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由 若水中觀 發表于 人文2021-06-22

簡介”】【略解】阿難垂泣對佛說:“我承聽佛開示的如此妙法,雖然悟到了妙明真心本來不失、不滅、不動之義,但是我是一直以緣心聽佛說法才悟到的,怎麼能捨棄這個功能強大的意識心呢,所以不敢承認此妙明心為我的本元心地

四依法是指什麼

P54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略解】

阿難垂泣對佛說:“我承聽佛開示的如此妙法,雖然悟到了妙明真心本來不失、不滅、不動之義,但是我是一直以緣心聽佛說法才悟到的,怎麼能捨棄這個功能強大的意識心呢,所以不敢承認此妙明心為我的本元心地。”

【詳解】

阿難承聽到佛慈悲救拔顛倒之見的深刻教誨,垂淚哭泣叉手合掌對佛說:“我雖然承聽佛如是妙音開示,而悟到了本妙本明之心原本就是圓滿不失、不滅、不動的。但是我想我聽佛開示妙法,是因為我能緣慮的心可以分別思維,才能領悟的。我實在是一直依賴這個緣心,才能用來瞻仰佛容聽聞佛法。我雖毫不費力徒獲您開示的妙明心,但仍然未敢認為此心即是我的本元心地。惟願佛哀愍我們,宣示圓滿法音,以拔除我之疑根,令我歸於無上道。”

註釋

“叉手”:

金剛合掌禮,左右手指交叉。不同於儒教裡的拱手禮,拱手禮中手指不交叉,而是兩手相疊。

“現以緣心,允所瞻仰”:

“緣心”,即第六識心,意識心。“允”,誠也。“瞻”,視也。“仰”,仰慕。我誠以此能緣的第六識心瞻仰佛容、承聽佛法。

“徒獲此心”:

因為悟得此心是仰仗佛之妙音及加持力,自己毫不費力,白白獲得,故說“徒獲”。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若水中觀】

此P54段是第五番顯見——顯見無還的開始。

此時阿難的心理狀態是糾結的。

一方面,聽佛開示真心本具、不失、不滅、不動,道理上是聽懂了,悟到了。

這個悟只是理解了語義,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但不究竟,因為沒有感性認識,不知如何啟動真心的妙用。

另一方面,阿難一直是跟著佛的開示如理思維,這個思維分別的心是意識心,阿難覺得有此心才能聽聞佛妙法音,怎麼能捨掉這個如此功能強大的心,而去認那個沒有這個功能的真心呢(因為此時阿難尊者還沒有領會到此意識心也是真心之妙用)?

所以阿難尊者此時心頭升起一團迷霧:這個真心和妄心究竟怎麼回事,我應該如何選擇?

這種心理狀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碰到。

我們在碰到新思想與原來腦中固有的舊思想衝突的時候,有種兩邊都捨不得的感覺。非要博弈到兩種思想都透徹瞭解以後,才知道捨舊迎新。

阿難尊者正是這樣,當前的狀態是對真心和妄心都有所迷惑了。這種是好事,就像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一突破就豁然開朗了。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P55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略解】

佛答言:“你們以意識心聽法,聽到的法也只是文句罷了。就像以手月亮,說天上的月亮在那兒。此人應該去看月亮,但是此人卻看手指以為是月亮,這樣就看不到月亮,而且連手指也迷失了,更不用說月亮的明與暗都無法理解了。”

【詳解】

佛告阿難:“你們至今仍然以意識心在聽法,這樣聽的法只是攀緣到了聲音文句,並沒有悟到寂常心性。這正如有人以手指著月亮來教人看月亮在哪裡,這人應該順著手指的方向看月亮,如果這人只是看手指,把手指當月亮,這個人就即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手指了。何以故?因為把手指當成月亮了,月亮相和手指相雙雙迷失掉了。而且還不止於此,連光明和黑暗也不能識別了。何以故?因為把手指的體性當成月亮的體性了,而手指是沒有光明的,月亮光是朗照的,因此對於光明和黑暗都無所瞭解了。阿難!你現在也是這種情況。”

註釋

“尚以緣心聽法”:

還是用能緣慮的第六識心來聽法;

“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以緣心聽到的法,只是聲音文句之法相,不能悟得這法相背後的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就像用手指月亮的方向給旁人看。“指”,喻如來開示的聲音、名詞、句字、文章。“月”,此處喻佛開顯眾生的妙明真心。

“若復觀指,以為月體”:

如果那人還是一直只看著手指,以為那手指就是月亮之體。

“此人豈惟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亡”,喪失、迷失。這個人豈只是喪失看月亮的能力,並且也迷失了手指本身,因為迷將手指當作月亮了。

“豈唯亡指,亦復不識明之與暗”

:既然手指當成月亮,自然也不能識別明與暗了。因為手指本身無明暗。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即手指的體性當作是明月之體性,然而月亮是發光的,而手指並不發光,體性上錯認了,自然對明性和暗性亦分不清楚了。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若水中觀】

此段有深義。佛又在方法論上教導我們,如來一切聲名句文,都是指向我們的真心本性,教導我們找回自心本性。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如來的聲名句文上,更不能把這些言教當作真心。

標月之指和渡河之筏,這兩種比喻都很有名,經常被法師們引用。

渡河之筏是指由迷的此岸,能過聞思修佛的言教,到達悟的彼岸之後,此筏也應該捨棄掉。不能把筏和指當成真心了,它們只是工具。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又,末法時代,得道者如鳳毛麟角,說法者如恆河沙數。我們如何辨別真偽呢?

佛曾經開示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因為給大眾說法的人,未必自身已經得法。出家求道的人,雖名道人,未必已經得道。講的法頭頭是道,未必不是數食說飽。所以要依法不依人。然而法門萬千,如果只落於名相語言,不知其義,則無有益處。

義因語言才能成立,但是語言本身非義。有的學者,知字不知義,以字為義。這樣的人,不得佛法真正的味道。有的學者,知字也知道義,才稱得上真正的學者。故說依義不依語。

此段以緣心聽法,猶如已得法語,未得法義。法語本身是因緣法,故佛自言說法49年,其實未說一字。是讓學人舍言教之名而求悟真心之義也。

以緣心聽法,猶如以髒水洗衣,永遠洗不乾淨。那應該以什麼心聽法?

若以此問阿難,此時此刻阿難答不出來,因為此時還未完開顯見性,開顯見性悟得“如來密因”之後,才會明白應以此妙明真心聽法,聽法之能力亦是妙明真心之用也。

所以此時,佛只是在破此緣心所聽之法也是因緣法,是破所緣之法,還沒有破能緣之心。

目的是讓阿難捨此緣法,挖空心思,依法觀心便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或者以本覺起始覺智而還照本覺。這個比較抽象,讀者可思之。)

此段破所緣之法,下段再破能緣之心。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P56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云何為主?”】

【略解】

“如果你覺得分別我說法音聲的分別心是你的真心,此心應該離分別音有分別性。但是不然,你的分別心總是隨分別物件滅掉而滅掉,怎麼能算能做主人的常住真心呢?”

【詳解】

佛告阿難:“若你以能分別我說法音聲的分別心是你的真心的話,那麼此心應離所分別的音聲,而仍自有能分別之體性;就比如有旅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旅亭主人都無所去所以名為亭主。此時的情況亦如是,若分別法音者是你的真心,則應無所去,為何它卻離音聲就沒有了能分別之自性呢?這個道理不只是緣聲塵的分別心,分別我三十二相容貌的心,也是因色相而有,並非常住,離此色相,也不能分別。如是乃至以色聲香味觸法塵為所緣的分別心,都是這個道理。即便好像連分別都沒有的入甚深禪定的修行人,當他們修習甚深禪定之時,達到一種相當寂靜的境界,此境界即非如色界之四禪定,又非如無色界之四空定,而拘舍離等外道迷昧認為這是能生萬法的冥諦,在此境界下的心仍然是若離諸法塵無能分別。所以這個分別心,塵若滅時,會隨塵滅而還滅,怎麼能說它為常住不動之主人呢?”

註釋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

如果你以能分別我說法的音聲之心,當作是你的真心的話。

“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這個心自然應該在即使離開所分別的音聲之時,仍自有能分別之體性。

“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容”,容貌。甚至連因分別我的容貌(三十二相)之心,彼心若離色相,就沒有分別之體性,也一樣並非真心,而是緣塵乃有的妄心。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

這就是前面P32段的“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是外道或二乘境界。甚至於你即使都離去色、香、味、觸,或壓伏一切見聞覺知,而令一切能分別之性都沒有了,而達到一種相當寂靜的境界,此境界好象非色、非空(即非同色界的四禪定,又非同無色界的四空定)。因為這境界雖很微妙,只是定中獨頭的分別影事。參禪人修禪到此境界,容易陷入誤區。有的認為自己已到了滅色、滅受想等聖境,有的以為自己已達涅槃,有的以為已經開悟,有的認為已“入法界”、“與萬化冥合”、“坐脫身心”等等,都是魔事。如本經最後二卷“五十陰魔”佛對此有詳細開示。

“拘舍離等昧為冥諦”

:“拘舍離”,義為牛舍,外道六師之一。“冥諦”,冥初主諦。外道最大的能力只能在定中看到八萬劫內。因為八萬劫外,他們就看不清楚了,而只見一片冥然模糊,就認為這是天地萬物起始的地方。這有點類似老子所言的“混沌”和儒家《易經》的“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的說法。拘舍離外道將此混沌的冥諦當作是開天闢地的真理,又稱之為“世性”,即世間一切從開天闢地以來都具有此性質,是世界的本源。

“各有所還”:

“還”,歸還,如世間之物,從誰借來,還之於誰。若是自己本有,則無需還無可還。分別音聲,此心從聲塵而來,聲塵滅時,如同還之於聲,同歸滅盡。乃至從冥諦來,還之冥諦。

【若水中觀】

此段可參考P32段的【若水中觀】部分的解釋。

此段是繼上段破了所緣,再破能緣之心。

佛在此提出了分別心各有所還,還不明白為什麼真心無所還。

因為阿難目前對真心只有文字知解,還沒有感性認識,所以佛在下文以實際的例子繼續開示。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P57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云何無還?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略解】【詳解】

阿難言:“如果我這緣塵而有的識心它的本性是各有所還的話,那麼如來所說的妙明心為什麼會無還呢?惟垂哀愍,為我宣說。”

P58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復昏暗。戶牖之隙,則復見通;牆宇之間,則復觀壅。分別之處,則復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鬱挬之象,則紆昏塵;澄霽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云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挬(bó原文:土+孛)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復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略解】

佛告訴阿難:“我先以見精來向你開示為什麼真妙明心無所還地。你看,太陽昇起的時候,則有明相,太陽落山後,這個明相隨太陽而去,就像還給太陽了。(明相暗相、通相塞相、同相異相、清相濁相都各有所屬,又各有所還)但是明相消失了,你這能見明相的見精並未失去,因你還能見暗,太陽出來,你還可以再見明。所以此見並不會離你而去。”

【詳解】

佛告阿難:“你現前見到我,就是利用見精見到的,此見精的根元是妙明的(參見P28段“識精元明”),此見精雖然不是妙精明心,就像是捏目所見的第二月,只稍微帶一點妄,不是月在水中的倒影,純屬虛妄。汝現在真實心諦聽,我現在開示你的見精是怎麼不隨塵相生滅的。阿難!此大講堂門開向東方,你可以看到太陽昇起時,則看見明亮光耀的相狀;到了中夜月亮隱去的時候,就會看見昏暗之相。在戶牖及其縫隙處,則我們可見通相;在牆壁與屋宇之間,則我們又看見壅塞之相。分別外境山河大地動物植物,可以看到因緣所生法的各種不同的緣法(異相);在這冥頑的虛空之中,則所見的是空相(同相)。塵挬(bó原文:土+孛)鬱積在一起,在空中飛揚,則可見到一片昏濁之相(濁相);但一場大雨後,天空明淨,塵土不見了,又可觀見一片清淨之相(清相)。

“阿難,這八種變化之相都是你見精所囑,吾現在開示,這八相生起的原因及各各歸還它們本來生因之處。什麼是他們所生起的原因?阿難!這些變化之相,明相歸還於日輪,隨著日輪而去,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沒有太陽就不會有明相,故知明相之因屬於日,所以明相還隨太陽的離開而滅去,就像還給太陽了。同理,暗相歸還給黑月,通相歸還給戶牖,壅塞之相歸還給牆宇,諸緣差異之相歸還給分別之六識,頑虛之相歸還給空,鬱挬昏濁之相歸還於塵土,清明之相歸還於雨後天晴,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之相,不會超出這些類別。(緣聚則生,緣散還滅。)八相都有歸還之所,但是你能見此八種相之見精明性,你能還給誰呢?何以故?

“若你的見精還歸於明相了,則當暗相來時你應該不能見暗相了。(然而事實不然,明來能見明,暗來能見暗。其他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雖明暗等八相,有種種差別,但是你的見精卻無有任何差別,不來不去。諸可還滅者,自然非汝之真心;反之,不隨因緣還滅的心,不會離你而去,那這個不是你的真心又是誰呢?因此則知你之真如本心,能隨諸緣而不變,非同緣心之離塵無體,故曰本妙;不為諸相所障蔽,不同於緣心之昏擾擾相,故曰本明;不為諸相所染,非同緣性之分別愛染,故曰本淨。只是你自己執迷不悟,遺忘妙明真如之本心而取緣虛分別心,因此受沉淪,故於生死輪迴大海中常被漂流沉溺,沉沉浮浮,所以如來稱你們為可憐愍者。”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看月亮時捏一下眼珠成為兩個月亮,哪個是真

註釋

“且汝見我見精明元”:

你現前見到我,就是利用見精見到的,此見精的根元是妙明的(參見P28段“識精元明”)

“此見雖非妙精明心”:

(參見P28段“若水中觀”部分)這個見精雖然還不是本妙明心。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就像是捏目所見的第二月,只稍微帶一點妄,不是月在水中的倒影,純屬虛妄。

【若水中觀】

第二月,就是看月亮時,我們捏住眼睛珠子,雙眼不能聚焦,就會看到兩個月亮。一放開手就會回到一個月亮。這是佛非常善巧的方法。

因為妙明真心對凡夫來說,本來就言語不能及,不可思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切近真心的“識精”、“見精”來開示眾生。

按圓瑛法師《楞嚴經大義》,人人都有“大講堂”。

大講堂比喻妙明真心,不動不變之體,為大總相法門;八相,比喻心體隨緣,現一切別相。

八相里的明相,比喻智慧,善能照見一切,暗比喻無明,昏於長夜;

通比喻六根通達,觸處洞然,塞比喻二執障蔽,頭頭是礙;

差別之緣相,比喻善惡,頑虛之空,比喻無記;

鬱挬比喻昏迷之性,清淨比喻澄湛之心。

這些都是正顯種種幻化都是妙明真心隨緣而生,此心不拒諸相發揮,為諸相所依,就像“大講堂”一樣。

所以說楞嚴經處處有深意,字字句句都是佛真心之流露,有心者處處可以悟。

此時阿難雖然悟到此妙明心不會舍他而去,此即第五番顯見——顯見無還,但是他還懷疑此心是否就是他的真性,是否還有別的東西是他的真性,所以佛在下文繼續開示。

Tags:阿難分別真心開示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