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由 笑侃人世間 發表于 人文2023-02-04

簡介以上就是王陽明先生成為聖賢的幾個階段,從年少立志到保持懷疑的態度,在解除懷疑的過程中專心攻克,最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即所謂的圓滿

什麼是君師聖賢

長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謬矣三十年,於今吾始悔。

泱泱文化五千年,唯有一種人可以被稱為聖賢。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最完美人設的追求背景

。這麼長時間以來,有無數的讀書人,但真正能稱得上聖賢的也不過三個半。今天我們所要了解的就是其中一位,有著“明朝第一聖人”美譽的王陽明先生,看看他的聖賢之路。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自古聖賢多寂寞

”,說到底,他的聖賢之路也並不好走。有一些文學界的研究者將他的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

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年少立志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王陽明一生強調最重要的就是立志。他認為立志就是確立意識的方向,因為無志的人狀態始終是低迷的。更害怕的是連個意識都沒有,又何來成功之談?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在王陽明十二歲的時候,就曾問他的老師,“

何為第一等事?

”老師聽到後回答:“

惟讀書登第耳

”,王陽明在聽到後反駁自己的老師:“

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其實我們從這就可以看出,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就立志做一名聖賢了。推而廣之,

所以你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必須先立志

保持懷疑

“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大家可以把它當做自己的座右銘。這個看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非常難。王陽明在最早的時候尊崇朱理學,為了實踐所謂的“格物致知。”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割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從此對“格物學”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自己在後來也創立了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其實最後的結果怎麼樣,我們都要從“格物”做起。

那麼何為格物?說白了就是觀察事物,保持懷疑的態度然後達到第二階段的“致知

。”縱觀整個歷史程序,貌似也只有諸葛亮達到過這個臺階,至於“平天下”,暫時還沒有人完成過。包括我們所說的諸葛亮,雖然輔助劉備和後主兩代蜀君主治理蜀國,但終究還是沒有平天下。

專注做事

王陽明的一生僅僅活了五十多歲,但他一直有事情去做。同時在做這件事情之時,心也可以落實到這件事上。對於“專注力”這個問題,王陽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

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做事就是用心,這樣才能成就大業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其實這句話換到如今也不難理解,一個人想要輕鬆並且去高效率地完成這件事情,那就必須要訓練自己的專注力,養成專注於這一件事的習慣。當你心裡只有這件事情的時候,那自己的世界裡也就只有這件事情了。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閒話、管閒事,如果你有這樣的精神狀態,那還需要為成功發愁嗎?

知行合一

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

”,當領悟了王陽明心學的幾個精髓後,那就證明人生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也完成了一半。其實我在前面的文章裡面就說過,

王陽明和其他讀書人不同的一點就是“注重實踐”

,其他讀書人貌似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光說不練。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王陽明在很小的時候就熟讀兵法,在宦官劉瑾被除掉之後,王陽明就很快被任命為“左僉都御史”,這在當時可是三品高官。而在接下來的過程中,王陽明也沒有辜負朝廷的期望。肅清了朝廷困擾多年的匪患,然後又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王陽明打破了當時“書生一無是處”的認知,隨後朝廷上下也紛紛開始學習王陽明心學

以上就是王陽明先生成為聖賢的幾個階段,從年少立志到保持懷疑的態度,在解除懷疑的過程中專心攻克,最後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即所謂的圓滿。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我們詮釋了聖賢“立功立德立言”的三個不朽標準。

也被後人總結為“知行合一”,可如今的我們也只做到了“知”,沒有任何“行

。”

王陽明成為聖賢的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參考文獻:

《王陽明心學》

Tags:王陽明聖賢立志知行合一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