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國學文化】《周公謂魯公》該如何理解呢?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由 程式設計訓練營地 發表于 人文2021-05-10

簡介”【解讀】任親的利弊本語音由人工智慧朗讀,可能會出現多音字發音錯誤,朗讀結果僅供參考這段文字是周公對兒子伯禽的訓誡之言,他告誡兒子伯禽治理政事要重視人才

故君子以人治人怎麼讀

【原文】

18。10 周公謂魯公曰①:“君子不施其親②,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註釋】

①魯公:指周公之子,魯國始封之君伯禽。②施(chí):通“弛“,廢棄的意思。

【翻譯】

周公對魯公說:“一個有道的國君不疏遠他的親族;不使大臣怨恨沒有被任用;故舊朋友如果沒有大的過錯,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一個人求全責備。”

【解讀】

任親的利弊

本語音由人工智慧朗讀,可能會出現多音字發音錯誤,朗讀結果僅供參考

這段文字是周公對兒子伯禽的訓誡之言,他告誡兒子伯禽治理政事要重視人才。周公的命辭中所講的用人之道,主要包括四點:一、用人要用親人,不要故意疏遠親人;二、有才能的人要重用,不要讓他們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三、對長期在自己手下做事的人,就不要輕易地罷免他;四、缺點人人都有,對誰都不能求全責備。周公命辭非常精闢地概括了身為管理者應掌握的用人之道,在處理政事的過程中,只有堅持這幾點,才能贏得下屬的有力支援與幫助。

在這裡,我們主要分析一下命辭中的“君子不施其親”,周公說用人要用親人,不能疏遠親人。這是不是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任人唯親呢?在任人唯賢的用人理念日益占主導地位的今天,任人唯親更加沒有立足之地了。周公這樣一個聖明君主,為什麼要把這當作治世名言告誡兒子呢?任何問題都有其兩面性,這裡所說的任人唯親也不例外,我們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有缺陷的一面,善用其利,避免其弊。

我們知道,在古代社會,人治為主,所有大權都掌握在君主手中。為了讓大臣更好地執行命令,去率兵打仗、管理政務或治理地方,國君必須懂得授權。要用人才沒有錯,要授權也沒有錯,但在授權給誰上就有問題了。在古代,重要的位置一定要安排親近的人,這樣有助於保證中央集權,防止權力分散或被削弱。因授權外人導致權力失衡,甚至權力削弱,以致引來大麻煩的並不在少數。比如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權力很大,再加上封地廣闊,他們是實力漸漸超過國君。最後,韓、趙、魏三家乾脆把晉國給分了,這就是歷史著名的三家分晉。西漢末年,朝廷把政權交到野心家王莽手裡。透過一些列運作,王莽最終取而代之,西漢王朝失去了政權。現代的很多家族企業,其內部最重要的部門往往掌握在親屬手裡,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外人奪權。

任親固然有上面所說的優點,我們更應該看到它的不足之處。信用親屬必然會限制人才的範圍,就算親近的人全是難得的人才,那能有幾個?普天之下人才濟濟,如果把選才範圍只侷限於親近者,無疑會與大量的人才失之交臂,這對事業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任用親近者固然可以避面外患,但你就能保證他會因為和你關係親近而不覬覦你的權力嗎?殊不知內患比外患的危害要大得多。歷史上,禍起蕭牆的事情要比外姓奪權的事情多得多。當年,劉邦項羽楚漢之爭,劉邦為借力取勝,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劉邦固然雄霸天下,但各異姓王也都手握重權,各霸一方,嚴重削弱了皇權。劉邦為避免重蹈臣強君弱的覆轍,待政權穩定後,就大力消滅異姓王,同時封了很多同姓子弟為王,以此來維持劉氏的一統天下。後來,到漢景帝時候,劉邦的侄子吳王劉濞起兵發動叛亂,要篡奪政權。此後,淮南王劉安、燕王劉旦都試圖發動政變。這些人都是皇帝的至親。

所以,我們應該正確認識任親問題。任親本身本沒有錯,但要注意興利除弊,不要讓任親變成了“任人唯親”。也就是說,任親要在任賢的約束下進行。在任親的同時,要大膽用賢。外人無才自然不用,有才就要放下成見,將其吸納進來。這樣,才會保持政權的穩定和活力。

Tags:任親任人唯親劉邦親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