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由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發表于 人文2021-06-11

簡介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

什麼是慈什麼是悲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個詞——

慈悲。

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一般人都知道慈悲,也許你自己也正在奉行慈悲,但是對於慈悲的意義與層次,你卻不一定能透徹瞭解。

譬如某人做了破壞公益、傷害他人的事,必須接受懲罰時,有些人會為此人求情說:“請你慈悲饒了他!”慈悲由寬恕包容變成了姑息縱容,實是曲解了慈悲的涵意。

那麼,究竟何為慈悲?慈悲又與善良有什麼不同?慈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究竟何為慈悲?

有人說慈悲就是愛。但是,世間上的愛有染汙性,處理不當時,反而變成痛苦、煩惱的來源。

慈悲是淨化的愛、昇華的愛,是無私而充滿智慧的服務濟助,是不求回報的佈施奉獻,是成就對方的一種願心;集合了愛心、智慧、願力、佈施,就是慈悲。

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大智度論》雲:“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慈”即慈愛眾生,與樂;

“悲”即憐憫眾生,拔苦。

簡言之,慈悲就是“與樂拔苦”。

“慈”與“悲”,

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慈悲相連,才能產生:

“與樂拔苦”的踐行和作用。

《華嚴經》雲:“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慈悲是無比寬廣的。慈悲心是我們依教奉行、如法修行的根本。慈悲不是以“我”為中心出發的,而是建立在一切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平等地使一切眾生獲得安樂、離開痛苦、斷除煩惱,進而覺悟眾生無我、諸法無我。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慈悲與善良有何不同?

善良是本能,屬於主觀的同情、憐憫,停留在心念、心願上面,是有人我相,自他有別的,而且容易退失。慈悲則在物件、空間、時間、目標等方面更具有深遠廣大的內涵。

慈悲的物件——一切眾生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任何眾生都是我們慈悲的物件。如果沒有眾生,我們就無法修行了。《華嚴經》說得好:“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眾生以各種方式促使我們發起慈悲心,幫助我們獲得邁向覺悟所必須的高貴品質。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卑賤的眾生,或許他們就是諸佛菩薩,為激發我們的悲心而示現。所以,我們應該始終對一切眾生心懷感恩。

慈悲的範疇——空間很寬

慈悲的範疇,指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世界,這麼一個寬廣的空間。我這個家、我這個集團、我這個民族、我這個國家,這個空間在佛教來說是很窄的,都有一個“我”字在裡面。

慈悲的行持——時間很長

不但我現在要利益他,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都要救苦救難,時間很長。

慈悲的目的——境界廣大

慈悲,不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人衣食財物的解決,而且能讓他人得到法身慧命,將來都成佛,入大般涅槃,證得無上菩提。

佛教的慈悲,不是一般的愛、一般的仁、一般的道德,超越了一切宗教。《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一切”包括得很寬,度一切苦厄到哪裡去呢?到涅槃境界、菩提境界。這個境界很廣大,佛心就是廣大心、清淨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若沒有這些心,就不能度眾生。

慈悲是超越世間善良,是平等一體無我的。不分物件,無論男女、老幼、貴賤,都能不分別、不執著平等對待,給予眾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使眾生真正得到快樂、脫離痛苦。

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個慈悲的人,他的善心是不僅停留在世間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的層面,而是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幫助眾生建立和延續究竟的法身慧命。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慈悲與喜歡有何不同

有人問禪師:喜歡與慈悲有什麼不同嗎?

一個孩子站在花前,孩子被花的美麗迷醉,不由伸手把花摘下。

禪師說,這就是喜歡。

另一個孩子滿頭大汗給花澆水,又擔心花被烈日曬著,就站在花前擋太陽。

禪師說,這就是慈悲。

喜歡是為了私心的滿足與獲得,而慈悲的人卻在付出的同時又成就了自己。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經雲:

智光比丘汝諦聽,出家菩薩所應作,

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又云:“然諸眾生即是我身。眾生與我等無差別。是大菩薩發起如是同體大悲無礙願已。經一念頃惡風尋止。便得順風解脫眾難。得至寶所獲諸珍寶。”

簡言之,不分別、不執著的平等叫無緣;一個整體、自他不二就叫同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我們在學修路上培養慈悲心的目標與方向,以此來長養我們的善根,擴大我們的心量,進而發起廣大菩提心。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悲智雙運

佛法是智慧的信仰,學修路上光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做到悲智雙運。

如果慈悲沒有智慧做引導,則會盲目化、隨意化。譬如:放生的時候將陸龜放生到海里、將海魚放生到河裡、將毒蛇放生到寺院周邊,如此不顧生物習性的放生,既破壞生態平衡,也不考慮他人安全。

慈悲恆順眾生,是不為個體而傷害別人;不為個體而犧牲群體;不為私慾而危害社會。慈悲時,要順著眾生的善性,幫助他們解脫,遇到眾生的劣性,要能善巧方便的轉化他,使其斷惡修善。

一味沒有原則的慈悲,沒有智慧的指引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要正確理解慈悲、悲智雙運,不能有人做壞事也去幫忙,有人犯法也去包庇。

學佛修行應以智慧做為引導培養慈悲心,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逐步建立起怨親平等、自利利他的觀念。

何為慈悲,你真的會那麼慈悲嗎?

Tags:慈悲眾生大悲慈悲心一切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