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由 古代小說研究 發表于 人文2023-01-31

簡介作者大作業第五章另一方面,就其文學風格而言,九煙在詩歌、文言小說、戲曲等文學創作過程中體現出了基於現實人生的浪漫主義風格,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強烈的抒情性

創鉅痛深指什麼生肖

今夜的南京,迎來了梅雨時節的第一場暴雨。窗外雷動風行,心中湖海春回。在凌晨的淙淙雨聲中,我終於下定決心,寫下這篇小感,為這個學期近四個月的黃周星研究畫上圓滿的句號,也為我長達四個學期的古代文學史學習留下些許稚嫩但珍貴的紀念。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作者設計的大作業封面

一個學期的文獻蒐集、整理和編寫,最終凝聚成為這冊文稿中的五個章節。最初,我從手抄黃周星著述開始,透過歷史的塵霧遙遙回望,只能看見一個模糊的影子。抄寫前輩著述時,我雖不求甚解,但仍然能透過一張張書頁、一個個鉛字,隱約感受到那些用生命寫成的字句下洶湧不息的家國之痛、黍離之悲,觸碰到這位同鄉先賢在狷介不羈的外表下那顆不為亂世所改變的灼灼赤子之心。

以至於到後來,抄寫愈多,感慨愈深,在讀到《楚州酒人歌》時,那種強烈的共情感和震撼力一度讓我覺得,自己的心正隔著百年的時光,與九煙先生同頻共振。我及時用筆記錄了閱讀過程中每個瞬間的感動,批註在抄寫旁邊。

雖然我深知這些小小的感悟都太感性、太跳脫,與嚴謹的學術研究相去甚遠,但每次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小字,心中便會湧起最初瞭解黃周星其人其文時那種發現新天地的驚奇感,還有那種尋找到共鳴的震顫與感動。以上種種,組成了這冊《九煙遺事》的第一章,也構成了我對黃周星這位“同鄉”先賢的初印象。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作者大作業第二章

行文至第二章,“黃周星”這一漸為人們所淡忘的古書上的蒼白的名字,才真正開始轉變為佇立於時代風雲中的一個血肉豐滿的、活生生的“人”。黃周星曾自道:“一生事事缺陷,五倫皆然,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安樂。蓋生世不辰,遂與貧賤相終始。”自嘲之語中滿是心酸,卻的的確確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世亂前,黃周星深受人倫之苦,陷於兩姓之爭,進退維谷;清兵入關,南都陷落,九煙顛沛流離,輾轉閩越吳湘,九煙目睹民族侵略的罪行和南明君臣的腐敗墮落,摒棄仕宦之心,但仍始終堅持民族氣節,拒仕新朝,完志而終。

生於金陵上元,長於湖廣湘潭,晚年卒於江浙湖州——黃周星生命中最重要的幾個地點,恰恰也與我的人生軌跡密切相關。這讓我在探索其生平經歷的同時,總感到一種默契,一種熟悉感。

個體的命運,總是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通。如果說九煙前半生的經歷帶有個體的偶然性,那麼他的後半生,尤其是他的生命歸宿,在明清易代之際的遺民群體中則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進退維谷的形勢下,士人們或投入抗爭以身家殉國,或不屈自盡以明志全節,或削髮為僧以逃避紛爭,或隱居不出以拒仕二朝……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作者大作業第三章

黃周星的選擇,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明清之際遺民文人的選擇;他廣於交遊,一生多知己好友,他們的志節和心態,對黃周星也產生了相當深刻的影響。在梳理黃周星撲朔迷離、爭議不斷的生平經歷時,我一方面時刻督促自己用學術的眼光看待歷史問題,用思維邏輯分析其中存在的謬誤和矛盾,以求儘量準確地還原黃周星的人生軌跡;但在另一方面,我也常常以滿懷溫情和敬意的目光,看待這位在人情冷暖、世事沉浮中淬鍊了整整七十年的老人。

他並未因個人的身世之苦和亡國的創鉅痛深而日漸消沉,相反,他以現實中的苦痛為滋養,在江山變色、戰火頻仍的年代,培植起獨屬於自己的文學之樹,四季常青,鬱鬱蔥蔥。

黃周星一生以著書傳世為志,勤勤懇懇,加之稟賦過人,在文學創作領域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一方面,就其創作文體而言,九煙作品體裁多樣,其歌行、絕句、律詩、散曲、文言小說、傳奇、雜劇等諸多文學樣式均有作品傳世且多有可觀之處;九煙各體文學樣式的作品中還存在一種互動的現象,尤其是散文《將就園記》、詩歌《鬱單越頌》與傳奇《人天樂》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儼然一個完整的作品系列。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作者大作業第五章

另一方面,就其文學風格而言,九煙在詩歌、文言小說、戲曲等文學創作過程中體現出了基於現實人生的浪漫主義風格,具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強烈的抒情性。九煙的文學創作總是或顯或隱地與其自身的人生經歷相聯絡,無論是文言小說《補張靈崔瑩合傳》的張夢晉,還是《人天樂》傳奇中的主人公軒轅載,在精神上無疑都與九煙本人高度契合;甚至於作品中的某些情節徑直隱喻了作者的命運:《補張靈崔瑩合傳》中,“張靈奔赴池”這一情節就暗合九煙“自沉以歿”的生命歸宿。

正是基於作家的現實人生,九煙的文學創作凸現出了較為明確的主體意識。而伴隨著主體意識的強化,作品的抒情性也漸趨濃郁,在作品中抒發了濃厚的個人情感體驗,正如黃周星自己所言:“一旦見景生情,觸目興嘆,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訴心中之不平,感數奇於千載。”

任性而發,抒憤悅己,使得九煙的文學創作極具情感張力,暢快淋漓,動人心魄。清政權穩固後,遺民文學的浪潮逐漸退去。文學創作重新傾向於有為而作,強調文學的功利目的而逐漸忽略了作家情感抒發的自我性和自覺性,在風格上又迴歸到溫柔敦厚、居中守成的老路上去。正因如此,黃周星這樣情隨境變、字逐情生的作品才更值得我們研究與珍惜。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作者大作業後記

然而,在梳理第四、五章節當今學術界黃周星研究的情況時,我卻驚訝地發現,這位在諸多領域均頗有建樹,並欲以所作詩詞曲文傳於後世的文學家,在歷經幾個世紀的滄桑後,已有為歷史的厚重塵埃所湮滅的風險。

相較於其他同時代的文人,如張潮、冒襄、王船山等人,學術界對黃周星的關注度並不太高,建國前針對黃周星的研究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目前,學界的黃周星研究仍然較為缺乏,近四十年來專攻黃周星研究的論著論文不過60餘篇;對其文藝思想和生平的推測更是眾說紛紜,處於相當混亂的狀態,目前尚且沒有對黃周星各種研究的總結性概述,呈現出缺專門性研究著述、缺系統性梳理、多重複性研究的尷尬局面。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黃周星集》

這樣的研究現狀,與黃周星其人在明清之際的社會聲望,以及他在文學創作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是極其不匹配的。對於黃周星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學界給予更高的關注,更需我們這些後輩砥志研思,深稽博考,在文學史的座標上指出黃周星應有的位置,不負九煙前輩著書傳世之志。

四個月的梳理和編撰,最終都匯聚為這本小小的《九煙遺事》。它稱不上厚重,但卻見證了我整整一個學期的糾結和困惑、沉思和成長;其中觀點也許不夠新穎,邏輯論證尚有不足之處,但卻讓我在摸索中慢慢體會到了做學術的樂趣與真諦。我知道,相比直觀可見的“結果”,那些曲折輾轉、焦慮掙扎的“過程”也許只有我自己有深切的體會,但恰恰正是這些,讓我收穫最多。

這個學期,很榮幸能成為苗懷明老師班級中的一名小妖,也因此才有了穿越百年歲月,與家鄉湘潭的先賢九煙先生“結識”的機緣。成長於同一片湘楚大地,跨越四百年時光,在一章一句的斟酌中,我慢慢感受到了這位文壇大家、明朝遺民的複雜心緒;以筆為槳,以紙為舟,我用四個月的時間,沿著歲月的長河向前漫溯了整整四百年,終於在湘江之畔,見到這位先賢老者的身影,在他的身上獲取了極為寶貴的精神力量。

葉梓:字逐情生悲喜並,世事沉浮黃周星——《九煙遺事》後記

《黃周星定本西遊證道書》

如今,停筆之際,我願隔著歷史的濛濛煙雨,對這位勤學敏思、坎坷一生的明末文人遙遙一拜,且道一聲:“九煙前輩,久仰!”

2022年6月

Tags:黃周星九煙文學創作學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