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由 國學歷史教堂 發表于 人文2021-06-22

簡介《十住毗婆沙論》是對《華嚴經》中的《十地品》的註釋,是龍樹闡述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的菩薩道思想的著作,書中對彌陀信仰的易行品所做的說明,歷來備受關注

空性是把一切都捐出去嗎

《七十空性論》是從《中論》第七品《觀三相品》中的“如幻亦如夢,如乾達婆城,所說生住滅,其相亦如是”一頌中分列出來的,“七十”為定數,是全論偈頌的數目;“空性”是全文的內容。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七十空性論》在廣破生住滅等自性之後,說明諸法的真理勝義,就是緣起性空。在論中詳細地說明了生、住、滅、有、無、劣、等、勝等相,並確切地指出世俗諦法是“名言中有”,而“名言中有”也就是“唯由名言安立為有”的意思。

另外,此論還闡明瞭對世俗諦法究竟是怎樣安立為有的道理,以補《中論》之不足,因此有學者稱這部論是《中論》的餘論。

《十住毗婆沙論》是對《華嚴經》中的《十地品》的註釋,是龍樹闡述在家菩薩與出家菩薩的菩薩道思想的著作,書中對彌陀信仰的易行品所做的說明,歷來備受關注。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作為大乘論典,《十住毗婆沙論》對認識淨土思想的形成及其影響有重要作用。論中所揭示的難行與易行二道,後來經縣考改造,在所謂自力、他力的實踐態度問題上,提出“依靠信,較容易證入不退轉地之道”的理論,此後這種仰賴他力的信,就成了淨土宗的特色。另外,書中廣泛引用了大量的大乘經論,對研究大乘菩薩道思想很有裨益。

《百論》由提婆所著,是印度佛教中觀派的主要論著,也是中國三論宗立宗的主要佛之一,漢譯本是由鳩摩羅什所譯。

《百論》的寫作採用了唯破不立”的方式,首先假設一個論題,然後圍繞這個論題加以批駁;再設一個論題,再批駁。雖然立題眾多,但它的主題是明確的,那就是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他哲學流派,展示了佛教與印度其他教哲學派別的重要差異。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作為一部論戰著作,《百論》批駁了各種異家學說,為佛教贏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透過闡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正確觀點,《百論》捍衛了大乘佛教的地位,在印度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百論》漢譯本問世後,已成為佛教輪本的重要部分。三論宗的學者吸取書中主“畢竟空”思想,批駁當時的成時師、地論師等。此外,書中“唯破不立”的思想原則,也對禪宗的思想理論有所影響。

有關《佛性論》的著者相譯者,宋、元、明版大藏經都說是世親薩所造,陳三法師直諦譯,並無梵本。

《佛性論》內容有四部分,即緣起分、破執分、顯體分、辯相分。由於此論在正統如來藏學之外,還融入了瑜伽學的如來說,是闡揚真常系如來藏思想的經論。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佛性思想是中國佛教的中心思想,我國佛教自古以來都是繞佛性的意義、是否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成佛的實踐過程等問題進行探討的。歷代祖師在牌證佛性同題,可見《佛性論》在佛教史上有著相當 題時,也常常引用《佛性論》中的相關重要的作用。

Tags:佛性佛教百論思想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