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南懷瑾老師開示: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由 斷惡修善 發表于 人文2021-07-04

簡介中國佛法往往一上來就是大乘菩薩道,學得太大了,所以中國學佛的人變成專門吹大牛,連人道的基礎都沒有打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

畢竟空談何有

南懷瑾老師開示:除一切惡,淨身口意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行一切善,除一切惡。除一切惡要做到淨身口意三業。

佛學的觀點認為我們凡夫的身口意,隨時都在造惡業。身的惡業有三種:殺、盜、淫,是身體的行為。現代人生活講享受,一講享受就離不開殺、盜、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殺業;我們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別人的勞力來的,每個人都在盜;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過份享受奢華也是淫。

口的惡業最多,有四種: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是說謊話,我們幾乎無時不在說謊話,日常寒喧最多,幾乎是慣性說謊;惡口是罵人,不一定是罵粗野的話才是罵人,有時文人罵人是轉個彎來罵,那罵得更厲害,也是惡口;兩舌是挑撥是非,人與人在一起最喜歡講是非;綺語是俏皮話,油嘴滑舌的話,不正經的話,空話都是。

意識的惡業有三種: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貪就是佔有的慾望,我們無時不在貪慾中,連你請人順便幫你做個什麼事,也是貪小便宜;嗔是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沒有不埋怨的,連老天爺下雨吹風都要怨,有詩曰:

作天難作四月天,蠶要溫和麥要寒

行人望晴農望雨,採桑娘子望陰天

個人任勞還容易,能任怨就很難了。歷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勞,還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帶進棺材,歷史對他們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夠,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業,翻過來就成十善業,是學佛的基本行為。我常說,學佛慢一點來,先學作人,人都沒作好,想學大乘道成佛,沒有那麼簡單的。

能把身口意三業改過來,就是除掉一切惡,不犯過錯。能把人道的十善業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後再修聲聞道,然後修緣覺道,再修菩薩道,最後成佛。這就是所謂的五乘道。黃教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論》,就是走這個路線。他是根據印度一位祖師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論》擴充而來,而《菩提道炬論》是由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演化而來。很多人學密宗,不懂這個教理,學了個咒子就回來轟隆轟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國佛法也是走這個次序,看永嘉禪師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所以我常感嘆,你們讀的是什麼佛學概論啊!真佛學概論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摩訶止觀》《宗鏡錄》《菩提道次第論》,現代人寫的概論是「蓋」論,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個階梯。千萬要注意!先學人道,就是十善業。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禪定。然後才是小乘的聲聞、緣覺,那禪定就更進一步了,配合解脫知見修的,最後才是修大乘菩薩道。中國佛法往往一上來就是大乘菩薩道,學得太大了,所以中國學佛的人變成專門吹大牛,連人道的基礎都沒有打好,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

-----------------------------

我們不但為自己,更要為一切眾生,使他住在真正清淨的身口意三業當中。這些都是學佛最基本的。學佛修持就是要我們去掉邪命的身口意,轉成正命的身口意。

身業有三:殺、盜、淫;語業有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業有三:貪、瞋、痴。要把惡業轉為正業。學佛第一步,先修十善業,就是身口意三業。身業屬於生理方面;語業、意業偏向於心理方面。以佛學眼光看,我們無論生理與心理、思想行為一天到晚都在犯罪,尤其心理上更嚴重,要把這種罪惡行為變過來、淨化過來,住在身口意絕對清淨的生活中,才接近正命的生活。

身口意的道理,有三分之二是心理方面;有三分之一屬於生理方面,這些道理都是佛經告誡我們的,實際上也是學佛最基本的,可以說非常難做到。一般人學佛只認為打起坐來求清淨、去妄念很難,其實並不難。要妄念不起或清淨是非常容易的事,反而是要把身口意三業絕對轉入正業則非易事。這就是學佛往往會忽略的基本功夫,光喜歡搞那些看似高遠的;基本的做不到,高遠的也達不到,要身口意三業轉入清淨幾乎不可能,但不是絕對!不可能怎麼學佛?學佛就是要把它轉過來,不能轉就是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就沒有資格學佛。身口意三業,文字看起來很簡單,極易忽略過去,討論起來卻很嚴重,我們自己都會覺得無立足之地,體無完膚。

《宗境錄略講》

------------------------------

我們曉得佛法無論大小乘,基本上都重視身、口、意的清淨。身口意所造的惡業,歸納起來,就有十樣,身體造的惡業是殺、盜、淫;嘴巴造的惡業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念上造的業是貪、嗔、痴。

像我們的身體本身也會使人乖離,拿現代語來說就是“肢體語言”,怎麼說身體會挑撥人家呢?譬如眼睛是身體的一部分,有時候用不著說話,一群人坐在一起蠻好的,對方故意跟你眨眼睛,示意某人對你不好,挑撥一下,就可使你們起仇恨。那個眨眼睛的動作就是身在造業。

言語上造業更厲害,中國儒家也經常講到言語的嚴重性。書經上說:“惟口出好興戎”,也就是說,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如果不深讀歷史,不會相信這句話;看歷史就知道,往往因為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句話也可以使國家滅亡。

事實上,身、口兩種業力的總指揮是意,也就是意識、意念、思想,意所造的業主要是由貪嗔痴而來。例如我們偶而有一點不高興的心理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在修行來講,對人對事有一點不高興,就已經犯了嗔戒。嗔的心理行為有很多,微細的較難察覺。

譬如一個好人討厭一個壞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嘛!然而這個起厭惡的心,就是嗔恨心。這在人道行為來看,不能說有多大的錯誤,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過錯,因為不高興的心理絕對是厭惡的、嗔恨的。但是在菩薩道看這個壞人,卻是憐憫的、慈悲的,等於我們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兒女做壞事一樣,雖然也憤怒,也打罵,然而當父母打孩子,往往一邊打,一邊流眼淚,那等於是菩薩的行為,內心沒有真正的嗔恨。如果沒有這種父母的心腸則不然,是非太明,善惡太清,已經是嗔心的種性。

我們曉得,阿修羅道譯成中文是魔道的意思。阿修羅道也是天道,很高哦!人死後能到阿修羅道,談何容易?我們通常所說的神道就是阿修羅道,此道眾生善惡分得很清楚,因為嗔心重,不得證果,連天人的境界都談不上,不過他有天人的功德福報。理由何在?因為他的意念上有戒禁取見,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善惡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一個人在佛菩薩面前犯錯,乃至打罵菩薩,往往還可以逃過去,如果在鬼神面前玩這一套,他非處罰你不可,因為他的善惡觀念分得很嚴謹,但是在菩提道上卻犯了嗔心的戒,正因戒禁取見的觀念太重了,無法證果。

貪,三毒之一,如果一個人說他能萬緣放下,只喜歡清淨,那也是貪喔!貪戀清淨也是貪,貪戀空也是貪。所以菩提道的究竟,連空也要徹底畢竟空。清淨與空還要放下,否則雖然放下萬緣,住在清淨、空的境界上,也算貪戀。

大家喜歡打坐,修清淨的定,目前尚未得定;就算得了定,如果貪圖定的境界,則是犯了菩薩戒。為什麼呢?因為貪戀禪定境界不會起慈悲心,不會犧牲自我而利他,慈悲利生做不到,因此犯菩薩戒。

痴,那更多了。總而言之,在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以前,乃至於在菩薩地都是痴,都沒有到達究竟。

殺、盜、淫、貪、嗔、痴、兩舌、惡口、妄語、綺語叫十惡業。我們修行的重點在那裡呢?不論大小乘,它的基礎是先修十善業道,把身口意的惡業轉成善業,這才叫修行。所以修行是隨時隨地檢查自己的思想、言語、行為。

佛說一切眾生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意是在思想上製造,製造什麼呢?時時走上錯誤的思想,好喜乖離,更相鬥訟,總認為我的觀念對,你的觀念錯。“惱亂自他”,一有這種心理,第一個煩惱就是看不慣,我討厭,跟著也使他人受害。

我們看到世界上有許多人做善事,看似種了善因,結果所得的卻是惡果,其理由就因為欠缺般若智慧。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認為在行善,往往身語意在造作增長種種惡業而不自知。

身、口、意這三種惡業相互輾轉,譬如意識一動,嘴就講話,身體也起行動,面部等六根的表情也出來了。或者看了別人的表情動作,受了外在境界的影響,而更增加自己內心的煩惱。“輾轉”兩個字,就是由別人的因助自己的緣,或以自己的因助別人的緣。因緣相互輪轉,像一串連環圖一樣,相互連鎖發生關係,一切眾生常在因緣輾轉之間做不利他人的事。

“相互謀害”,就是你害我,我害你。謀就是在打主意害人家,假如沒有辦法明著幹,就在暗地裡加害,即使信了宗教,還是一樣。

《藥師經的濟世觀》

Tags:惡業學佛清淨身口意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