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由 王毅聊日常 發表于 人文2023-02-03

簡介因此,我覺得家長應該摒棄這種“打罵”工具,轉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妨利用“心理制裁法”,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主動認識並改正錯誤

不打不成器如何理解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打孩子彷彿並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而且家長也不認為這樣做是有多麼嚴重的事情,還經常這樣說:“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兩天不打,皮又粗了。”

一、為什麼家長喜歡用“打罵”來糾錯孩子的行為

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當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總想著要急於處理、管教,甚至是打罵,認為這樣做孩子下次就不會再犯了,總覺得如果不這樣做,孩子的壞習慣會越來越大。

有調查顯示:在如何看待家長打孩子現象這一問題上,42%的人認為是輕微的處罰、嚇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認為該打時就打、讓孩子長記性。而只有36。2%的人認為教育孩子不能採取打的方式。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打罵孩子,對孩子來說並不奏效,而是一次次地犯著同樣的錯。

這時候,家長就犯難了,

不是說棍棒之下出孝子嗎?現在可是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如果不掌握孩子的心理,而一味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來打罵孩子,因此得到的效果可能就會適得其反,一旦傷害形成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家長輕易打罵孩子會造成哪些傷害呢?

■ 打罵教育引發孩子“超限”反應

有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每次孩子犯錯,打也打了,罵也罵過了,但是效果也沒有想像中的好,孩子依然是不聽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孩子心理已經出現了“超限”反應。

什麼是“超限”反應呢?

心理學上稱這個“超限”反應為“超限效應”,是指一個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時間

過長,引起的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狀態。

這就是說,無論是打罵的語言還是動聽的語言,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出現,就會變

得乏味,讓人產生厭煩的心理。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 打罵教育導致孩子自卑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無論孩子犯了多大錯,哪怕只是一些小錯誤,父母都以打罵來教育。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我不行”、“我幹不了”等消極的思想,埋下自卑的種子。

比如說:孩子因不敢下水游泳經常被父母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對水恐懼的心理,越恐懼就越不敢去嘗試下水,有可能會一輩子都學不會游泳。

其實簡單來說:

孩子是因為喜歡才會主動去學習,相反的,因為感到恐懼會選擇不做或者逃避。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 打罵教育造成孩子有暴力傾向

家長總是打罵孩子,總是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孩子,我們都知道孩子天生模仿能力就強,所以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

來自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裡曾經提到:孩子的表現折射出父母的水準,什麼是折射呢,就是說他任何一個表現,基本都是他父母的水準。

我們都知道,當家長在打罵孩子過程中,面目肯定是猙獰的,情緒肯定也暴躁的,這樣的表情也會讓人懼怕,孩子也因此感受到了其中的威力。

因此,當孩子遇到一些讓他不舒服的事情,他也會用暴力來解決問題,因為他知道這樣可以震懾住事態的發展。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三、不打不罵,也能教出“優秀孩子”

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每一個人的心靈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須按他的形式去指導它;必須透過他的這種形式,而不能透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這樣才能使你對他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

也就是說,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來選擇批評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孩子容易接受,批評的效果才會明顯。

因此,我覺得家長應該摒棄這種“打罵”工具,轉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妨利用“心理制裁法”,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主動認識並改正錯誤。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1、

什麼是“心理制裁法”

心理制裁法的教育方式是:父母暫時取消對犯錯孩子進行體罰、責罵等強硬的方式,而是用臨時取消對他們的注意、關愛、讚揚以及鼓勵、使其處於暫時被孤立的境地,失去心理上的滿足,引起內心矛盾鬥爭,激發他們正確的行為動機,主動認識並改正錯誤。

心理制裁法告訴我們,當孩子犯錯時,不需要採用體罰、物質刺激等方法,一樣可以使孩子感受到犯錯的嚴重性,並改正錯誤。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2、

如何利用“心理制裁法”引導孩子改正錯誤

對孩子的錯誤“不予注意”

對孩子的某些錯誤行為採取“不予注意”的態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取消對讚揚、鼓勵,使其情感上“被疏遠”,行為上“被輕視”。對孩子採用這種方法,會使孩子心理上由焦慮發展為對自己的動機、態度和行為的反省,進而醒悟自己的過錯。

案例:一個10的小男孩,因為淘氣打碎了客廳裡的花瓶,當時這個小男孩心理很內疚和恐慌,當爸爸痛打了一頓後,他的內疚和恐慌很快就消失了,因為此時他的心理有“我打碎了花瓶,爸爸打了我,這就相互抵消了。

懲罰並沒有讓孩子反思到自己的錯誤。

如果爸爸不打小男孩,而是採取“不予注意”的方法,效果可能會不一樣。

因為小男孩打碎花瓶,他心裡已經產生了內疚感,這時採取不注意,男孩心裡就會想“爸爸為什麼不打我,罵我一頓也好,他是不是不再要我了呢?”這樣

孩子心理負罪感加重,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誤,下一步就會主動向父母承認錯誤,這時父母就可以提示引導。

孩子不打不成器?關閉家長的“暴力門”,試試“心理制裁法”

“冷凍”處理

當孩子犯了錯誤還蠻不講理時,父母就要有意識地表現也置之不理,冷淡的態度,直至孩子“收斂”後,父母再講道理緩解。

比如:當孩子無理哭鬧時,如果父母妥協去哄他,他就會越鬧越兇,這樣就助長孩子的壞脾氣,以後就會經常用這種方式來要挾父母。

相反的,如果父母不予理睬,孩子見哭鬧無效,反而會停止哭鬧。

引而不發

在孩子做錯事情後,本就應當批評的,但是如果父母盯著孩子一言不發,促使孩子“內心的道德法庭”對自己進行審判。

比如:有個孩子在網咖玩遊戲,父親發現後,站在他身邊一言不發。

這樣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已經錯了,需要向父母承認錯誤。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寬容、理解以及引導,儘可能讓他們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用暴力懲罰解決問題,因此,要教出好的孩子,就要拒絕“打罵”。

Tags:孩子打罵父母心理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