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楞嚴經》小乘四加行與大乘四加行

由 十日說歷史 發表于 人文2021-06-13

簡介2、大乘四加行:《楞嚴經》是大乘了義教,所用四加行不從小乘的果位上走,而是在十回向位後,起四加行,加行圓滿後,依次進入十地菩薩位的修證

怎麼觀空怎麼如如不動

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第一百八十段)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木,名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乾慧地和十信位,稱為外凡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稱為內凡三賢三十位。總計四十一位,稱為四十一個菩薩位次,又稱作四十一心,圓滿了,是菩薩清淨行。菩薩至此,已成就了欲界定、四禪八定、三明六通,如來十身靈相等,但諸行未圓,還沒有登上菩薩金剛地中的初地乃至十地。這時只是進入了登地前位,進入了四加行位的修行處。四加行有小乘和大乘之分,瞭解小乘四加行會更有利於認識大乘四加行,二者相互比照,能進一步明白四加行的意義,下面就小乘四加行和大乘四加行作個簡要介紹。

《楞嚴經》小乘四加行與大乘四加行

1、小乘四加行:四加行是加功用行、精進再精進的意思。小乘四加行的修證大致有兩條路線,一是依四諦法從小乘七賢位走,加行圓滿後證初果須陀洹。二是依大乘唯識學瑜伽法取四種定果色,定果色是修四禪八解脫得到的業果,這些業果有嚴格的定位和界別,稱為定果色。得定果色加行圓滿後,證四果阿羅漢。前者在《心經》論釋中作過介紹,這裡介紹唯識學中的四加行。唯識學稱此四加行為四功德、四善根。在禪定中是對一切法相的名字、意義、自性、異同這四相的領會,這種領會在小乘禪定中分為四種層次,即:

一、明得定:在此定中,尋思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虛妄不實,無所取,是有尋有伺的階位,介於欲界定至未到禪,名為“暖位”。

二、明增定:在此定中,進一步尋思四相無我,立人、法二種無我,這是無尋唯伺的最後一個階位,介於初禪或禪中間,是須陀洹的果位,名為“頂位”。

三、印順定:在此定中,能隨順一切境相不生於心,不再對我、人、眾生、壽者四種有為相起尋伺之心,不起尋伺,即是無尋無伺,無尋無伺是二禪以上的境界,是斯陀含或阿那含的果位,名為“忍位”。

四、無間定:在此定中,如實證一切法無我,照見四相皆空,這種人我俱空的境界,是阿羅漢的果位,名為“世第一位”。

以上“世第一位”已斷除一切慾望,煩惱不生,其狀態正如《金剛經》中所說:名第一離欲阿羅漢。“尋伺”在禪修中稱為“覺觀”,有尋有伺名有覺有觀、無尋唯伺名無覺唯觀、無尋無伺名無覺無觀。這是修三三昧的法門。“覺”是“作意”:是將思想集中到一處,如集中到唸佛處,這是禪修的前方便,是六識心的作用。“觀”是觀察:觀察作意處的思想念頭,這些念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始終做到不隨生處生、不隨滅處滅,了了常知、如如不動,這就是“觀”。“觀”是般若智、是如來藏的妙用,超越了有生滅的“六識覺心”。這些是唯識學對小乘四加行的概略闡釋。

《楞嚴經》小乘四加行與大乘四加行

2、大乘四加行:《楞嚴經》是大乘了義教,所用四加行不從小乘的果位上走,而是在十回向位後,起四加行,加行圓滿後,依次進入十地菩薩位的修證。大乘四加行所用的法門即是本經的首楞嚴大定法,即:一、奢摩他:修止見空性、依空性而止。二、三摩缽提:於止處起觀、觀諸法妙有。三、禪那:是般若中觀。觀空有不二、性相一如。下面是佛對阿難開示四加行的內容。

?佛說:阿難!持戒修一切善法的善男子已圓成了乾慧地、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這四十一個清淨心的修證,進入了四加行地,以求證妙覺圓明的菩提果而努力精進,並用此精進依次進入以下四個次第,即:

?一、暖地:此地菩薩以佛的覺體為自己的心體,但還未完全深入到這個心體中去,猶如鑽木取火,火花出來了,而木材還未完全點燃,這種欲燃未燃的狀況,比喻對登地已做好了準備,但還處於對地上果位證而未證的階位。此即第一加行位:名為“暖地”。

二、頂地:菩薩以自己所證之真如心、學佛所得之圓滿果行,完全依佛所作之一切佛事而行,並以一切佛事作為依靠,但這樣又好像沒有一個所依處,如此有所依而又有所不依的狀況,就猶如登上高山後,置身於虛空,四面空闊無依,只下面隱約還能看見一些細微的障礙物,這些細微的障礙物比喻清淨無染的心地中,還有一些難以發現而障礙中道的微細心念,但已超勝暖地,離中道僅一步之遙。此即第二加行位:名為“頂地”。

三、忍地:心與佛分之為二、合之為一,菩薩已證得心佛二同並無差別,已得中道之智,並善於運用中道,深明不二法。知有說皆二、遇事當忍,常忍於一念、不敢妄動。在在處處、不懷一塵;時時刻刻、不出一念。於行住坐臥中,不離觀照,若有念起,即刻能做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雖未得無生法忍,但已超勝頂地,離登地已近在咫尺。此即第三加行位:名“忍地”。

《楞嚴經》小乘四加行與大乘四加行

四、世第一地:菩薩自性中的十方三世,無量眾生,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現象,盡皆空寂,迷與覺、正與邪,善與惡皆是中道,中道者,自性本體之道,於此道體中,所謂善惡二法、正邪二道,並無實義,只是名目而已,菩薩修行至此,以無所忍而得中道實義,已超勝忍地有所忍而所得之中道,並以此中道,即將見實相中的無生法忍,登菩薩金剛地。菩薩得此法,即入第四加行位:名“世第一地”。

?此大乘四加行圓滿後,見無生法忍,入登地菩薩位。《俱舍論》說:“暖位必定趨向涅盤、頂位不斷善根、忍位不墮三惡道、世第一法一定正性離生。”正性即涅盤、離生是離生死。此名出世第一法。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Tags:四加行菩薩中道小乘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