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由 聽文沐語 發表于 人文2021-06-30

簡介所以,聖人治理國家,使民眾的內心空明開闊,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意志柔韌,體魄強健,經常使民眾沒有狡詐的心智,沒有各種慾望和貪念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什麼意思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本篇文章的題目看起來可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老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怎麼會提倡“愚民”和“無知”呢?這和歷代的封建統治者的愚民政策有什麼區別?

老子在《道德經》中確實提出了“愚民”和“無知”的觀點,然而其究竟是什麼意思,則有待我們的探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老子提出的這兩個觀點的真正含義。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

譯文:不標榜什麼是賢能,民眾就不會起爭奪之心;不把難得的貨物看作珍貴,民眾就不會起偷盜之心;不追求私慾,民眾的內心就不會惑亂。所以,聖人治理國家,使民眾的內心空明開闊,生存需求得到滿足,意志柔韌,體魄強健,經常使民眾沒有狡詐的心智,沒有各種慾望和貪念。使聰明的人不敢胡作非為。聖人依照無為的規則行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理解某一個詞語、某一種思想的含義,我們必須把它放在整體之中去理解,斷章取義只會造成誤解,難以明白其真正的含義。

“無知”一般用來形容人沒有知識或不明事理,這裡的“無知”顯然不是這種意思。這一章整體是在講統治者施行“無為”之治,使百姓淳樸自然。這裡的“無知”就是指民眾沒有狡詐的心智,內心樸素自然。老子使不反對智慧的,也不同意使人類變得蠢笨,而是反對利用智慧肆意妄為,反對爾虞我詐的社會,崇尚質樸和諧的社會。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譯文:古代善於推行道的人,並不向民眾展示精明智巧的東西,而是提倡質樸。民眾難以治理的原因是他們運用太多的巧智。所以用巧智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難;不用巧智治理國家,是國家的幸福。對比這兩種治國的方式,找出一種治國的準則。長久的持守治國的準則,就是“玄德”,“玄德”十分的深遠,與事物一同歸返本然的質樸狀態,然後才能達到完全的和諧。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老子哲學中,“愚”並不是指蠢笨,而是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本然質樸的狀態。老子認為,人類的本然狀態是質樸和諧的,內心空明寧靜。人來使用各種巧智追求外物,滿足私慾,這樣就是原本空明寧靜的心靈遭到閉塞,人類本然的質樸和諧也不復存在。所以老子提倡減少使用巧智,開啟人類閉塞的心靈,迴歸與道同在的質樸和諧的狀態。

透過上面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老子的“無知”和“愚民”思想是一種大智慧,既是執政治國的準則,也是有關個人修行的智慧。

後世帝王多將“愚民”作為自己統治的一項重要政策,對待普通的百姓,向其灌輸奴僕思想,對待讀書人,要求其必須忠君。“愚民”政策下的帝王,掌握著民眾的生死,使整個國家都為其服務,還美其名曰“帝王心術”。歷史證明,每一個企圖以“愚民”政策來控制國民的朝代,都擺脫不了被推翻的命運。

《道德經》的“愚民”思想並不是文化的糟粕,而是一種大智慧

老子的“無知”和“愚民”思想與後世帝王的“愚民“政策完全就是南轅北轍的兩個東西,可笑的是他們將大智慧歪解成滿足自己統治慾望的醜惡政策。

文|小碩

Tags:愚民無知老子民眾質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