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智慧】讀懂了這些,你就能讀懂了人生,讀懂了人生,讀懂了人生!

由 雨法雨禪樂 發表于 人文2021-05-26

簡介而人們在問“禪”之路上,因個人知識、經驗、閱歷而積累沉澱而成的各種名相——耳聞是謂名

自生歡喜什麼意思

何謂“禪”?

唐代時,有參學禪法的僧人不遠千里,來到河北趙州觀音院(今柏林禪寺)。

早飯後,他來到趙州禪師身前,向他請教,“禪師,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您指導我什麼是禪?”

趙州問:“你吃粥了嗎?”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那就洗缽去吧!”

在趙州禪師話語之中,這位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和尚的

“洗缽去”

,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

領悟、修行和日常生活一樣,都屬於同一件事情。日常生活就是修行,領悟須在日常生活中去領悟。能夠確認領悟到這種真實,並加以護持就是修行,並不是因為修行才能領悟。

心與禪-清靜中歡喜自生

何謂“禪”?是“不受知識的約束,不為儀式而拘泥”麼?

“禪來自於生活,是長期對生活積累時的頓悟,禪不受知識的約束。自尊自重,自我發掘,自我肯定,自我淨化,自我提升,自我完成”。

而人們在問

“禪”

之路上,因個人知識、經驗、閱歷而積累沉澱而成的各種名相——耳聞是謂名;眼見是謂相;此名相皆契於法之實性。凡人常執此名相,而起種種的罔惑,故曰“愚痴凡夫,隨名相流”。

心與禪-清靜中歡喜自生

但人在得證名相之後,往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無所住者,即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執拗不通,無法有效掌握一切。

是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更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云之。

心與禪-清靜中歡喜自生

菩提無樹、明鏡非臺

不能執念於菩提有樹無樹,明鏡是臺非臺。

佛家有一妙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涉世之初,我們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是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心與禪-清靜中歡喜自生

人們必須要經歷過這一“加”“加”“減”“減”的過程,即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

才能獲得經歷萬里迢迢量變之路後的質變,方能言通“禪”。

“禪”

是什麼?簡而言之,

“禪”

是你以佛性為世界觀後,進而如何實現這一世界觀的方法論。

一路問

“禪”

,就是證悟到本性的一種狀態,以“禪”之方式來對自己的認知,達到精神上的自潔和靈魂上淨化,追尋與發現自身佛性的過程!

心與禪-清靜中歡喜自生

當你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時,

不如早些放下執念,無言中生活如水,

清靜中歡喜自生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

三寶文化

”歡迎大家關注

心與禪-清靜中歡喜自生

Tags:趙州看山看水領悟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