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忍惡無嗔是什麼意思在金庸所創作的武俠小說《四十二章經》貫穿始終

由 郭一BUAA 發表于 人文2021-05-29

簡介《四十二章經》的第十二章“舉難勸修”,列舉了二十件難事,說明修道之難:“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真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

忍惡無嗔是什麼意思

在金庸所創作的武俠小說《鹿鼎記》中,一部《四十二章經》貫穿始終。韋小寶費盡心機得到的《四十二章經》不僅是一部經書,更是一幅大清藏寶圖。據說這幅藏寶圖指示了滿人入關前在關外埋藏的大量珍寶。這些埋藏的珍寶被偽裝為大清龍脈,由滿洲八旗世代守護。而這幅藏寶圖的碎片也被藏入八部《四十二章經》的夾層內,交由滿洲八旗保管。

韋小寶費盡心機得到的《四十二章經》中究竟有什麼寶藏?

在《鹿鼎記》中,《四十二章經》只是大清寶藏的藏身之地,而實際上《四十二章經》本身也蘊含了佛教義理的無盡寶藏。

韋小寶費盡心機得到的《四十二章經》中究竟有什麼寶藏?

圖片來源https://www。toutiao。com/i6258206961033019906/

《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佛教經典,也是我國最早譯出的佛教經典,文字平易簡明,是修習佛教之入門書。

四十二章即四十二段文字。凡佛所說真理皆可稱經。《四十二章經》即四十二段經文,這是佛涅槃以後,由他的弟子擇其一生所說的精粹警句彙編而成,即佛的一本語錄,這與《論語》的性質類似。它的宣說物件是出家的沙門,其主要內容如出家證果、斷欲絕求、割愛去貪、忍惡無嗔、舉難勸修、舍愛得道、我空怖滅,詬淨明存、達城如幻等,宣揚人生無常有漏皆苦等基本教義,闡述修習佛道應遠離諸欲、棄惡修善的重要義理。

修習佛道首先要明心見性,澈悟心源,類似於西哲的“認識你自己”。心需要明,性需要見,意味著人心本自清淨,但因妄念矇蔽而隨時有所障蔽,如日月常明,若為浮雲覆蓋,則不能了見青天日月星辰。心不明,則性不可見,即不能徹見自心中的佛性。如遇善知識開真法,聽從佛的教導,即如慧風吹散迷妄之雲霧,內外明澈,永珍森羅,此之謂明心見性。若能於頓悟漸修之中,祛除妄念,則垢盡明存,發明本心,即能見性成佛,證得摩訶般若。

《四十二章經》的第十二章“舉難勸修”,列舉了二十件難事,說明修道之難:“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真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這一段佛經一是說明修道的因緣難得,如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會善知識難,善解方便難。二是說如欲修道卻“不知其難”,則終不能修,不修則終不能無難。

“不知其難”是因為缺乏對自己作為人的本性的認識,而“舉難勸修”篇則表現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並指導人透過修道實踐得以轉變,從而踏上精神拯救之路。

佈施作為一種修行方法,其目的是破除人性中的吝嗇與貪心,讓人主動捨棄和主動給予,而這對於貧窮的人來說更為艱難,即“貧窮佈施難”,但愛與憐憫乃是佛與菩薩的本質,佈施激發出人所蘊藏的仁慈的衝動,展現出人類互愛和得到快樂的能力。

豪貴的人學道很難。這從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可以得到佐證,即人在得志時,大多是儒家;人在失意時,大多是釋家。

世間有太多的難事,如捨棄自己的財富甚至珍貴的生命,忍住男女之間的色慾,見到好事不貪求,被侮辱而不生嗔恨,有勢力而不仗勢欺人,除滅倨傲自大狂妄之心,不輕視未學佛法的人,等等。這裡有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熟視無睹的現象,有人們習見不察的心態。這些常見的現象及行為卻顯示了人的心靈奧秘和人性的複雜,它使人警醒,促進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覺悟。“勸修”即透過修道之路這種自覺的努力實踐,在建設性的方向上去獲得個人的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

二千年前成書的《四十二章經》所表達出的對人性中的貪婪、自私自大、狂妄愚蠢、偏執、恐懼焦慮的深刻洞察,在今天依然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和認識價值。 “修”道是消除這些精神變態的不二法門。

作為生物的人,受制於生物學的規律,不得不生和不得不死的雙重焦慮與生俱來。作為社會性的人,生活在群體裡,彼此限制,不能自由。這些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巨大壓力使人痛切地感到人生之苦。所以,大多數人透過補償機制,如對權力、財富、名聲、感情等慾望的無限貪求來轉移或迴避這些焦慮。但這些只會讓人更大程度地被名韁利鎖所限制,只會讓人在困境中沉淪,並不能把人從終極意義的人生困境中救贖出來。

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所有焦慮都來自貪婪和恐懼。貪婪和恐懼驅使人們陷入幻相的世界,並給這世界投射以本來並不具有的特性。誰能獲得無所畏懼的完全的安全感?覺醒的人。覺醒的人是解脫的人。覺醒的過程就是意識到以往未曾意識之物的過程。《四十二章經》的“舉難勸修”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使我們對人性、人生有所覺醒,完成人的內在革命,從而找到從奴役到自由的大道。

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而佛教經典名相繁多,義理艱深,給人以費解和神秘的感覺,《四十二章經》卻不同,它表現為相對簡單的修行和教喻,這就是:努力行善,莫作邪惡,自淨其心,是為佛法。這裡有著使人的生命得以更新的東西,讓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滿足和快樂。它所提倡的修行和教喻,適用於古代和現代,適用於西方和東方,適用於一切人類境遇。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郭一)

Tags:四十二章勸修舉難修道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