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菩薩道佛法第一級:乾慧地解讀

由 古藏萬一 發表于 人文2021-06-20

簡介佛教把這個過程,形象地用人的孕、生、死,來描繪,至少在目前,人們對於人類的起源,仍然一知半解,並未明瞭,在古代,這種把人的生命過程,寫入宗教的行為,對人們的頭腦,有相當的統治能力

十二處和十八界是什麼意思

菩薩道佛法第一級:乾慧地解讀

拜佛

解讀傳統文化,把晦澀難懂的經典通俗化,我是古藏萬一。

乾慧地,是佛法進修第一級,關於它的解讀,有幾種,有把“乾”解讀為“幹”的,是顯然錯誤的。

乾,元亨利貞,來自《易經》,代表事物發展的初始層次,坤,代表這個發展單元的最高層次。漢傳佛教裡整理的《華嚴經》和《金剛經》,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這個詞,乾是古代漢語的鼻祖典型字眼,所以,那個時代用乾慧地,來代表佛法第一層級,除了“初始”的涵義之外,任何解讀,都是牽強的,缺乏文化依據的,說得直白一點:沒文化的解讀。

乾慧地的佛教含義:小乘乾慧比較容易獲得,因為小乘的教法比較簡單,四諦、十二因緣,有一個燻修次第,先得法住智,後得涅盤智。法住智,就是明瞭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涅盤智,就是明瞭三法印、四諦、十二因緣。看看,說著說著,一堆的名詞來了,而且不通俗。現在,我先解說這一段話中的佛教專業名詞。

菩薩道佛法第一級:乾慧地解讀

佛寺

四諦:佛教認為,人世間一切皆苦,叫“苦諦”;慾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諦”;斷滅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後進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滅諦”;而要達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須長期修“道”,叫“道諦”。諦:真理的意思。四諦是有先後順序的,“人生充滿痛苦”是主旋律:苦、苦的原因、可以消除這些苦、消除苦的辦法是修行。不要小看這幾行字,有相當的思想統治能力!

修見一個四諦,就有這麼多內容,可見,初級的菩薩道,佛法的第一個臺階,邁上去就有很高難度。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佛教把這個過程,形象地用人的孕、生、死,來描繪,至少在目前,人們對於人類的起源,仍然一知半解,並未明瞭,在古代,這種把人的生命過程,寫入宗教的行為,對人們的頭腦,有相當的統治能力。

1、無明:就是不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就是不明白,呈現在眼前的事物在背後的原因,也可以說成是愚昧,有開啟心智的需要,因此,是一切煩惱的總稱。這是佛教認為的“煩惱”,但是,我們現代的人們,要以積極上進的姿態來面對未知世界,不然,哪裡有現在的電、數字化、自動化的現代化程序?我們因為不明,而去探索,創造更幸福的生活,確認有許多科學家,哲學家,為人類進步,愁白了頭,付出了青春和生命,他們煩了,卻為全人類,創造了幸福!

(2)行:造作義,指人類的一切行為。佛教簡單地把行為進行善與惡的分類,體現了歷史和認識的侷限性。但是,善和惡,在道德上作為一杆標尺,至今仍然對人們的行為,有巨大的約束力,因此,要肯定佛教這一方面的進步意義。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識,更通俗 說,是經過時間發展,看到了人們行為的善和惡,帶來了各種的結果。當然,佛教判識這個結果,仍以善惡為標準,善果、惡果。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更通俗 地解釋:人們的行為帶來的結果,呈現在眼前的景象,是具體的事物和影象,非常清晰的狀態了。背後也意味著,到了這個已經生成的階段,塵埃落定,你想改,已經有難度,或者說不可能了。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通俗地解讀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思想的根。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迴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燻修:燻也是修,修等於習。為何用燻字,可能與佛教香火分不開,容易理解吧。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五蘊理論。五蘊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感情都是由五蘊聚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聚合而成的。

六根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即由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則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界。

六根講赤了,六塵: 色塵、 聲塵、3香塵、4 味塵、 觸塵、 法塵。此六塵看成六根感受到的物件資訊。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以上是佛教對人的身體感觀,意識定義,以及感受到的資訊定義。有時代的侷限性,不是十分全面和科學,學佛者,瞭解大概意思就好,不必細究。

初級的菩薩道和佛法,需要學習完這麼多知識,瞭解這麼多內容,肯定是需要持戒與修行同在。

乾慧地,來之不易,所以,學佛其實是個長期堅持的信仰和學業。

菩薩道佛法第一級:乾慧地解讀

佛教

Tags:五蘊六根佛教四諦此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