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為理想"

由 史海任我行 發表于 人文2021-07-05

簡介有些士僕僕風塵往來各國,遊歷過的國家不止一個,見過的君王或大官也不只一人,卻不為作官成名,如孔子、孟子帶著弟子游走多國,雖然君王多半以禮相待,厚祿優禮,卻不能用其言,其輾轉流浪不得志,只有退而教學,把滿腔的理想傾倒於學生身上,希望他們繼續發

士無定主是什麼意思

埃森西塔在《帝國的政治體系》提到“自由流動資源”,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階層,是一大群受過教育,而習於心智活動的人物,充份的符合所謂‘流動資源’的定義。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士無定主”(《日知錄·週末風俗》)的流動現象,其實早有其例,如管仲原事齊公子糾,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時,管仲曾射中公子小白帶鉤,後來公子小白先入齊即位為齊桓公,公子糾因而死之,管仲幸受鮑叔牙推薦,終成就齊桓公霸業;管仲另事齊桓公,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貢疑管仲為不仁,但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春秋“楚材晉用”的現象,也是士流動現象,出奔至他國的大夫,雖失去在本國的地位、田土、宅邑,但多數仍能以個人才識在新的國家謀得新的職位,建立個人的新地位。

士的流動與"仕"息息相關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士學成就仕,仍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考量,流動現象早有其跡。然而春秋戰國時期計程車,何以會成為埃森西塔所言的“自由流動資源”?主要是春秋中期以後,

封建秩序崩潰,階層界限泯滅

,社會現實迫使士不得不成為一群待價而估的遊士,諸子的尚賢思想,也間接鼓勵了君王用士與士流動遊說的現象,墨子、孟子、荀子都主張尚賢為政之本。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諸子百家

由於流動的人眾多,流動範圍增廣,甚至成群結夥,從這一國流動至另一國。私學興起不但造就許多新興計程車,也產生不少新興計程車集團,當士期望就仕的願望在本國本地不能被滿足時,只有遊歷四方以求,形成春秋戰國士的流動風潮。從春秋中期開始,這些士或是單獨遊走或是集體遊仕,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各國君王貴冑也藉士的才識及數量來成就其個人功業與勢力。

《孟子》書中常討論士就仕的態度和現象,如

因貧而仕、有所為而仕、為厚祿而仕、堅不就仕

等,其中有一段陳子和孟子的對話,可以瞭解孟子對“有所為而仕”的態度。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這三種都是"有所為而仕"

,第一種可成就士本身的抱負與理想,第二種得到了基本的尊重——待之以禮;第三種則是供應生活所需。

孟子本身對仕的態度是堅持應有所為而仕,當孟子欲去齊,“致為臣而歸”時,齊王提出“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為挽留條件,但是孟子居齊已久,齊王未用其言,雖“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當所堅持的種種不能達成時,選擇遊仕或不就仕是士個人不同的抉擇。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又孟子以為“因貧而仕”乃是不得已的,所以應“辭尊居卑,辭富居貧”,以擔任“抱關擊柝”之吏為宜,因為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這也是一種士的堅持,行道的理想不能成,又無田產以養親,就隱身為一小吏吧!如儀封人、石門晨門者,魏隱士侯嬴為大梁夷門監者,即是這樣的隱者。

其實孟子更高的理想是“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對於當時“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孫衍和張儀,孟子以為他們未能作到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並不能稱之為大丈夫,對於這種為厚祿而仕計程車,孟子似乎並不認同。只是,爭名爭利固為有操守計程車所不為,但放下利祿不仕,也非常人所能。

然而

士遊走天下的現象,春秋中期以後的記載愈來愈多

,《國語·齊語》載管仲建議齊桓公“為遊士八十人,奉之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遊四方,以號召天下賢士”;齊桓公的兒子公子商人因爭位不得,陰交賢士,而多聚士;晉國欒盈也因好士,士多歸之;士既可以召,可以聚,顯見其可以自由遊走。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孔子周遊列國

孔子與其弟子周遊各國,更是

開士集團遊走風氣之先

;墨子帶領計程車集團,以鉅子為首,為一有組織的團體;孟子更是“後車數十載,以傳食諸侯”。戰國君王號召群士,從事改革強國者,有魏文侯、秦孝公、齊宣王、燕昭王等,加上戰國辯士遊走各國及養士之風行,一個“流動的時代”於是成形。

以活動範圍來說,士超越了過去只在本國家族間活動的現象

,離開自己的出生地,或求學、或遊說、或任官、或為客,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已不是障礙,理念作風的不同,更可能是其遊走的重要關鍵,理想與執著有時會驅動一個人或一群人選擇不一樣的路子,懷抱抱負也會使人自覺偉大。

有些士僕僕風塵往來各國,遊歷過的國家不止一個,見過的君王或大官也不只一人,卻不為作官成名,如孔子、孟子帶著弟子游走多國,雖然君王多半以禮相待,厚祿優禮,卻不能用其言,其輾轉流浪不得志,只有退而教學,把滿腔的理想傾倒於學生身上,希望他們繼續發揚自己的理想。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孔子一直未得到重用,直到魯定公九年,才出任中都宰,繼為司空、為大司寇,卻在魯定公十二年時因魯大治齊餽女樂,魯君往觀終日怠於政事,郊不致膰,遂遊走各國。然無所施展,人以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還曾遭取笑如喪家之犬;居衛、陳、蔡數年,皆不得用,行蹤遍及衛、匡,蒲、曹、宋、鄭、陳等國,門人弟子隨行左右,頗受注目。

後來,魯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結束了在外十五年的流浪生活,回到了故鄉魯國,這次卻沒出仕,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受業者甚眾。孔子弟子雖以魯國人居多,亦有來自齊、魯、陳、蔡、衛、晉、吳、楚、秦等國者;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孔子一生心力投注於其弟子身上甚多,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作法也為後人所稱許

,孔子及其弟子的流動,開風氣之先,其在規模上、數量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因為對於就仕的要求也有相當的堅持與期許,所以即使有弟子三千,七十子稱賢,真正就仕者仍屬少數,亦有講學讀書於各國者,其流動的目的不只在於就仕與否,而是在於理念的傳遞。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孔子畫像

孟子又見梁惠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諸君,陳言德治,卻難得國君重視,雖然“後車數十載,以傳食諸侯”,卻仍有“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的堅持。終去齊而歸,“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

另一為理想而流動的代表為墨子,其摩頂放踵,兼愛無私,學說曾為一時顯學(《韓非子·顯學篇》),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墨子亦有弟子三百為宋守城以拒楚公輸般雲梯之巧,墨子所遊,除了其大本營宋國外,東至齊,西至秦,南達楚、越,又派遣弟子管黔遊高石子於衛、魏越遊于越、出曹公子而於宋,行跡甚廣。

流動的時代,士遊天下的理由之

墨子雕塑

戰國大儒荀子,有李斯、韓非等學生以尚法著名,齊襄王時最為老師,

"齊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

,其行蹤也不止於一國,曾入秦見秦昭王,並和應侯范雎言入秦所見,也曾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前,後來至楚,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荀卿廢,終以蘭陵為家。

參考文獻:

《呂氏春秋》

《先秦諸子系年》

《論語》

《孟子》

《左傳》

《國語》

《墨子》

《荀子》

《老子》

《史記》

《莊子》

Tags:孟子流動弟子孔子計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