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愛語的內容是如何呢?

由 佛法 發表于 人文2021-06-29

簡介以這樣的緣起性空來當作就是甚深般若的無所得空,那這兩個:一個是現象界的法,一個是實相法界的法,這樣的話,一定要經過菩薩透過十二部經的佛陀中經文的內容,來使弟子眾能夠有能力來分別,所以這個部分,就是為什麼說 佛陀說要教學十二部經

什麼叫控空法

愛語的內容是如何呢?

四攝法還有屬於愛語,那要如何運用這個愛語?愛語的內容又是如何呢?我們從經文中來解說。《優婆塞戒經》裡面有這樣的內容,“善男子!菩薩若能隨時教戒,所言時者貪恚痴時,起貪結時,當為種種說對治法令得除貪;餘二亦爾。”也就是說,實義菩薩以法佈施,使得弟子眾得到利益與安樂,並且要隨時教導與教誡。四攝法中的愛語,最殊勝的就是應時說法,讓弟子眾樂於聽聞受持,如說而行發起功德受用。所以隨時教誡就是應時說法,應時說法就是愛語;要隨著弟子起貪結、或起瞋結、起痴結時,經由譬喻、或者經教言說,或者解說貪、瞋、痴等過失導致的因果,然後為弟子眾說種種對治的法門,讓弟子眾能夠針對自己的煩惱來遠離,這個就是愛語。

我們舉一下在經中 佛陀經常運用的對治法來說明:譬如說貪慾重的弟子,佛陀說要修不淨觀,因為貪慾重最主要是在五根身上面的受用上貪著,五根身它基本上,它不是清淨的、不是常住的,所以要修不淨觀;透過修不淨觀來對治,對這個有根身的貪愛執著,對這個因為有五根身,而有了欲愛的這種樂受的貪著,所以要對於貪慾重的弟子,要教導他修“不淨觀”,遠離這種欲界的煩惱過重。另外對於瞋恚重者修“慈憫觀”,瞋恚重就是對於眾生,在攝受眾生的過程裡面,有違逆的境界就不能安忍,不能安忍就會起瞋,所以 佛陀說,瞋恚重者應該要修“慈憫觀”,對於眾生要修慈憫,以種種的法要來修慈憫,讓他能夠對治瞋恚的煩惱、瞋恚的這個習氣。多愚痴者要修“緣起觀”、“因緣觀”,也就是對於這種法義上,沒辦法去了解的這樣的一個弟子眾,讓他修“緣起觀”、“因緣觀”,透過因緣輾轉發起的過程裡面,讓他能夠了知這些不是真實常住的,讓這個愚痴者,能夠在現象界的法生起智慧,能夠觀察原來沒有一法是真實的、沒有一法是常住的,然後能夠生起解脫的願求,能夠生起求大乘法這樣的心願。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別觀”,界差別觀者指的就是,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要讓弟子眾能夠觀察說,一切有情無不是由這,地、水、火、風、空、識所組成,地、水、火、風、空、識,沒有常住的真實體,這樣就能夠對治於因為有我而生起的慢心。另外對於心散亂者,要修“安那般那”,所謂“安那般那”就是說,緣於出息、入息來止息其心,讓心能夠安住、能夠制心一處,能夠有止觀的能力;或者說也可以教導弟子眾,修學唸佛法門;或者說在於大乘的般若實相,能夠修學般若實相的止觀法門,這樣的話也能夠,讓心止於一處、制心一處,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智慧來觀察,能夠心止於一處以後,能夠現起這個觀慧,來觀察這些法的內容,進而修學受用。這樣的應時隨時教誡,就是菩薩四攝法中愛語的意涵。

愛語的內容是如何呢?

前面已經說過了佈施、愛語,四攝法中的利行又是如何呢?我們接續,《優婆塞戒經》的經文,經文中這麼說:“次當教學十二部經,禪定三昧,分別深義,調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法;瞻養病苦不生厭心。能忍惡口誹謗罵辱,苦加身心,亦當堪忍。設其有苦,能為救解;除其弊惡疑網之心。”利行最殊勝的就是讓不信者能夠生起善根,而入於正信;讓慳貪者能嚮往佈施的果報與功德,而入於佈施行;讓邪見者能服於正法無罪過之正理,而入於正智,並建立正知正見,如是種種都需要運用,佛陀所說的十二部經來教導。十二部經指的就是遍於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中的內容有,契經、應頌、記別、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等,十二種類別的教導。這十二種類別,遍於一切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中的經論中。經過十二部經的教導,使弟子眾有能力來分別甚深般若的法義,甚深般若的法義它是不同於,意識境界的相似像法,不同於緣起性空的斷滅空,因為意識境界的相似像法,會以意識自己思惟所得的,以為說自己意識住於不分別、以為說意識自己住於定境中的這個一念不生祂就是真如;以這樣子的境界,以這樣的一個錯誤的認知,把祂當作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來藏的真如法性,這樣叫相似像法。緣起性空為什麼是斷滅法呢?因為緣起性空指的是現象界的一切法,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來看的話,都是因緣所生不能常住、不是堅固的法、會毀壞的法,這些法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的話,最後壞滅的時候,當然就是屬於斷滅空。而這些法在還沒有斷滅之前,有的人會說:這些法都會毀壞、都會變異,所以這些現象界的法是緣起性空。以這樣的緣起性空來當作就是甚深般若的無所得空,那這兩個:一個是現象界的法,一個是實相法界的法,這樣的話,一定要經過菩薩透過十二部經的佛陀中經文的內容,來使弟子眾能夠有能力來分別,所以這個部分,就是為什麼說 佛陀說要教學十二部經。

愛語的內容是如何呢?

接著說也要教導弟子眾正確的禪定的法門,讓弟子眾身心能夠安住於大乘止觀,能有輕安的受用;同時要能夠調柔身心,讓他能夠安住下來,聽聞以及熏習、思惟、受用大乘般若空法的法要;同時要教導弟子眾修學唸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這六念法是不放逸法;弟子眾如果說生病的時候,要去探視以及關心、安慰,而不會生起厭煩;倘若說有不信正法的人,惡口、誹謗、罵辱,也要能夠安忍下來;倘若為了法務的弘傳,而讓身心比較勞苦,也要能夠忍受下來;假設說弟子眾在生活中有所苦難,要能夠為他們救護解除,要除掉弟子眾弊惡疑網之心,讓弟子眾的心效能夠純淑,能夠善根具足、能夠調柔。所以這個部分,就是屬於利行的內容。利行的內容,也就是說,怎麼樣讓弟子眾不信者能生信;慳貪者能去除慳貪,而願意佈施;不具正見者能夠生起正見,入於正智中思惟。

愛語的內容是如何呢?

Tags:弟子能夠愛語十二部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