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由 科技新知 發表于 人文2023-02-06

簡介Micro LED+雙目衍射光波導9月30日,李未可宣佈與微顯示器製造商JBD展開戰略合作,透露了首款AR眼鏡產品Meta Lens的光學方案:Micro LED+雙目衍射光波導

眼鏡代表數字幾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不久之後人們就會發現,沒有AR的生活無法想象,在不那麼遙遠的未來,AR會產生深刻影響。”近日蘋果CEO庫克在義大利一所大學講話時,再次強調了對AR的看法。

這個脫胎於VR且更有實際意義的技術,近些年在以蘋果、谷歌為代表的國外科技公司、以OPPO、小米為代表的國內智慧手機廠商加碼助力下,得以跨越式進步,消費級AR眼鏡也在2022年迎來爆發。

億歐智庫在《2021中國VR/AR產業研究報告》中測算,2020-2025年,中國AR終端硬體出貨量將保持103。4%的年均複合增速,遠高於VR裝置。預計到2025年,中國AR終端硬體出貨量將達2088萬臺。與此同時,國內AR終端硬體的市場規模也將水漲船高,達到1253億元。

AR行業火熱,資料持續向好,新品類的崛起,是新興科技企業的機會。

今年初,LA。WK李未可科技獲得位元組跳動千萬投資時,其創始人茹憶透露,將於今年下半年正式推出面向C端市場的AR智慧眼鏡,融資資金也主要用於產品研發。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家成立僅1年的企業,李未可科技已經在數字人領域大展拳腳,打造了名為“李未可”的同名AI數字人,並迅速在虛擬人賽道上嶄露頭角,先後被艾媒諮詢評為“最具發展潛力虛擬人”、入選《網際網路週刊》“虛擬數字人商業價值潛力TOP10”。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不過,創始團隊對於李未可的期待,不僅僅是一個數字人IP,她更重要的落地場景是以AI數字人的身份出現在AR眼鏡中。

10月10日,李未可官宣首場品牌釋出會將在10月17日舉行,併發布首款AR眼鏡。數字人、AR,這兩個面向未來的概念相結合,能擦出怎樣火花?

Micro LED+雙目衍射光波導

9月30日,李未可宣佈與微顯示器製造商JBD展開戰略合作,透露了首款AR眼鏡產品Meta Lens的光學方案:Micro LED+雙目衍射光波導。

與當下業內定位在室內娛樂的消費級AR產品不同,李未可並未採用較為厚重的Micro OLED+Birdbath的光學方案,而是選擇了業內更為前沿的Micro LED+光波導方案。

目前主流AR廠商所採用的光機方案大多為Micro OLED,與DLP、LCOS相比,Micro OLED確實具有更輕薄短小、耗電量更少、自發光、發光效率更高等優點。

但Micro OLED的方案更適合用在VR領域中,因為VR不需要和環境融合,在封閉現實環境中,其亮度已經足夠,然而對於AR來說,可能要適配陽光下使用的場景,亮度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種方案並非AR行業所共識的最終解決方案。

而Meta Lens所採用的Micro LED光機方案,在亮度、對比度、反應性、壽命、能耗等諸多規格表現上,均優於Micro OLED。資料對比來看,Micro OLED亮度多為數千nit,Micro LED則可達到百萬nit。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除此之外,按照李未可團隊說法,本次將要釋出的AR眼鏡會採用更加接近正常眼鏡形態,被業內譽為“AR產業金鑰匙”的衍射光波導方案。

當下主流產品大多采用在設計難度以及量產成本上更有優勢的Birdbath光學結構,然而基於這一傳統技術路徑的光學模組,存在體積較大、厚度減薄困難、眼動範圍受限等問題。

對於AR圈裡的早期發燒友而言,重量、體積上的不適能夠克服,可對於絲毫不寬容的大眾消費者來說,過重的頭顯無疑是巨大的勸退理由。

衍射光波導依循光學元件從毫米級到微納級、從立體轉向平面的技術趨勢,採用平面的衍射光柵取代傳統的光學結構,並且利用經過兩次兩個方向的擴瞳光柵或二維光柵以實現二維擴瞳,從而給光學設計與使用者體驗最佳化留有更大的容差空間。

Micro LED數百萬尼特的亮度,配合衍射光波導的輕量,可以實現日光下的清晰高亮顯示,同時其功耗和體積也都是目前所有光機方案中獨一檔的存在。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不過與之相應的是,這種光學方案設計的工藝難度係數和製作成本也較高,所以C端的量產化之前一直很難實現。

更令人驚喜的是,李未可的Meta Lens採用了雙目顯示方案。單目方案能一定程度減輕眼鏡的重量,但長時間的佩戴,很容易產生眩暈不適。李未可表示他們運用了最新的單機雙目技術,既保證了產品的輕量化,也避免了單目佩戴的不適感。

更有趣的互動方式

如果說硬體體驗是產品觸達使用者的第一關,那麼能觸動使用者的關鍵還要看互動體驗。

裸手互動、語音互動、眼球追蹤,被認為是AR裝置最核心的幾種互動方式。

不過手勢互動、眼球追蹤目前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市場上還沒有體驗感較好的消費級產品出現,國內AR眼鏡普遍採用的是鏡腿的觸控,或者是外接遙控器來解決互動問題。

Meta Lens採用的是語音互動的方式來進行眼鏡的操控,這是目前最為合理的一種互動模式。不過眼鏡的私人屬性,要求它的語音互動也要具備專屬性,這個非常難。

另外據李未可團隊透露,Meta Lens主打戶外場景,戶外的複雜環境,也對語音互動技術提出巨大的挑戰,李未可的創始人團隊中,有多位來自於天貓精靈的核心成員。基於這樣的基因,相信李未可一定可以給出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Meta Lens的另一大看點,是數字人和AR眼鏡結合。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透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資訊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接收資訊主要還是依靠視覺注意力。

李未可已經成功打造了自己專屬的數字人IP——李未可AI家族,現在有了AR眼鏡,就能實現和數字人的面對面交流,甚至能夠看到對方神態與表情,這不僅提高了獲取資訊的完整性,也讓互動更有感情。

因此,數字人在未來或許將成為AR眼鏡中連線使用者情感與冰冷硬體之間的互動中介。

一款“脫線”的AR眼鏡

AR眼鏡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是業內統一追求的終極目標。

如果參考VR一體機發展的歷史,AR眼鏡賽道的拐點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消費者可以用比手機低的價格,買到可以替代大部分手機功能,甚至體驗更好的產品;二是可以實現手機無法實現,但又非常剛性的功能。

這兩件事的實現,除了需要產品具備強光學效能和強互動效能外,也意味著設計上與市面其他產品有所區別。

目前市面主流的AR眼鏡,採用的多是分體式設計,拋棄了重負荷的電池和計算功能。這種方案可以讓眼鏡本體只負責感測器攝像頭和AR顯示等功能,而傳統的計算、供能則交給手機等其他硬體來負責。

透過連線手機上的APP,將影片、AR應用投射在眼鏡上,而手機本身則成了AR介面的操縱工具。換言之,當下國內品牌所推出的消費級AR眼鏡,都更像是一款帶有AR顯示功能的頭戴式顯示器。

按照使用需求來看,主打娛樂觀影的AR眼鏡,其實在AR技術核心使用場景建設上有所偏離。業內對AR眼鏡的統一設想是,將網路、資訊三維化,透過演算法渲染和語音、眼動、手勢等操作,讓虛和實能夠相互作用。

消費者顯然無法透過AR眼鏡,實現如同《失控玩家》電影中出現的資訊提醒、體感互動、遠端交流等功能。

造成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無法平衡功能性與一體式設計之間的關係。

AR眼鏡之所以稱之為眼鏡,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因為其能夠滿足日常佩戴,而不是戴上眼鏡,坐著沙發,後面還要接一條線。

而李未可釋出把“戶外”、“獨立性”、“一體式設計”作為自己最大的賣點。這也意味著,這款Mete LensAR眼鏡,會自帶獨立網絡卡,可以實現雲端一體的資料處理模式,這完全符合AR技術發展的方向。

數字人+AR眼鏡,為什麼更具想象力?

總結來看,在Micro LED+光波導的光學方案以及供電系統、網路系統的獨立設計加持下,Meta Lens應該會更接近大眾的日常使用單品;語音互動、AR顯示等功能,也更貼合人們最初對AR眼鏡的想象。

結語

一款理想的AR眼鏡,包含了成熟的SLAM演算法、互動方案、豐富的AR場景體驗、優秀的顯示效果以及適合全天候佩戴等要素。

我們清楚地知道,這不是一家廠商就能實現的,擺在今天的AR眼鏡公司面前的困難和問題是巨大的,未來的競爭也一定是慘烈的。

但是仍然會有人前赴後繼,因為AR眼鏡是真正有機會改變人和世界互動方式的跨時代產品。

我們很驚喜李未可科技拿出“數字人+AR”的方案,給使用者帶來更為真實的虛擬世界體驗感,也為行業提供了一個發展方向。

對於AR眼鏡企業、整個AR行業來說,眼下只是開始,未來將是星辰和大海。

Tags:AR眼鏡李未Micro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