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由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發表于 人文2021-09-12

簡介猶太教或基督教是最早把神靈信仰和道德聯絡起來的宗教文化

佛教屬於封建迷信嗎

提起宗教,不少人認為是迷信,甚至認為是精神鴉片,這些看法都有一些片面性。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認為,宗教意識是人類的天性之一,也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古老心理情結。

比如人們在遇到困境或面對某些特殊時刻,會本能的求助於上天、上帝或其他神靈,像祈禱阿彌陀佛、上帝保佑、菩薩保佑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宗教心理的反映,屬於一種古老的集體無意識——宗教意識。

可以說,只要人類還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只要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許多未知的因素,宗教文化就不會消失,或者說宗教就有存在的合理性與空間。

再者,宗教和人類的道德文化關係非常密切,世界上的許多道德文化的根源都是宗教。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比如中國的儒家道德。

儒家文化屬於世俗型文化,不看重超越性的宗教信仰,但即使如此,儒家學派還是把道德的來源歸結為神秘的上天。

孔子說,君子不要違背天道。孔子說的天道即包含道德意味。在孔子看來,人間的道德類似於宇宙星辰的運動規律,這個規律就是所謂的天道或天理。

儒家文化最看重天道、天理,像禮記、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學,都把天道、天理視為人間道德的最高規範。

從形而上意義上說,儒家的天道就是精神信仰,是一種古老的宗教意識;只不過儒家的宗教信仰沒有教會,沒有宗教教義,也沒有專門的神職人員,這是儒教不同於其他高階宗教的區別。

但從宗教和道德的關係上說,儒家學者還是道德的源泉歸結為上天,歸結為宇宙的神秘力量,這不就是儒家文化的宗教嗎?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再比如佛教。

佛教屬於救贖型宗教,這一點不同於中國的儒教文化(儒教肯定世俗,佛教否定世俗)。

在佛教看來,世俗生活不值得留戀,不值得執著和追求,換言之,只有擺脫生命的輪迴和煩惱,個人才得解脫。這其中就包含佛家的道德思想。

佛家主張眾生平等,慈悲為懷,不殺生,這是佛家修行的基本法則。佛教為何主張不殺生和眾生平等?這和佛教的宇宙觀、世界觀有關。

在佛教看來,世上的有情眾生都是輪迴不已,在“六道”中沉浮升降,周流不息,即所謂的“六道”輪迴——天、人、神、地獄、餓鬼、畜生,或者再加上阿修羅界。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六道”輪迴的起因是“業”,這個“業”主要和道德有關,是指心、口、意的道德能量,類似於現代物理學說的動量——“勢”。

佛教的道德因果如果用通俗的話說,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或者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是封建迷信嗎?如果從科學意義上說,這似乎是迷信,因為它不可證實。但如果根據佛教認識邏輯,它就不是迷信,而是一種道德真理——每個人都應該而且必然要對自己的道德行為負全部責任!無論是正面的作為還是負面行為。

這是佛教道德的重要制約作用,用老百姓的話說,一個人做好事或做壞事的結局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道德迴圈的結果不同。那些做好事的人可以在來生託生為神或人,而那些做壞事的人則只能做餓鬼或畜生了。

當然,無論神、人或餓鬼、畜生,甚至是螞蟻、蜘蛛、蒼蠅、蚊子,他們都是生命的化身,是有情之物,所以佛家主張不要殺生,要慈悲為懷。其中的道理很簡單,比如說不定你腳底下的一隻螞蟻就是某個人的前世託生呢?你怎麼忍心一下子踩死它?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再比如基督教世界的倫理同樣和上帝信仰有關。猶太教或基督教是最早把神靈信仰和道德聯絡起來的宗教文化。

在基督教看來,世俗生活的全部道德來自上帝——上帝的誡命或意志,如不濫殺無辜,同情弱者,孝敬父母,不貪戀他人財物,等等。

基督教認為,世人的道德規範來自上帝教導,虔誠信仰上帝的人應當無條件遵守。這是基督教道德的文化力量。

和佛教、道教類似,基督教也屬於救贖型的宗教,這一點也不同於儒教。

如果沒有宗教,這個世界的“意義”將會大打折扣

根據基督教倫理,世人的靈魂都是有罪的,這種原罪表現在很多方面,像暴力、自私、嫉妒、仇恨、狹隘、搶奪等;只有完全洗清靈魂的罪過,個人在來世才能得到拯救。

如何擺脫世人所犯的罪過呢,基督教提出了許多不同方法,像聖禮儀式、祈禱、悔過、因信稱義、善行獲救等。總之,基督教既主張個人的修行努力——信仰或善行,也強調上帝的特殊恩典,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縱觀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人類的大多數道德文化以及世俗生活都和宗教關係密切,這既是歷史的事實,也出於人性的某種情結。只有辯證看待宗教和人類文明的關係,才有助於正確評價宗教的是非功過。

Tags:道德宗教佛教基督教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