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與“不得於心,勿求於言”

由 今思遲 發表于 人文2021-06-25

簡介可能是受到昨天與人的言論往來的影響,我對孟子的“不得於言,勿求於心”,有另一種理解:如果別人的表達有什麼不恰當的,就幫他更好地表達,而不是馬上攻擊他:“你看,就這水平,還出來丟人現眼

不得於言什麼意思

“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與“不得於心,勿求於言”

可能是受到昨天與人的言論往來的影響,我對孟子的“不得於言,勿求於心”,有另一種理解:如果別人的表達有什麼不恰當的,就幫他更好地表達,而不是馬上攻擊他:“你看,就這水平,還出來丟人現眼。這種有毒的言論,非蠢即壞。”

孟子的做法(其實是秉承孔子)是,我先假設你是一個好人,你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你的言語沒能夠準確地釋放你的善意。現在我代你表達一下,你是不是這個意思?

而一看到別人稍微有柄可抓就急匆匆攻擊他,可能對方本也沒有什麼惡意的,現在面對你的惡意攻擊,也本能地起來反抗你了。惡意,多數就是另一個惡意培養出來的。

昨天與某人的言論往來是這樣的,起因於我評論毛姆《刀鋒》中的一處用語,他說“我後來恰巧得知了背後的原因。”這本來就是大家常用講故事背後的原因的常用句式,原無可厚非,大家也習慣接受了。但是某一些時間,我特別留意作家的行文,便不滿意這種討巧的表達方式,巧不巧,你不要直接這麼說出來,用故事自己去講述,那沒關係,但對於這種大作家,也當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評論毛姆的這種做法時說:

““恰巧”二字太輕浮,如果無法自圓其說就說“恰巧得知”,整本書都可以省掉許多氣力直接說“恰巧”了。”

其實是引來許多嘲諷的。一般我不會去迴應這些只有態度沒有內容的言論。但昨天那位先生說:

“自己什麼都不懂,連主題思想都不明白,天天擱著咬文嚼字,呵呵了,裝模作樣。”

我回他:“說別人咬文嚼字,你又何嘗不是咬文嚼字。若真要咬文嚼字,你這“天天擱著”何來?是“恰巧”天天見著我“天天擱著”嗎?——你直接發表你的意見,哪怕是反駁我的意見也無妨,何必去攻擊持有與你意見不一致的人呢?我們發表意見的目的,是讓這一意見也存在著,哪怕有人認為它不配存在——這才是有建設性的。”

他又說:“你搞笑呢,天天這兩個字算咬文嚼字,你這人真搞笑,明明自己是廢話連篇,還在這裡跟有理一樣賣弄自己,還建設性,用些高階詞彙真了不起,我根本不是在跟你談什麼意見,什麼觀點,因為你根本沒有觀點科研,還什麼贊同不贊同的,我就是在嘲諷你這種咬文嚼字,以為自己什麼都懂,非要插上一嘴的人。”

我當然心裡千般滋味,但只回他:“理解。”

我想我們的文字是留給有緣人,犯不著用文字去計較。

今天剛好讀孟子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寫完上述文字,我又多了一層自己的理解:如果我們看到別人的言論是自己不認可的,就不要去強求理解他或是被他理解了。及時中斷交流就行。

我簡單的兩個字“理解”就是宣告交流結束了,我們沒有緣份。他倒又發來了資訊說:“不好意思,剛才性子急了,有點犯衝,如有言語冒犯向你致歉。”

我想我們人生在世,即使是對立的雙方,也沒必要為了要讓對方難堪而敗壞自己在更多人面前的形象。

昨天看微博,看到一句古語,大意是敵人可以使壞,我也可以使用同一方法。這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美國對中國各種使壞,中國卻並不真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不一定是軟弱,而是覺得事情沒有壞到必須上無節操手段的地步,誰急誰更多暴露軟肋。那句古語含有“敵可”的字樣,但一時找不到了。不知道誰能想到請告知一聲。

現在總結一下:

對人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別人的表達不到位,不要去猜疑他是壞心。

對己是,“不得於心,勿求於言”——自己在學習上沒有掌握到位,就不要希望能夠表達清楚。

Tags:咬文嚼字求於恰巧理解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