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什麼是根本智——《禪學與哲學》之十

由 正心讀書會 發表于 人文2021-06-22

簡介今日的計算機與程式、學術報告的格式及我們的心理思想行為,就依循這條思維道路發展,我們習慣邏輯的演繹與歸納,思考的方法變成了線性思想,漸漸的對犀利的直覺鈍化了:少了語言和線性處理能力,讓人覺得過去的生活頓然失蹤

法住智是什麼

>>

《禪學與哲學》之十

<<

文/澄海先生

先師耕雲老師對“不立文字”在《信心銘直解》中有一番精彩的分析,可惜大部分的人忽略掉了:

文字包括了語言、文字與思想;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而文字則是語言的符號。人的本心原本沒有這些,所以過多的語言和思慮,反而與根本智不相應了。

當人停止分別、妄想和思維活動時,理、事二障當下消除,內心充滿禪悅的安祥,何曾有什麼滯礙?

筆者對此,在《身去身來本三昧·打破慣性的思考》中強調:“佛教要我們從線性的思考走到非線性的思考,才能體會到涅槃的真際。因為我們的生活經驗都是生滅層出不窮的剎那,思考語言都是剎那,呼吸是剎那,思想也是剎那……

剎那剎那是我們的線性生命,找到那個非線性的生命,才是開悟,才能從四面楚歌中昇華

。”

語言文字屬於線性思考,打破線性思考才是直覺,直覺就是“根本智”。

這段論述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沒有看到相關文章的出現,有再深入探討的必要。其實,吾師的說法(根本智)是佛教在思維繫統的大前提,也是運用現代語言闡述普遍性真理的先驅者。

他在《觀潮隨筆·無念而念》中援引埃默森的話說:

“如果有人能百折不撓地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且按照自己的直覺去做,廣大的世界便會附合他。”是有念、是無念?有我執、無我執?這裡若分辨得清楚明白,不但許你認識埃默森,且亦許你深明無為法。這裡尚且分辨不出,不如一切放下,或唸佛、或參究,總比將大好時光付諸戲論的好。

埃默森說“按照自己的直覺去做,廣大的世界便會附合他”,把直覺等同瑜伽(與宇宙合一,即理事俱泯之),份量可觀。先師又將直覺視為“無念而念”的憑藉,稱為根本智,道理何在?要大家好好地參究。

《壇經》:“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而置,因智慧性乃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接著又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法法相同。到底以上引句有何關聯?與佛法有什麼連貫的關係呢?這是本文討論的目的。

什麼是根本智——《禪學與哲學》之十

人類思考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二種:第一種是以語言文字為憑藉的思想;另一種非語言文字為憑藉的思想,現代稱為理智與直覺。關鍵在語言的出現與運用。

人類本來沒有語言,正如本來不會笑,都是從演化中學習得來並且加以豐富化的。沒有語言,人類面臨的是自然,一片萬物共存共榮,也是互補互長的生態環境,餓了獵食,飽了休息,這個自然的生態環境只是萬物一體沒有差別的天地。

各種行為完全出於本能與直覺,餓了當然要捕食,再自然不過了。我們看看野生動物園裡的各種動物,依照自然的法則生存。獅子餓了捕捉一頭鹿,吃不下則放任鳥類及其它動物分享。獅子沒有佔有的慾望,也沒有儲存的想法,捕捉鹿,很簡單的因為餓了必須吃,完全沒有殺害的想法。萬物皆然,因為天下一家,天地一樂園,互存互補,完全依照本能的自然律。

也許打個哈欠,人類突然發現腹腔壓縮,一股氣從肚子跑過喉嚨,經由口腔而出,會有一種聲音。伸個懶腰,哈欠的聲音更大。經過幾次的學習,人體制造聲音的方法圓熟了,可以用以表示警告或歡迎,比拍拍胸膛更好。掌控聲音表達意念是初級的語言,語言出現了。

語言豐富了以後形成了人際溝通的工具,或形成內動的力量,人類終於有過去的經驗與傳述,有現在的行動計劃、說明與執行,也有了未來的參考價值與行動指標。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直線思考形成了“時間”。

有時間的概念,就會找到“我”的定位,我們發現自己這個肉體是單獨存在,不是天下一家的,身體是有邊緣界限的,各人都有各自的邊緣,你我他出現了,“空間”也出現了。這些意識建構了神經叢與神經網路,大腦是隨我們的演化而演化的。

時空是隨著語言文字而出現的,是意識的產物,是我們人類意識建構出來的三維空間(點線面)。而語言就是“天地混沌,盤古開天”的盤古大帝,他領導我們從絕對走向相對,他引領人類從天界走向人間,文明就此開始。

我們為了儲存這些資料,腦漸漸擴大容量,根據神經解剖學,左腦有副語言中心:韋尼克氏區(瞭解語言的能力)和布羅卡氏區(創造語言的能力),定向力聯絡區(身體疆界、空間及時間)、感覺皮質(感覺外界的能力)及運動皮層(運動能力)。

撇開這些資料,我們清楚:隨著語言創造能力的加強,資訊愈多,綜合分析的能力也增強了,我們的腦袋就像計算機的中央控制系統,內部儲存了種種的歷史檔案,也預備儲存新的資訊,長久以來,人類依靠這些系統來做種種的反應。今日的計算機與程式、學術報告的格式及我們的心理思想行為,就依循這條思維道路發展,我們習慣邏輯的演繹與歸納,思考的方法變成了線性思想,漸漸的對犀利的直覺鈍化了:少了語言和線性處理能力,讓人覺得過去的生活頓然失蹤;少了資訊系統,什麼也不能做;最嚴重的,迷失了自己的覺性,就像迷上網咖的人,虛擬世界才是他真實的人性。虛擬世界只有語言文字,遠離自覺。

回頭看看,這不是我們熟悉的唯識學嗎?左腦等於第六識與第七識,那個“我”不是第七識嗎?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我呢?

除了覺知能力,幸虧我們還有一顆覺證的內心,可以將過度依賴物質界的思想拉回到精神界來。那個微妙的覺證就是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就在右腦中,一個獨特的意識。

右腦只有大影象的想法,不是線性想法,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喋喋不休的念頭,沒有了內在的時鐘,當然沒有將時刻分割成連續的瞬間,時間沒有盡頭,更精確的說只有當下,無限延長的當下(請注意:安祥也是當下一秒的無限延長)。

沒有身體邊緣的感覺,當然沒有你我他,也沒有我與自然,完全混融一體,不得不快樂地搭上永恆之流,沒有什麼流離和孤單,頂自然地投入那個廣大的海流裡嬉戲玩耍。

世界上所有的物體都由原子構成,所有的畫素(法相)都是由跳著細緻舞蹈的電子、質子與中子所構成。所有的法相都是原子與能量,所有的能量構成一個無限的能量世界,一個能量流動的世界。當然沒有三維空間,怎麼會有時間、空間?怎麼會有我和你?混然一體,在盤古開天之前。

什麼是根本智——《禪學與哲學》之十

我們一直說見性就是頓悟,頓悟是由相對的直線思維走入絕對的影象思維,不只是一個論述,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生命活動中。右腦的思維擴張的話,正面情緒與正面態度隨之增加,開放的心靈讓我們無牽無掛。但是,請不要忘記:正常的人生是靠左右腦的協和工作,才可能以出世的精神生活在淑世的工作中。

禪不是什麼神秘。

如果有的話,因為你從沒有走進那個絕對的影象世界。然而,

走進了那個世界,你才開始準備暢遊更寬闊的宇宙。不要以既有的知識去猜測,也不要漫無邊際地幻想,摒住你的神往,活在當下吧!

有位教授經常來坐,表面上談禪,總說些很奇怪的論調,還熱心地送我《零極限》、《告別娑婆》等書,我報以合掌令歡喜。我很想問他:研究孔子,不是要以《論語》做基點嗎?研究基督教,不是必須熟讀《聖經》嗎?談禪說道,為什麼不好好研究《六祖壇經》呢?終於還是緘口以對,免得讓他尷尬。這是知識的迷茫,不依“正經”如何得“正果”?

那麼請問《壇經》何時說到相對與絕對?謹舉一偈供養:“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這不是相對的現象嗎?“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這不是絕對的大影象世界嗎?六祖還勸我們:“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當下即是!

當下是沒有時空的,你我相對觀存在,當下只說來玩玩,當下只是剎那剎那、只是叮咚叮咚的鐘擺,非真當下也,因為當下定慧圓明、圓明寂照。

當下絕對待,構成身體的每個分子,與宇宙的每個分子,都在光流中交融著無有止境的舞蹈,和諧地演奏宇宙的大樂章。

什麼是根本智——《禪學與哲學》之十

Tags:語言直覺當下剎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