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由 每日一首佛歌 發表于 人文2021-05-11

簡介有些人外在的形象看起來很清淨,好像很持戒,但是內心可能不一定很清淨

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持戒有兩種情況,我們要分清楚。

第一是大小乘之分——大乘和小乘。

沙彌戒雖然是小乘的一部分,後面還有比丘戒。但是出家人還要受菩薩戒,還要學大乘教理,要知道持戒有大小之分。

有大小之分,就涉及到兩方面,就是“跡”和“心”的分別。

“跡”就是外相,示現的痕跡;“心”是內心。示現外跡的相和內在的心性,是有差異性的。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有些人外在的形象看起來很清淨,好像很持戒,但是內心可能不一定很清淨

;有些人內心清淨,但外在看起來好像不持戒,這兩者是有差異的。當然也有些人表裡如一,表面也不持戒,內心也不持戒;有些人是表面持戒,內心也持戒。每個人表現的方式不同。像古代的祖師大德,他們表現的是最完美的一面。外在形象上示現給人的跡相,是持戒,清淨莊嚴,內在也清淨。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像善導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裡面,道宣律師記載善導大師持戒就非常精嚴,出門都是一個人,從來不帶人,也不閒言雜語。

善導大師二十幾歲證得唸佛三昧,說明他內心是清淨的,不然怎麼能證三昧境界?這就是表裡如一的,跡與心是統一的,古代很多祖師大德也都是這樣的。當然還有一種就是相反的,不以說法度眾生,而以神通度眾生的人。用神通度眾生在佛教是不允許的,禁止的。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有些人要以神通度眾生怎麼辦呢?

就得外現凡夫之相了,以瘋瘋癲癲,裝聾賣傻來隱藏神通。濟公活佛就是這樣的人。他不能示現神通,但是他又要以神通度人,那怎麼辦呢?就裝成瘋瘋癲癲的,讓人不知道他是有神通的人。事過了才知道,當時是不會知道的,不會認為他在顯示神通。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即使他顯了神通,但人們覺得這個人神神叨叨的,顛顛倒倒的,也不會以這種正常的顯示神通來看待他,這樣他就可以混下去了,就不會被佛門所詬病,因為佛門顯示神通會被其他人詬病的。

還有一種人,會隱藏自己的德行。

本來很持戒,但是顯示的一點不持戒的樣子,這是一種高人,這種人他善於隱藏自己的德行。我們看這種人就看不準了,會看走眼。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像歷史上有幾位很出名的人物,如寒山、拾得,是禪宗裡面有影響的人物,稱為文殊、普賢的示現,還有一個豐幹禪師,據說是彌陀化身。寒山和拾得都穿得破破爛爛的,吃飯到哪裡吃呢?就在洗碗、洗菜的地方,撿這些被扔掉的剩飯、剩菜,誰都不知道他們是高人,誰都不知道他們有修行。

當然對凡夫來講,就不是隱藏了,完全是暴露自己的弱點了。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本來也沒什麼德行,全身都是毛病,沒什麼德可以隱,這就是凡夫的一面。

我們看人要從這幾方面來了解,有跡有心。看跡——看表面容易看,要看心就不容易看穿了,別人的用心我們很難知道。所以,去評判別人的時候要小心。出家人不能隨意評判別人持戒、破戒,因為你不瞭解他的真實用意。也許他看起來是一個破戒的人,但是他可能有另外的目的,我們不知道而已。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到了末法時代,佛門更為複雜,要避免內部的不和諧,出家人儘量不要去說出家人的是非問題。

要做到這一點比較難,這個也是一種心態。面對這些是非、違背戒律的事情,首先要擺正我們的心態,這樣學戒之後,心才比較平和。不然有些人學了戒,瞭解多了,心就不平了。對於持戒,因為有心和跡的差異性,首先應該是重視外在,而不是從心量、心態上去要求別人。因為我們的心要完全如法,非常難。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我們學淨土法門,有機深信,知道凡夫眾生要做到如理如法,什麼都清淨,幾乎是沒有這種可能性。

聖人都做不到,何況凡夫呢?身、口、意三業都完全清淨的只有佛一個人。所以只有佛才能制戒,也只有佛才能說經(其他說的須經佛認可)。佛法的所有源頭都來自於佛,因為佛身、口、意三業都清淨,所說的教理、戒律都是“如是”的。佛經開頭即講“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只有佛才能做得到。

【耕雲解惑】如何看待眾生破戒

我們去觀察一個人,就要掌握這個原則——論跡不論心。

“跡”上大致差不多就可以了,至於內心有煩惱,內心有染汙,凡夫是難免的,也不能指望在心態上要求過高。外相上力所能及地去做,能做到一部分就已經不錯了。凡夫也不能過高地去追求高境界,還是要從基礎做起,從事相上做起。這是第六個態度。

Tags:持戒神通清淨凡夫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