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佛陀與老子穿越時空的對話

由 佛光聖音 發表于 人文2021-06-14

簡介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個人理解:老子的大道觀,與佛陀開示的離一切相即是諸佛的意境很接近,個人理解老子解釋金剛經那種意境狀態,更容易讓普通善男子和善女人理解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金剛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個人理解:老子思想和金剛經這幾句話的意境非常接近,透過金剛經這幾句話看老子,在透過老子這幾句話看金剛經,感覺老子和佛陀看透本質的意境非常一致。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個人理解:與佛陀開示我們姻緣聚合而生,姻緣盡而滅一樣意境,但是老子對待自己生死和母親生死觀念與佛陀描述那種闊達差不多。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松,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慾而自寧。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寢。居家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個人理解:跟師父經常開示說的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幹活就幹活的意境很接近。

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汙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慾,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慾,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

金剛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個人理解:老子說的養生之道,其中涉及到心境一塊,感覺與金剛經如是生清淨心的狀態很接近。其中金剛經開示善男子,善女人應如何發心。從阿諾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老子從內外兩處,至內外兩忘的心。個人理解也是意境非常接近。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個人理解:老子再進一步解釋養生之經,與金剛經文字解釋意境非常接近。其中動不知所向,止不知所為,隨物捲曲,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陰同波。應該是老子描述心無所求,隨緣而受的狀態。這個與個人理解學佛第一步層次感受狀態有點想通或者接近。但老子也描述了這種狀態的境界,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第二層意境,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這種狀態個人感覺偏向於人的除了習氣狀態。於佛陀開示人應該無分別心,二念心狀態有點近似。甚至不斷觀察自己起心動念的狀態也聞思。老子描述第三層意境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其中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的境界已經沒有動念可言了,甚至進入超越忘我境界。與師傅們經常開示“我”在哪裡一樣。文字上不好描述,如同六祖大師 詩句一樣美妙。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與金剛經開示: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個人理解:老子的大道觀,與佛陀開示的離一切相即是諸佛的意境很接近,個人理解老子解釋金剛經那種意境狀態,更容易讓普通善男子和善女人理解。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迴歸原本,如遊子迴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與師父們開示:老子這塊談話涉及到佛陀姻緣聚合而生,緣盡而滅一樣道理,心經裡面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佛陀與老子穿越時空的對話

佛陀釋迦摩尼

佛陀與老子穿越時空的對話

老子

佛陀與老子穿越時空的對話

佛光禪師

Tags:老子金剛經開示意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