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營浦是什麼中華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舜帝葬地九疑山新

由 楚南舜文化 發表于 人文2021-05-12

簡介現推出第28期: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其高祖發祥地寧遠建舜廟祭祀舜帝,而後東漢的文人便將舜帝葬地從湘水源西北山嶺的全州九疑山嫁接到了瀟水流域的寧遠九嶷山

營浦是什麼

中華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蔣鹹喜 文\攝 唐國輝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證,本平臺已連載釋出了27期。

現推出第28期: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其高祖發祥地寧遠建舜廟祭祀舜帝,而後東漢的文人便將舜帝葬地從湘水源西北山嶺的全州九疑山嫁接到了瀟水流域的寧遠九嶷山。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連載28)

查閱東漢之前的文獻古籍並無舜帝葬於寧遠九嶷山的記載,東漢之前的文獻古籍記載舜帝葬於全州九疑山。如

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經》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定論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念舜帝崩葬於全州九疑山,先後以舜陵零陵為名在舜帝葬地全州設定了零陵縣和零陵郡;先秦古籍《山海經》記載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稱)東面的全州;《淮南子》也記載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連載28)

東漢之後的文獻才開始將舜帝葬地從湘水(江)源西北山嶺的全州九疑山嫁接到瀟水流域的寧遠九嶷山。對於這段“乾坤大挪移”的歷史,呂朝暉先生進行了考證。他在《全州文史》第九輯撰文《舜帝最早紀念地在全州》指出:舜帝崩葬紀念地由今廣西全州轉至今湖南永州進而確指寧遠九嶷山為陵墓所在地,是從東漢初年開始的。早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在今寧遠縣北和新田縣部分及祁陽縣金洞一帶設舂陵侯國,封庶子長沙王劉發的兒子劉買為舂陵侯,治所在今寧遠縣柏家坪。爾後,劉買之孫舂陵侯劉仁,以舂陵地形下溼為由,上書求徙南陽(郡),漢武帝允其所請,於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遷舂陵侯國於湖北棗陽,治所在今吳店舂陵村。又後七十年,劉仁之孫劉秀率望族莊園地主武裝推翻王莽新朝,建立東漢王朝(清宗績辰《舂陵碑記》《漢書》)。劉秀登基後對王莽的作為一概否定。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連載28)

筆者查閱史料,東漢光武帝劉秀否定王莽的所有作為是有原因的。

西漢是劉家的天下,崇火德。西漢末年,外戚王莽是以“火德銷盡,土德當代,皇天眷然,去漢與新”(即取代西漢,建立王莽新朝)的名義來篡漢的。據《漢書·五行志》記載:“初元四年,莽生之歲也,當漢九世火德之厄。”《漢書·王莽傳》也載:“火,漢氏之德也。卯,劉姓所以為字也。明漢劉火德盡,而傳於新室也。”王莽以“以土德當代”篡漢

稱帝,建立“新朝”後,便附會《周禮》古制,

自稱為舜帝后裔,設“九廟”,追尊舜帝為“新始祖”,並改零陵郡為九疑郡,改郡治洮陽為洮治,想

以此來表達他的

以舜之德治天下,希望臣民歸順新政,鞏固新莽王朝的

政治傾向。後來事與願違,

王莽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登基稱帝,建立起了“東漢”。光武帝劉秀更崇火德,定都洛陽後,他認為“洛”字的三點水不利於火德,因火遇水則滅,於是他把“洛”去水,洛陽’變成“雒陽”。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連載28)

在全州就有因皇帝怕水,梅潭“改州改到永州”的傳說。此說的王莽改零陵郡為九疑郡,光武帝又複名零陵郡,並將郡治遷到泉陵緣於陰陽風水的事。有史料記載西漢零陵郡的郡治在洮陽縣治所在的今全州縣永歲鎮梅潭的上改州,洮陽縣治在下改州。零陵郡的郡治洮陽的“洮”字不僅帶三點水,而且郡治旁為“龍潭”,皆為水,又是龍興之地。《龍潭記》:龍潭“扶輿清淑氣萃薈於斯,龍氣蟠結”。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連載28)

全州忠雅堂圖中標明零陵古郡治在今全州上改州,洮陽古縣治在今全州下改州

王莽崇土德,他又是以“土德當代”篡漢,以尊“土”之名追尊葬於九疑山的舜帝為“新始祖”,並改漢家的零陵郡為新朝的九疑郡,寄望新朝統治長久。而光武帝劉秀是以滅王莽新朝而立東漢的,他自然要對王莽篡漢的事進行徹底清算。光武帝在稱帝的當年,就刨了王莽的祖墳,滅了王莽所立九廟。加之光武帝劉秀特別崇信五德終始的陰陽風水學說,崇信火德,為防作為零陵郡郡治所在的“龍潭”(梅潭)“龍興”,“以水滅火”, 於是光武帝劉秀就將王莽所改的九疑郡複名為零陵郡,並將“帶水”的零陵郡郡治由全州的洮陽龍潭(即今之梅潭)搬遷到了泉陵縣(今湖南永州市芝山)。

舜帝聖葬地 全州九疑山(連載28)

零陵郡治旁的全州“龍潭”

自此,由於政治中心的轉移,昔日作為西漢零陵郡郡治所在,曾輝煌一時,並曾為國家的統一和嶺南社會安定起到重要作用的梅潭故城也漸漸被人遺忘了。

呂朝暉先生在《舜帝最早紀念地在全州》文中提到促使劉秀遷郡治原因除痛恨王莽篡漢原因之外,還有就是加上湖南舂陵原是劉秀高祖的發祥地,祖墳所在,又有八千子弟踴躍參加反對王莽的鬥爭,種種因素促使他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詔廢九疑郡稱,恢復零陵郡名,並將郡治從今廣西全州遷往泉陵侯國(今湖南永州地),零陵縣仍其地全州(《廣西通志·大事記》)。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隋初,全州所在的零陵縣與洮陽縣、觀陽(今灌陽)合併,改稱湘源縣,自此永州的泉陵沿用了全州的零陵舊縣名,而冠以零陵,即今永州零陵區。自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在寧遠大修舜廟,至隋相沿六百年餘年,人們已經習慣把寧遠的所謂九嶷山稱為舜帝陵,零陵縣治隨遷就近,似乎合理,以至後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呂朝暉先生考證的舜帝崩葬紀念地從東漢初年開始由今廣西全州轉至今湖南永州進而確指寧遠九嶷山為陵墓所在地的結論無疑是正確的。

最先寫九疑山在營道的是東漢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地理志》(上)中說:“營道,九疑山在南。莽曰九疑亭。”

而後有關舜帝葬地在零陵營道或馮乘縣即寧遠縣的九嶷山是東漢以後的學者在給歷史文獻所作的註釋說明。最早作注的是東漢學者應劭,隨後有三國荊州從事文穎、三國曹魏陳郡丞如淳,他們都給《漢書·武帝紀》所載的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舜於九嶷”的歷史事件作了注。應劭注:“舜葬蒼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營道。”文穎注:“九嶷山半在蒼梧,半在零陵。”如淳注:“舜葬九嶷。九嶷在蒼梧馮乘縣。故或曰舜葬蒼梧也。”兩晉時期的文學家郭璞在給《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的“南方有蒼梧之丘,蒼梧之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作了注。郭璞注:“山今在零陵營道縣南。其中九谿皆相似,故云九嶷。古者總名為蒼梧也。”南北朝北魏晚期的酈道元在其《水經注·湘水注》說:“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山,西流經九疑山下,蟠基蒼梧之下,峰秀數郡之間,羅巖九舉,各導一溪。岫壑負阻,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均葬其陰。”

南朝宋時期的裴駰在其《史記集解》引《皇覽》曰:“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

《集解》引皇覽說:“舜冢在零陵營浦縣,其山九溪相似,故曰九疑山。”

可見,有關舜帝葬地在寧遠縣的九嶷山的說法是舜帝的後裔繪製舜帝在全州的葬地標識,並將舜的牌位祭物從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接到寧遠九嶷山,併為舜帝建起了祭祀的宗廟之後。也就是說在舜帝去世二千多年之後,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要在其祖上的發祥地舂陵今寧遠建舜廟祭祀舜帝,於是那些文人便應聲附合光武帝,認為湖南寧遠有舜廟,又有帶一個“山”字頭的九嶷山,便認為舜帝葬地在寧遠九嶷山了,以致到了東漢的史料記載才開始出現舜帝葬寧遠九嶷山的說法。

而此之前的先秦古籍至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都記載舜帝的葬地在湘水源西北山嶺的全州九疑山。

(未完待續)

下期預告:明代洪武帝朱元璋令雷燧在寧遠九嶷山為舜帝修造了祭祀陵,讓天下人誤以為這個祭祀陵是真陵,而忘了舜帝葬於全州九疑山的歷史真相。

發文回顧:

前27期介紹了上古史在《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載:舜帝“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自此舜帝與九疑、零陵便融為一體。“零陵”作為我國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現在廣西全州。秦始皇和漢武帝為紀念舜帝崩葬於全州九疑山,先後在舜帝葬地全州設定了零陵縣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經》記載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稱)東面的全州,我國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經》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定論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記載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於全州九疑山,屈原、揚雄、李白、李夢陽、顧璘等騷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尋德聖舜跡。湖南寧遠九嶷山的舜帝陵是為了祭祀舜帝需要而人為造出的一個祭祀陵,是個假陵。寧遠九嶷山的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只能證明舜源峰下的舜帝陵廟為祭祀陵廟,而非真陵所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地形圖標註“帝舜”二字的舜帝廟不在現寧遠九嶷山,而那圖中的二個特殊符號應是舜帝在全州九疑山葬地的地形標識。我國最早的舜帝廟在全州舜帝廟村,寧遠九嶷山的舜帝廟是從全州舜帝廟村遷去的。舜帝的後裔古搖民在全州九疑山下的青瑤峒及周邊山嶺生活,併成為了瑤族的祖先。苗瑤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瑤峒為中心的湘水和資水上游創造了燦爛的上古文明。舜帝葬地全州青瑤峒的瑤人哪裡去了?瑤人千家峒原始家園都有舜帝葬地全州青瑤峒的影子。改朝換代及封建王朝對古零陵地域蠻族的殘酷鎮壓,迫使舜帝后裔帶著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的地形標識,來到了舜帝的弟弟象的後裔生活的瀟水流域,並在那裡建起了祭祀祖先舜帝的宗廟。舜帝不僅葬於全州九疑山,而且寧遠九嶷山的第一個舜廟都是從全州舜帝廟村的舜帝廟遷去的。

Tags:舜帝全州零陵九疑山九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