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榮,昭王南征卻落水失蹤 | 經典中國通史46

由 讀史 發表于 人文2021-10-28

簡介這段話說的是周王朝到了成王和康王時,曾經出現了國家安定,近40多年的時間沒有使用過刑罰的“太平”景象

成康之治是什麼意思

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榮,昭王南征卻落水失蹤 | 經典中國通史46

據說在周公代成王攝行國政的年月裡,有一年,年幼的成王得了病,周公十分著急,連忙向老天爺為成王祈禱說:“國王年紀輕,還沒有做什麼事情。如果辦錯了什麼事情惹得上天發了怒,那責任在我,請老天爺懲罰我好了!”真想自己代替成王去死。周公禱告完畢以後,禱詞被人悄悄地收藏在王室的檔案庫裡。

周公返政成王以後,有人向成王說周公的壞話,引起了成王對周公的懷疑。周公有口難辯,只得偷偷地離開了成王,跑到南方的楚國去避難。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王打開了檔案庫,看到了周公在自己生病時向老天爺祈禱的記錄,成王為自己誤聽讒言,無端懷疑周公感到十分懊悔,不覺痛哭流涕,連忙派人把周公請了回來。此後,成王對周公深信不疑,比以前更加尊重了。

成王親自處理國政以後,對周公的教誡一直不敢忘記。他時常以周公所做的《無逸》、《多士》等文書提醒自己,用商代一些著名的國王如祖乙、武丁、祖甲等人、“不敢荒寧”、“保施小民”的事蹟為榜樣,不敢驕奢淫逸,小心謹慎地治理國家。再加上週王朝已經經過了周公的幾年經營,敵對勢力多被消滅,被分封的各國諸侯也已成為周王朝的“藩屏”,所以成王時天下很是安定。

由於周民族在滅商以後吸收了殷人的先進文化,並把在連年戰爭中獲得的大批奴隸使用到社會生產的各個部門,因此在成王時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特別是在農業方面,周人實行了適應大規模奴隸耕作的“井田制”,再加上生產力的提高,周初農業有了較大發展。

《詩經·周頌·豐年》描寫周初農業豐收的情景說:

黍稻豐收年景好, (豐年多黍金稌,)

裝滿座座大糧倉。 (亦有高廩。)

萬擔億擔糧食多, (萬億及秭,)

釀成美酒味醇芳。 (為酒為醴。)

奉獻祖先表心意, (烝畀祖妣,)

祭物齊備不寒愴。 (以洽百禮。)

神明保佑不遺忘。 (降福孔皆。)

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榮,昭王南征卻落水失蹤 | 經典中國通史46

成王時,西周王朝不僅實現了對全國的牢固控制,還加強了與遠方一些少數民族的聯絡。據記載,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肅慎族“貢獻”了他們的特產楛矢、石弩;居住在西方的氐羌族也“貢獻”了“鸞鳥”。此外,還有南方的“越裳獻白雉”,東方的“倭人貢鬯草等等傳說。這一切,不僅加強了周王朝與一些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擴大了周王朝的聲威。

在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的不少地方,如吉林省的騷達溝、土城子等許多地點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不少青銅器,其中有銅刀、銅矛、銅斧、銅箭鏃等。此外還有陶器、石鐮、卜骨等。不少遺物在形制方面都與中原十分接近,這說明了周文化對邊遠地區的影響。

成王在位3多年以後得了重病。他在臨死以前,擔心太子釗治理不好國家,命令召公奭和畢公等大臣輔佐他。

成王在彌留之際,囑咐這些重臣們說:“看來我的病很重,活不了多長時間了。我鄭重地給你們留下幾句話,希望你們和我的後嗣能夠記住!我們的祖先文王、武王功烈卓著,佈德行、重教化,威震天下,滅掉了商朝。提到我這一代就沒有什麼作為了,只不過辦一切事情都是按照上天的意志,遵守祖宗的教訓,不敢胡來罷了。現在上天給我降下了災禍,我活不了幾天了。可是你們今後要好生輔佐太子釗,遇到艱難困苦時要和衷共濟,還要注意處理好與遠方民族的關係,安頓好大小諸侯。一定不要使嗣王做出無理的事情來!”

康王繼位以後,召公、畢公把成王臨終時講的一番話告訴了他。康王也遍告天下諸侯,表示要堅決保住文王、武王建立起來的基業。

《康誥》記載了他的話說:“先君文王、武王當國時,貧富均平,刑罰寬猛得宜。他們實行的這一套善政聞名於天下,吸引了許多勇敢的武士和忠心的臣子為周王朝服務。因此在按上帝的命令辦事時,才能不發生什麼偏差。老天爺對先君的這一套辦法很欣賞,命令分封諸侯,推廣到全國,實際上是為了藩屏我這個後世的繼位之君。現在您們都表示要像先人服事先王一樣效勞周王室,雖然身在王畿之外,但心裡都在惦記著拱衛王室。希望你們能說到做到,不要做出對不起我這個後來人的事情來!”

康王在召公、畢公這些顧命大臣的幫助下,生活較為節儉,處理政事也專心。據說當時晉侯修了個漂亮高大的宮殿,受到了康王嚴厲的斥責。

《史記·周本紀》裡“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錯就是措字,在這裡就是放置起來不用的意思。這段話說的是周王朝到了成王和康王時,曾經出現了國家安定,近40多年的時間沒有使用過刑罰的“太平”景象。雖然這些話不免有些誇大,但周王朝在成康之際國力比從前強大,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發展確是事實。

因此有人把西周初期的一段繁榮時期稱為“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榮,昭王南征卻落水失蹤 | 經典中國通史46

《左傳·僖公四年》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初年,齊桓公糾集各國諸侯侵略蔡國。打敗了蔡國以後,又揮師南進,攻伐楚國。楚王派人責問齊桓公:“您地處北方,我們地處南方,相隔遼遠,真是風馬牛不相及。我們平時並無仇怨,不知您到我們的土地上幹什麼來了?”

齊桓公侵略楚國,總得給自己找點理由。他派大臣管仲向楚使宣佈說:“還是在周初的時候,我們的老太公就得到了成王的命令:為了保衛周王朝,可以代天子巡行天下的權力。你們楚國不按時向周王進貢濾酒用的香草,我們大王代表天子向你徵收貢品來了!此外,昭王天子曾南征至漢,但是再也沒有回到宗周,我們大王問你們:這是什麼原因?”

楚國的大臣回答說:“貢品沒有按時送到,是我們國君的不對,我們哪有膽量不進貢呢?

至於昭王沒有回到鎬京,您們還是去問問漢水吧!

原來,康王死後,他的兒子瑕繼位為昭王,在一次伐楚的行動中被淹死在漢水裡。周王朝覺得這有損聲威,因此沒有把死因告訴各國諸侯。雖然當時各國諸侯知道是怎麼回事,但一個個裝聾作啞,也佯裝不知道。

齊桓公征伐楚國,正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所以把不貢“包茅”和昭王南征淹死等事情作為楚國的罪名,這就是所謂“昭王南征而不復”的故事。

楚國的祖先原是居住在淮水下游的淮夷的一支,曾是商王朝東南部力量強大的一個方國。商朝末年滅淮夷後,他們與商王朝的聯絡更為加強,在文化方面也受到了商王朝的強烈影響;周朝滅商以後,淮夷曾與紂王的兒子武庚等串通一氣,反抗周朝的統治,周公用了幾年的時間才把這場叛亂平息下去。淮夷的一支在周王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沿長江向西發展,在長江中游一帶定居下來,成為楚地的先民。

楚國新開闢的地區,東部是群舒,西北是群蠻,西南是百濮,東北是鄧國,北部過了漢水就是周王朝所封的同姓諸侯“漢陽諸姬”。雖然還是在周文王時期楚民族就與周族發生了聯絡,但商王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對楚民族的影響實在太深了。楚國就在這片廣大的土地上發展起來,不少方面繼承了商文化的特點。

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榮,昭王南征卻落水失蹤 | 經典中國通史46

為了拉攏楚國,周成王曾封楚國貴族熊繹為“子”爵,但實際上週王朝很看不起地處蠻夷之地的楚國。據說有一次成王與各國諸侯會盟在岐山之下,楚國只能為會盟準備濾酒用的香草和祭祀山川時的標誌木杆,並與另一少數民族鮮卑人一起看守庭院裡燒起祭神用的熊熊火堆,連正式參加會盟的資格也沒有。

楚國力量的一天天增長,嚴重地威脅著周王朝封在漢水以北的大小諸侯。昭王依靠成王、康王時建立起來的強大國力,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據記載,昭王十六年,周王朝伐楚的大軍渡過漢水以後,遇到了一頭大野牛。

周昭王對南方的連年用兵,雖然獲得了不少財富和奴隸,但也激起了當地各族人民的憎恨和反抗。昭王十九年,他又率領浩浩蕩蕩的六師人馬去伐楚。

據傳說,在南渡漢水的時候,當地人民把一艘用膠粘起來的大船獻給了昭王。昭王得意洋洋地坐在船上,不料船行到漢水中間,粘船的膠被水溶化,坐在船上的周昭王和隨行的祭公一起掉進了水裡。恰好有個胳膊長、力氣大的侍衛辛遊靡,不顧一切地把昭王撈起,但這時昭王早已被活活淹死了。昭王帶去的六師人馬,也被楚人打得七零八落。

周王朝對這次伐楚的慘敗諱莫如深,史書裡關於這次軍事行動的記載只是“昭王南巡不返”寥寥數字。從此以後,楚國的力量日漸強大。到了春秋時代以後,楚國終於發展為雄踞南方的大國。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西周史話》。《西周史話》作者為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成康之治造就周初繁榮,昭王南征卻落水失蹤 | 經典中國通史46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17位大多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Tags:成王史話楚國昭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