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由 李砍柴 發表于 人文2023-01-07

簡介而袁隆平發明的海水稻,讓中國憑空多出了2億畝的儲備耕地

餓殍是什麼東西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1929年8月13日凌晨,農曆己巳年七月初九,北京協和醫院。

一聲嬰兒的啼哭,響徹整個產房。助產醫師熟練得剪斷了臍帶,併為孩子輕輕擦拭身體。

此時,小嬰兒睜開了烏溜溜的眼睛,看著眼前的醫師。

兩人對視,醫師禁不住笑了。

誰也不曾想到,這將是一場世紀會晤——在不同領域享有盛譽的兩位頂級專家,居然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見面了。

這位接生的醫師,正是號稱“萬嬰之母”的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

而這位新生兒,則是未來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袁隆平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袁興烈畢業於國立東南大學,做過西北軍將領孫連仲的秘書,後調到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擔任事務科科長。

母親華靜早年在江蘇鎮江教會學校讀高中,

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

袁隆平的英語啟蒙就來自母親。耳濡目染之下,英語成為他最拿手的科目,考試時,輕而易舉就能拿到高分。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年幼的袁隆平隨同父母南遷。一路上,戰亂和飢餓帶給人類的苦難景象,銘刻在他的心裡。

日本人的飛機盤旋在空中,隨時會扔下炸彈。小小的孩童看到農民冒著生命危險,在水田裡插秧,深感憂心。

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輾轉來到陪都重慶,袁隆平一家在這裡生活了幾年。當時,袁家的房子就在江邊。

重慶時常遭遇空襲,警報拉響,其他孩子都拼命往防空洞跑,只有袁隆平,專挑這時候拉著弟弟撒丫子地跑到嘉陵江邊玩。

此時,父親正拿著一臺軍用望遠鏡盯著他們。看到倆孩子跳進水裡,父親就會及時趕到,一把拎了回去。

袁隆平為此捱了不少揍。

可能是緣於這段居住在嘉陵江邊的經歷,袁隆平極擅長游泳。

讀高中時,曾獲得漢口賽區男子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後來更是榮獲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袁隆平之所以能走上農業之路,也與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在漢口扶輪小學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帶同學們去參觀某位大戶人家的園藝場。

看到紅潤潤的桃子掛在枝上,一串串葡萄水靈靈的,還有各式各樣的鮮花鋪滿園子。撲面而來的花果香氣,使年少的袁隆平,初次感受到了農藝的魅力。

電影《摩登時代》中的鏡頭,更是讓袁隆平印象深刻。農場主人把手伸出窗外,就能摘到水果吃;奶牛走過來,拿杯子擠一杯牛奶,就可以直接喝,十分美好有趣。

年少的袁隆平,便在心中種下了以後學習農學農藝的種子。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填報大學志願時,父親早就為兒子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報考自己的母校東南大學,未來走仕途之路。

可19歲的袁隆平卻說:“我要學農學,將來做一個農業科學家。”父母

拗不過袁隆平,只得由他去。

1953年,

袁隆平自西南農學院順利畢業,

被分配到

湖南安江農校擔任教師

這條路顯然走對了,若干年後,袁隆平果然名滿天下。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但鮮為人知的是,讀大學時,袁隆平的理想竟然是做一名優秀的飛行員或者專業游泳運動員。

西南農學院

讀書期間,22歲的袁隆平報名參加了飛行員考試。

他在重慶西南農學院800名學生中脫穎而出,考核通過了36個嚴格的體檢專案,被選為空軍預備班的一員。

就在入空校報到的前一天,袁隆平接到通知,不用去了。國家有了新政策,在校大學生更需要搞經濟建設,不允許入伍。

同年,游泳健將袁隆平代表川東區,到成都參加了西南聯省游泳錦標賽。這次比賽的前三名都進了國家隊,而袁隆平得了第四名,最終與國家游泳隊失之交臂。

後來,袁隆平將這次失利歸咎於成都小吃太多、太好吃,以至於令他賽前吃撐了肚子沒發揮好。

想當飛行員,又想入選國家游泳隊的袁隆平,最後還是安安分分地去搞農業了。

在22歲這一年,袁隆平遭遇到了兩次人生失意。

可是,與日後的成就相比。這些許遺憾,何嘗不是他個人乃至全人類的大幸。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嚮往藍天碧水,最終卻選擇了大地。

23歲的袁隆平收拾行囊,遠赴湖南懷化的安江農校去任教,主要從事紅薯育種研究教學。

很快,年輕的袁隆平,就迎來了噩夢般的三年自然災害。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經歷過這段歲月的人們,頭腦中最深的印象,應該就是“飢餓”。

袁隆平曾回憶道,他平時是個不愛吃肉的人。但在那三年中,他天天做夢都在吃肉,被餓醒後就絞盡腦汁想著如何去找點食物,好填飽肚子。

多年後,袁隆平回憶那段生活時說:“肚子空空,身體沒力,雙腿沒勁。晚上睡覺,被窩冰涼,始終也睡不熱,身體沒能量嘛。”

有一次,袁隆平出門回來,一路上居然看到了5個餓殍,倒在田間地頭和路邊。這一幕人間慘劇,深深刺痛了他。

飢餓,就是世間最大的災難。

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他知道,只有提高糧食產量,才能養活更多的人。

後來,袁隆平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看到很多人都坐在碩大的稻穗下乘涼,大家再也不用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了。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夢醒後,袁隆平決定開始自己的科研之路,實現讓大家吃飽飯的夢想。

1961年7月,袁隆平在水稻試驗田裡培育了第一代雜交水稻,從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

1966年,在國科委和省政府的支援下,由袁隆平牽頭成立了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組。

此後的幾十年中,袁隆平及其團隊不斷改良雜交水稻種子,讓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不僅幫助中國人民遠離飢餓,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

他幫助非洲人民學會種植雜交水稻,提高糧食產量,使長期處於飢餓中的非洲人民不再餓肚子。

還成功地在鹽鹼地裡種出了海水稻,幫助地處沙漠的迪拜人民,實現了稻穀畝產破千斤的奇蹟。

由於貢獻卓越,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無數榮譽紛至沓來,

袁隆平卻一如既往地奔波在田間地頭。

在他看來,名利是虛無的,自己這份工作的終極意義,就是糧食增產,用有限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對於每一位科學家來說,搞科研就要面臨無數的坎坷困苦,經歷無數失敗和波折,袁隆平也不例外。

在那段特殊的歷史歲月中,袁隆平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精心培育的實驗秧苗被破壞,多年的付出毀於一旦。

備受打擊的袁隆平,將殘存的秧苗藏在一處蘋果園的臭水溝裡繼續培育。

然而,這些存留的秧苗,一夜之間又被人拔光了。

袁隆平翻遍了蘋果園的每一個角落,瘋狂地尋找。終於在一口井裡,發現了幾株殘存的秧苗。他欣喜如狂、如獲至寶,跳進井裡撈出來5棵。

就靠著這5棵秧苗,袁隆平發現了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並在以後的數年內,進一步培育實驗,最終結出累累碩果。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為了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全國各地到處跑,常年累月得泡在稻田裡,患上了嚴重的腸胃和面板疾病,並困擾他多年。

平時,

只要袁隆平在外面吃東西,就會腹瀉。所以,

在飲食上他是被嚴格管控的。只能在家吃飯,只能吃一些特定產地的食品。

多年來,不管考察還是開會,袁隆平基本不能在外地過夜。因為身體會嚴重不適應,皮炎發作、奇癢難耐。

實在沒辦法,袁老就在睡前,用暖水瓶的瓶塞,把自己的身體燙一遍。這樣,才能勉強度過一夜。

為了中國人民的飯碗問題,袁隆平付出得太多太多!

幾十年的奮鬥與努力,換來雜交水稻不斷增產。中國創造了

用全球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3%人口的奇蹟。

在央視《面對面》欄目中,袁隆平講述了年輕時所看到的餓殍,給自己帶來的震撼與痛心。

主持人問:“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

老爺子認真地重複道: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其實,很多人並不真正瞭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到底對整個國家起到了什麼作用?

幾千年來,中國曆朝歷代從來沒有徹底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席捲全國的災荒事件。

人間煉獄、餓殍滿地,這一切,史書上記載得明明白白。

而如今,中國不僅解決了國人的吃飯問題,並且以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3%的人口。即使是在極端條件下,也具備讓國人吃飽飯的能力。

如俄烏戰爭期間,其他國家為了糧食問題,絞盡腦汁;而中國卻有條不紊,勝似閒庭信步。

這是因為,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驚人的1500公斤。可以說,中國擁有足夠的糧食生產能力,確保不讓國人餓肚子。

同時,袁隆平還發明瞭海水稻。

這是一種可以在鹽鹼地上種植的水稻,畝產最高達到了800公斤。

中國有15億畝不適合耕種的鹽鹼地,過去幾千年來,一直是閒置著的。

可如今,袁隆平發明了海水稻。

這15億畝鹽鹼地裡,可以種植海水稻的,有2億畝。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要知道,中國的耕地紅線一共才18億畝。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18億畝土地耕種,就可以養活全體中國人。

而袁隆平發明的海水稻,讓中國憑空多出了2億畝的儲備耕地。

如果有一天,中國面臨戰爭、意外災害,或者國際封鎖的惡劣情況時。我們可以隨時利用2億畝的儲備耕地,用來種植海水稻。

高產量的雜交稻種,可種植海水稻的2億畝耕地儲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雙保險。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中國人是不會再餓肚子了。

是袁隆平,為中國築起了一座堅不可摧的糧食長城。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2021年5月22日,湖南長沙。

細雨悽迷,哀傷的情緒瀰漫在整個城市。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緩緩閉上了雙眼,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92年前的亂世北平,他彷彿帶著使命般呱呱墜地。92年後,在盛世長沙,這位大地的赤子,最終迴歸了生命的源頭。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轉眼間,先生去世已經整整一年了。

這一輩子,他沒有享過什麼福,不是在稻田裡,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拖著年老病弱的身體,工作到九十多歲。

國士無雙,袁老先生實至名歸。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牢記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為國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您辛勞一生,就在天上好好休息吧!

這盛世已無飢餒,請您放心!

寫在袁隆平逝世一週年,紀念那位一生奮鬥,只為讓我們吃飽的老人

. END .

【文|天山月】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Tags:袁隆平水稻雜交億畝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