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由 薇米筆記 發表于 人文2023-01-13

簡介可以說,“官渡之戰”並不能算是一場決定北方霸主的戰役,但它確實挫敗了袁紹的擴張趨勢,隨後袁紹的死和袁氏兄弟之間的矛盾也讓曹操佔據了主動

對三大戰役的成果有什麼感想

從廣義上講,三國時期是從東漢到西晉的分裂時期,戰爭自不待言,是三國時期的主旋律。其中,對局勢影響較大、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的大型戰役有三場,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下面小編來簡單談談這三場戰役的始末,以及後續的影響。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袁紹擴張之勢

在早期,曹操和袁紹是一對盟友,各自制定和執行自己的戰略。袁紹以河北為基礎,以黃河和太行山為屏障,然後向南擴張。曹操佔據黃河以南,向江淮和大別山發展。在雙方徹底翻臉以對付其他敵人之前,曹操率先消滅了袁術、呂布等人,為奪取戰爭的主動權,與黑山共和國軍隊一起解救被袁紹偷襲的公孫瓚,展開了“射狗之戰”。

結果曹操剛射完狗,袁紹就徹底消滅了公孫瓚,雙方回到了同一起跑線。而袁紹卻領先曹操一步。因為袁紹地理好,敵人少,曹操周圍都是敵人或潛在的敵人。而曹操的兵力、裝備都有所欠缺。所以在“官渡之戰”前中期,袁紹佔據了上風。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袁紹雖然在白馬和燕晉各吃一場敗仗,但總體來說,還是佔據主動,正面向南推進到官渡。雙方在官渡堅持了很長時間。這期間,有幾次區域性戰鬥,除了劉備在汝南活動,威脅曹操後方。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打贏了這些戰役,劉備被驅逐。但總體而言,形勢對曹操相當不利,軍糧供應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按照正常發展,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很難取勝。但袁紹集團內部存在問題。許攸投奔曹營,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袁紹軍的糧草都在烏巢,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曹操只能放手一搏,相信許攸的情報,並超常發揮,以五千人擊敗了烏巢守軍一萬餘人。軍糧被燒,袁紹軍心中大亂,收穫慘敗。總體來看,袁紹的表現不能說愚蠢,但確實沒有協調好他的才能之間的關係,而曹操的表現則更加出彩。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如果說“官渡之戰”是決定北方霸主的第一戰,其實不是。這一仗袁紹損失了近十萬兵力,但對曹操來說是一場防禦戰,他並沒有憑藉“官渡之戰”的勝利徹底擊潰袁紹的部隊。大戰之後,袁紹和曹操也有了競爭的資本。後因袁紹“廢、長、幼”的騷操,袁氏兄弟互相攻伐,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

即便如此,曹操打敗袁尚兄弟也花了六年時間,為了阻止袁熙、袁尚和烏桓聯合,還對幽州三郡的烏桓進行了征伐。可以說,“官渡之戰”並不能算是一場決定北方霸主的戰役,但它確實挫敗了袁紹的擴張趨勢,隨後袁紹的死和袁氏兄弟之間的矛盾也讓曹操佔據了主動。“官渡之戰”的含金量還是很高的。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赤壁之戰”:曹操南下不利,助推劉備崛起

“赤壁之戰”是曹操最接近統一天下的一戰。當時,北方安定,關西軍閥歸順曹操,劉表死,荊州投降。形勢可以說對曹操相當有利。他的老對手劉備正在慌亂之中,劉備被劉琮拼湊起來,趕到江陵,準備用江陵軍對付曹操;但由於“抬人渡江”,速度緩慢,在當陽被曹操的虎豹騎追上,在漢水坡敗後逃到夏口。此時,劉備和孫權是勢單力薄的一方,只能緊密團結起來對付曹操。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投入兵力不詳,小編認為大概是十萬以上(北兵十五萬六千,荊州降卒七十八萬,但降卒投入戰鬥的數量不會太多,而且剛得到荊州還需要駐軍,小編認為實際兵力十萬是有的);另一方面,孫劉聯軍方面,孫權出兵三萬,這是一定的兵力,劉備總共兩萬,但實際兵力還很難說,總之加起來不超過五萬。這也是強弱懸殊。

但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並沒有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那麼賣力。

曹操大軍南下時,疫病已經發生,大大影響了士兵的戰鬥力。曹操大部分是北兵,不懂水戰,劉備和孫權計程車兵都有水戰經驗(關羽的萬人都是水軍,劉琦萬人常駐夏口),戰鬥力不如曹操;此外,周瑜採用火攻,不僅燒燬了曹操的戰船,還將火勢擴大到長江北岸的武林軍營。種種原因導致了曹操的敗退和孫劉聯軍的勝利。

“赤壁之戰”後,曹操由擴張轉向防禦。孫、劉聯軍重新劃分荊州各縣。周瑜、關羽攻取南郡,準備進攻襄陽;劉備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佔領了一部分領土。後來,周瑜病故,在“親劉派”魯肅的建議下,孫權將江陵借給劉備,使劉備獲得了入蜀的鑰匙。可以說,“赤壁之戰”的勝利促進了劉備的崛起。

另一方面,曹操對荊、揚採取守勢,對關中發動攻勢。曹操以戰爭手段迫使“關中十將”控制了關中地區,並繼續向永良、漢中擴張。可以說,“赤壁之戰”對當時的軍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夷陵之戰”:蜀漢國力大衰,三國版圖固化

夷陵之戰發生在荊州之戰之後。當時已經出現了曹丕、劉備、孫權三分天下的局面。“荊州之戰”中,關羽被同盟軍偷襲而死,劉備佔據的荊州失守,隆中對破產。

不管是為了給關羽報仇,給荊州官員一個交代,還是為了至少奪回南郡,或者是曹魏謀士劉演說的賣弄,劉備都必須打這一仗。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戰爭初期,劉備取得一定優勢,迅速東進。但陸遜之死,易亭,扼長江和巫山之口,令劉備寸步難行。劉備主動向陸遜挑戰,陸遜沒有回答。

關羽全軍覆沒,劉備缺乏強大的海軍力量,也使得他不敢從陸遜後方登陸,利用水陸兩路的手段進行包抄。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在進攻的一方,進攻的一方自然是越久精神越弱。陸遜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用火力打亂劉備的軍隊,然後透過水軍對劉備狹長的營寨進行分割、包圍、殲滅。於是劉備大敗,陸遜顧忌曹丕的進攻,沒有窮追不捨,選擇退兵。夷陵之戰結束了。

“夷陵之戰”在劉備可以說是一場慘敗。大量士兵被殺,大量民眾或戰死或投降。夷陵之戰對劉備的個人威望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後來劉備病死,請諸葛亮獨守。

諸葛亮重新制定戰略,聯合孫權,休養生息,然後把隴右作為北伐的目標。“夷陵之戰”後,三國版圖和實力基本形成,雖一城一地有得有失,但總體沒有太大變化。

論三國“三大戰役”及其對戰後局勢的影響

總體來看,三國“三大戰役”的規模不是最大的,但對戰後局勢的影響確實很大。而且三國的“三大戰役”,一為曹、一為劉、一為孫,都是各自發展道路上的關鍵戰役。

但小編對三國“三大戰役”中的“夷陵之戰”並不是很認同,小編私下認為“夷陵之戰”的影響力不及“荊州之戰”,“荊州之役”是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夷陵之役”只是“荊州之役”的餘波,而且是為了鞏固“荊州之戰”後的局面而不是改變。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個小觀點,具體如何還要靠讀者自己判斷。

Tags:曹操劉備袁紹之戰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