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袁隆平:為何一夢逐一生?原來父親、母親、妻子都對他做過一件事

由 心言訴陌塵 發表于 人文2021-06-25

簡介”看著全神貫注的袁隆平,母親又深情地對他說:“不管外國人還是中國人,歸根到底,我們人類都是從黃土地來的

太平洋的海鷗是什麼意思

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捱餓,曾經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

而糧穩,則天下安!

於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夢想,成為了袁隆平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追逐。

袁隆平:為何一夢逐一生?原來父親、母親、妻子都對他做過一件事

情繫水稻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在人們的悼念文辭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熱詞——國士,難道是“才德蓋國”?還是“國之勇士”?我想,這些用在袁老身上都不足以概其全貌。因為他身上還有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責任和大愛。所以,“君似雁隨陽,為民謀稻梁”才是他真實的寫照,他更像候鳥追著太陽,為稻種追尋溫度與陽光。

回首袁老的過往,那沉甸甸的對國家命運的情懷和擔當,千言萬語,都是道不盡的故事。

對於置身農門的袁隆平,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他一定是吃過苦、捱過餓的。然而恰恰相反,他出生於一個條件優渥的家庭。他的祖父袁盛鑑飽讀詩書,中過科舉、當過議員,後來下海經商,置下了偌大的家業,用盡畢生栽培子孫,弘揚家族文化。正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也不過如此。而這樣的深遠打算卻在袁家一代一代傳承。

袁隆平:為何一夢逐一生?原來父親、母親、妻子都對他做過一件事

袁隆平三兄弟和父母

父親為袁隆平的出生作了一場特別的安排

袁隆平的父親袁興烈從東南大學畢業後,擔任了縣城小學的校長。在那裡,他認識了知書達理的英文教師華靜,兩個情投意合的人最終成了眷屬。

1930年9月1日,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初秋,在北平協和醫院的產房裡,伴著清風鳴蟬,一個新的生命呱呱墜地了,他是袁興烈和華靜的第二個兒子。這時的北平對於袁興烈來說是幸福的,因此他給兒子起名“隆平”(“隆”是袁氏家族的輩份)。

7天后,袁興烈來接妻子和兒子出院。在回家的路上,他為兒子袁隆平做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特意安排人力車繞道穿過天安門廣場。他希望兒子來到人世間第一次看外面的世界,首先看到的是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在袁興烈的心中,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子孫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新生兒舉行的一次洗禮。 因為天安門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偉大祖國的瑰寶,是民族風情的畫廊,更是文化意蘊的體現。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袁興烈一步入天安門廣場,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一腔抑制不住的愛國情懷。

所以作為父親,袁興烈有意將這種發自心靈的自豪和熱情傳遞給幼子,將“國家”植入他的眼裡。

袁隆平:為何一夢逐一生?原來父親、母親、妻子都對他做過一件事

華靜抱著袁隆平,旁邊坐著袁隆津

母親為袁隆平的童年染了一個特別的顏色

華靜是一位揚州姑娘,自幼就讀於英國教會學校,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她非常喜歡尼采的哲學著作,裡面的文字都被激情燒得通紅。沒想到她正在校園裡傳遞著這份激情時,竟與意趣相投的青年袁興烈碰出了愛情的火花,並攜手婚姻的殿堂。

隨著長子袁隆津的出生,華靜就踏上了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之路。這位賢良的女性決定將她淵博的知識化成一個又一個故事來培養孩子的美好情操。

有一天,幼小的袁隆平好奇地問母親:“人是從哪裡來的?”深諳教會文化的母親便回答道:“西方的《聖經》裡說,人類的始祖是亞當和夏娃,他們是上帝用泥土造的。而在我們中國也有‘女媧造人’的傳說,她用黃土和成泥,捏成一個個男人和女人,再吹上一口仙氣賦予他們生命。從此,人類便開始繁衍生息。”

看著全神貫注的袁隆平,母親又深情地對他說:“不管外國人還是中國人,歸根到底,我們人類都是從黃土地來的。”在接下來的歲月裡,華靜還告訴他,我們吃的糧食是黃土地裡長出來的;我們穿的衣服是用黃土地上收穫的棉花織成的布做的;我們住的房子是用黃土燒成的磚蓋起來的……總之,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它是生命的源泉。

這就是袁隆平的啟蒙教育,他聽懂了母親的話,並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然後打心眼兒裡開始敬畏土地。

母親的故事還在繼續,卻在不知不覺中將這片黃色的土地浸染進了袁隆平的腦海、心靈,甚至骨髓。

袁隆平:為何一夢逐一生?原來父親、母親、妻子都對他做過一件事

年青時的袁隆平和鄧則

妻子為袁隆平的人生挖了一塊特別的培育田

1956年,26歲的袁隆平開始了農學試驗。不久後,他的研究從紅薯育種轉向水稻育種。沒想到這一轉身,不但改變了他的一生,更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於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一個當時看起來遙不可及的夢,竟讓袁隆平追逐了半個多世紀之久。

1964年正月初十,30歲的袁隆平和學生鄧則在安江農校舉行了簡樸熱烈的婚禮,從此竟為他的夢想之路插上了一雙騰飛的翅膀。

1966年,袁隆平在妻子的協助下,撰寫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特殊年代裡,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事業被迫中斷。又是在妻子的支援下,開始了“偷著”試驗,結果秧苗還是被一次又一次毀壞。

就在他傷心欲絕時,妻子又悄悄在學校附近的臭水溝旁,闢出一小塊地,讓他繼續培植秧苗,如此反反覆覆,鄧則的支援更是一如既往地陪著他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從此以後,袁隆平便一心撲在工作上,平時很少回家,也很少管兒子。鄧則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兒子,還要贍養兩邊的老人,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她始終沒有一句怨言。

最終,袁隆平成功了,他用他的“雜交水稻”消除了飢餓,澤被了蒼生。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妻子鄧則的支援與勉勵,就好比在袁隆平的心上掘出了一塊特別的培育田,培育他對自己的事業沒有後顧之憂,只剩勇往直前。

袁隆平:為何一夢逐一生?原來父親、母親、妻子都對他做過一件事

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說:“我是洞庭湖的麻雀,更要做太平洋的海鷗。”隨著“雜交水稻”成為解決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的“中國方案”,他,已經做到了。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走了,他走得安詳,嘴角帶著笑。有人說,他又進入了夢鄉,夢裡的稻穗比高粱還要高,穗粒比花生還要大,微風拂過,袁老手枕頭就躺在稻穗下乘涼。

這是袁隆平的夢,也是後來者的夢,是我們一定要實現的中國夢。

因為,生命有盡頭,科學無止境!

Tags:袁隆平袁興烈華靜鄧則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