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古文觀止 第57章|蘇秦以連橫說秦(解析與典故)

由 黑蛋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3-01-14

簡介【譯】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

繁徵博引怎麼造句

古文觀止 第57章|蘇秦以連橫說秦(解析與典故)

《蘇秦以連橫說秦》

戰國時代,群雄紛爭,逐鹿中原。智辯之士因時而起,揣人主之心理,逞一己之巧舌,或以聯弱抗強之計,或以使弱事強之謀,遊說於諸侯,以求自己飛黃騰達,史稱這類策士為縱橫家。蘇秦是戰國縱橫家的代表人物。他先以連橫之策遊說秦王,備受冷落;後又以合縱之術遊說趙王,大獲成功。時而連橫,時而合縱,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只為謀取卿相之尊而奔走,是典型的政客形象。“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這正是縱橫家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文章記載了蘇秦始以連橫之策說秦,而其說不行,於是發憤讀書、終於相趙的故事。

古文觀止第四卷第1篇《蘇秦以連橫說秦》戰國策·秦策

之前的文章聊到過宗法制,核心是嫡長子。次子和庶子一般是沒有繼承權的,同時還提到了一個二代降級的制度,天子的兒子叫王子,孫子叫王孫,到了重孫就不是王室了,可以封出去,改氏,做諸侯。諸侯和大夫的後代也是這樣操作。最後大量沒有爵位和封地的後代就集中到了“士”這個階層。底層的百工、平民透過做出成績或者不斷學習,得到高層賞識,也可以上升到士的階層。士之子恆為士,不會再下降,但也沒有上升的通道,所以這個群體是在不斷擴大的,而且大部分士的生活條件可能和平民沒什麼差別。

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崩壞,世卿世祿制度被破壞。既有文化、又有一定政治權力,同時群體極大計程車,開始越來越活躍。他們憑藉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階層,以至於出現了很多士人出身的布衣公卿。這個時候,“大夫士”這個詞逐漸被“士大夫”一詞取而代之。士大夫的佼佼者就有今天文章中提到的蘇秦。

秦國自秦穆公後,一直受到晉國壓制,持續衰退。三家分晉後,魏國率先變法圖強,開始侵吞秦國的土地。到秦孝公即位,痛定思痛。任用魏國士人商鞅發起了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使秦國翻身為強國,這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個六世就是從秦孝公開始的。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王即位,現在諸侯們已經開始交相稱王了。儘管商鞅被殺,但他制定的秦法未亡,秦國滅巴吞蜀,屢敗魏、韓,已露出東進中原的態勢。

古文觀止 第57章|蘇秦以連橫說秦(解析與典故)

▲ 秦國地理位置

《蘇秦以連橫說秦

蘇秦最初來到秦國,以連橫的策略遊說秦惠王。

1

先說秦國地理優勢,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富饒的產出,北面胡地盛產皮毛,代郡產出良馬,南面有巫山、黔中作為屏障,東面有崤山和函谷關這樣牢固的關隘。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

奮擊指代將士。田地肥沃,人民富裕,戰車萬乘,將士百萬,千里沃野,儲備充足。地勢易守望難攻,這就是所謂的天府,是天下的強國。這樣的強國可以取得什麼成就呢?

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餚、函之固。

憑藉您的賢能,眾多士民和可用的軍隊、兵法,就可以兼併諸侯,吞併寰宇,您就能稱帝統治天下。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希望您稍加留意,讓我說明其中的功效。

【譯】蘇秦起先主張連橫,勸秦惠王說:“大王您的國家,西面有巴、蜀、漢中的富饒,北面有胡貉和代馬的物產,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東面有餚山、函谷關的堅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戰車有萬輛,武士有百萬,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種出產,地勢形勝而便利,這就是所謂的天府,天下顯赫的大國啊。憑著大王的賢明,士民的眾多,車騎的充足,兵法的教習,可以兼併諸侯,獨吞天下,稱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對此稍許留意一下,我請求來實現這件事。”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寡人聽說:鳥兒羽翼不豐滿就不能高飛,條文章程不完善不可以用來誅殺懲罰罪人,人的道德不高尚就不能治理人民,政事教化不理順就不能差遣大臣。現在您很隆重的不遠千里而來,蘇秦是洛陽人,上廷賜教,但不巧我現在沒空,下次有機會再聽您教導。

秦國剛剛經歷了商鞅變法,刮骨療傷,這是個很痛苦的過程。現在國家剛剛安定,所以秦惠公也不太歡迎蘇秦這樣的策士。

【譯】秦王回答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不能高飛上天,法令不完備的不能懲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驅使百姓,政教不順民心的不能煩勞大臣。現在您一本正經老遠跑來在朝廷上開導我,我願改日再聽您的教誨。”

2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蘇秦說:臣本來就懷疑大王您不能採納我的主張。

3

舉了一長串例子,當年的有德之君都曾討伐過別人才能大合天下,由此就可以看出,想保證自己的安全以至於一統天下沒有不發起戰爭的。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

轂是古代車輪中間穿車軸的地方,它有一部分是凸出來的,這個地方相互撞擊,說明車輛來往繁多,這裡引申為行人來往頻繁。古時候使臣頻繁往來,用言語說動各國締結盟約,天下諸侯結為一體。

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huān)兜(dōu),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

現在諸侯合縱連橫,戰爭不止。合縱連橫並不是蘇秦提出來的。這裡其實還涉及一樁公案,就是蘇秦、張儀孰先孰後的問題。《史記》中記載蘇秦說秦連橫不成,就跑去趙國搞合縱,又激勵同窗張儀去秦國搞連橫。這件事情一直有爭議,

古者使車轂(gǔ)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

我們經歷了數次文化浩劫,特別是秦始皇及項羽焚書,五代十國造成的文化斷層和後來滿清刪毀篡改典籍。導致很多經典著作失傳或者面目全非,所以說考古工作者發掘、復原的典籍和文獻真的非常重要。總有人說十年文化浩劫怎樣怎樣,其實那十年並不是那麼不堪回首,我們仔細去讀一讀那段歷史,反思一下這些年掌握那些輿論風向的是哪些人,可能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文人巧言矯飾,諸侯被擾亂迷惑。各種事端層出不窮,無法處理。

有文獻指出張儀在蘇秦之前就在秦國做連橫工作了。和他對壘的是魏國犀首公孫衍,三十年後,蘇秦才崛起登上戰國的政治舞臺。後來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為後者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法令條文已經完備,但老百姓又迫於律法偽裝自己的姿態。這是說各國變法扭曲了人民本性,這也是當時非常重要的一種論調。

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

稠濁,稠密混濁,形容又多又亂。文書政策又多又亂,老百姓昏亂困頓。

科條既備,民多偽態。

聊,依靠。全國上下都在發愁,百姓無所適從。

書策稠濁,百姓不足。

話說得很清楚,理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戰爭反而更多了。

上下相愁,民無所聊。

發言爭辯,道貌岸然,但攻伐從未止息。

明言章理,兵甲愈起。

發言者文辭華美旁徵博引,但天下並沒有迎來治世。

辯言偉服,戰攻不息。

說的人舌頭抽筋了,聽的人耳朵也聾了。但沒看到有什麼成果。

繁稱文辭,天下不治。

踐行道義,約定誠信,但天下卻不能親善和睦。

舌弊耳聾,不見成功。

前面道理講不通,仁義無法施行。怎麼辦呢?於是諸侯們廢棄條約發展武備,大量豢養勇猛敢死之人,製備鎧甲,磨礪兵刃,在戰場上決一勝負。

行義約信,天下不親。

什麼都不做就可以獲得利益,安然端坐就能開拓疆土,即使古代賢明的君主也想實現這樣的目標,但天下大勢決定這種想法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只能持續征戰。這裡和前面他舉的例子相呼應,解釋為什麼道德之君也要發動戰爭。

Tags:蘇秦連橫諸侯秦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