雖然沒有結果,卻讓“她”字一時廣為人知,而真正讓“她”字為人接受,與一首情歌密不可分。

上世紀新造的一個漢字:魯迅讚不絕口,如今使用廣泛

當時,遠在英國倫敦留學的劉半農,見到國內這場論戰之後,於當年8月發表正式論文——《“她”字問題》,討論兩個方面問題:一是中國需不需要第三人稱女性代詞,二是如果需要,能不能用這個“她”字。劉半農認為中國非常需要第三人稱女性代詞,而“她”字最為契合,至於“伊”字適用地域小,且沒有“她”字更容易讓人明白,“形式上和‘他’字極像,容易辨認,而又有顯然的分別,不至於誤認,所以儘可以用得。”與此同時,在文章的最後,劉半農還提出新構想,即除了“她”之外,還應該再造一個“它”字,以代無生物

為了推廣“她”字,劉半農還寫了一首白話文詩,即《教我如何不想她》(最初詩名為《情歌》)。之後,“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見上圖)為這首詩譜曲,讓其成為一首經典情歌,至今傳唱不衰。

隨著《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千百萬讀者和歌者當中不斷地傳播,“她”字也快速地流行、推廣開來,並逐漸成為第三人稱女性的專有代詞。

對於劉半農新造的“她”與“它”,上世紀三十年代時魯迅讚不絕口:“他(劉半農)活潑、勇敢,打了幾個大仗。

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創造,就都是的

。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如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所以的確是大仗。”

上世紀新造的一個漢字:魯迅讚不絕口,如今使用廣泛

不過,劉半農造字之說並不準確,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她”,還是“它”,在古文中早已有之。

《集韻·上聲·馬韻》中將“姐毑她媎”並列,“子野切,《說文》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簡單的說,古文中的“她”讀音是“jiě”,通“姐”。因此,說“她”是劉半農所造肯定是錯誤的,但劉半農賦予了“她”新的含義,這是不爭的事實。

由於古文中的“她”屬於孤僻字,幾乎沒有被使用,劉半農等學者沒有發現造成誤會並不稀奇。只是古代漢語中“它”字使用並不算少,大師們沒有發現就令人不解了。

一兩個大師沒有發現“她”與“它”字古已有之可以理解,但一群大師沒有發現就令人詫異了。可見,所謂民國大師對中華典籍閱讀量可能並不驚人,其國學水平也並非高不可攀。之所以如今抬高民國大師地位,或許是距離產生美吧。

Tags:第三人稱劉半農女性代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