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殘陽如血,空前強大的大唐為什麼和吐蕃對抗了200多年

由 遠方有歸處 發表于 遊戲2021-10-12

簡介從而有了上百年對於絲綢之路的覬覦,所以大唐和吐蕃的一大半戰爭,都在西域打,並不是因為吐蕃人對這片土地愛得有多深沉

唐朝為什麼不滅了吐蕃

上週的《大唐是如何靠武力和統戰贏得“天可汗”》主要說了大唐如何透過武力和統戰相結合的策略,成功征服了北方的各遊牧民族。隨後大唐乘西突厥內亂之時,來了一波趁你病要你命,派蘇定方將其一波帶走,自此成功控制西域。

此時的大唐環顧宇內,幾無對手。但是殊不知,一個強大的人敵人也已經悄然的成長起來,這就是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

1、吐蕃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可能大家也很好奇,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從來都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極少受到西邊青藏高原的威脅。為何大唐時期來自吐蕃的威脅,差點斷送了大唐王朝的命脈?

這個公眾號肯定不會只談論紙面上的一些重複的東西。我們前面有文章就提到過,戰爭實際上是國力的直接對抗,還有一點就是組織力的直接對抗。

冷兵器時代的綜合國力最重要體現就是人口,這個很好理解,說白了沒人啥都幹不了。這一點放到現代某種程度上也適用,比如現在的俄羅斯大部分地區因為長期在高寒地區,居民的生育能力持續走低,前些年聽說農村戶口生一個小孩獎勵一頭豬,俄羅斯人非常明白如果連人都沒了,那地方也就不屬於自己了。

另外影響戰爭走向的就是組織力,這裡的組織力比較複雜。包括國內戰爭的動員力,軍隊的組織力,軍事科技能力,以及基本戰鬥技能等各種因素。聽起來可能覺得比較複雜,不急,我們慢慢來講。

就拿我們熟知的大清來說,在晚期有接近4億人,貢獻了當時世界上70%的GDP。但是在鴉片戰爭期間全國只有常備軍力80萬,而且由於長期疏於操練,這些部隊在大清國內充當的基本就是治安警察的角色。軍隊的組織力跟西方新式軍隊相比幾乎接近於零。

大清用沒有組織力的治安警察去打仗,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戰鬥力。義和團的師兄師弟們前期鬧的倒是很兇,但是沒有什麼像樣的組織,在西方有組織有裝備的專業化軍隊面前,還是比較虛。後面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慈禧被一共只有5萬的八國聯軍趕得撒丫子跑,一點面子都不要了。

再比如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那時候的遊牧民族除了牛羊基本上是要啥沒啥,四大發明什麼的草原也不太關心。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從部落戰爭中淬鍊出來一位天才軍事領袖成吉思汗,將遊牧民族騎兵軍隊的組織力和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

而且縱觀歷史多次證明了一個現象,一個國家軍隊的戰鬥力跟這個國家文明的先程序度不一定是成正比關係,這玩意有時候完全成反比,比如這時期的蒙古和大宋就是鮮明的對比。

西方也不例外,大家熟知的十字軍東征,基本就是西方一群屌絲在發瘋的打阿拉伯國家的土豪。佔領城市之後驚奇的發現世界上竟然還有“圖書館”這樣的東西存在,而且有些士兵有生以來第一次吃到了糖。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和戰法在當時幾乎接近於無敵的狀態,蒙古當時天才的發明了能射300米遠的騎射弓,這個就是典型的軍事黑科技。大宋倒是有神臂弓可以相媲美,但是裝備量很有限。

所以跟蒙古人打仗你會驚奇的發現蒙古軍隊衝鋒的時候在射箭,逃跑的時候也在射箭,而且經常在敵人打不到的地方將其射翻,相當令人抓瞎。一旦被黏上基本是打不過跑不掉的狀態,和蒙古人打仗大部分是被弓箭射死的。所以西方國家重灌騎兵在蒙古輕騎兵面前,基本沒有招架之力。

再回到大唐時期的吐蕃,我們上面所說的兩個條件,人口和組織力,對於大唐來說確實很不幸,這兩個條件吐蕃都具備了。加上吐蕃擁有居高臨下的地理優勢,完全有和大唐一戰的實力。

首先說人口,公元7世紀的喜馬拉雅山北麓,氣候條件變得異常溼潤,有了人口大發展的基本條件。保守估計,當時吐蕃本部人口接近400萬,另外吐蕃還佔領了今天的尼泊爾、孟加拉和印度北部區域,都是當時的人口稠密地區,吐蕃整體控制人口達到1000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同時期大唐初年的人口也只有1000多萬,貞觀16年人口1600萬。這樣一對比你就會欣慰的發現,吐蕃這個敵人的體量可不是一兩百萬草原民族那種體量。

另外說國家的組織力層面。這個時期的吐蕃是多元化的農牧國家,這個很重要,和遊牧民族有本質的不同。農牧民族是一邊種地一邊放羊,腳下的土地就是自己的家鄉。

此時的吐蕃社會等級嚴密,社會凝聚力很集中,軍事組織力一點也不遜色於大唐,而且對於失敗的容忍度也比遊牧民族高。

而且此時的吐蕃也發明了自己的軍事黑科技,就是護甲。據記載吐蕃作戰時大部分將領和士兵的防護“僅露雙瞳”,“箭不能透”,看看這防護做的,能夠免疫大部分遠端物理攻擊。

吐蕃騎兵的裝備就是下面這個造型:

殘陽如血,空前強大的大唐為什麼和吐蕃對抗了200多年

2、雙方長達200多年的對抗

大唐和吐蕃一共前後斷斷續續打了200多年,直到把雙方都耗廢了才消停,這也絕對稱得上是真愛了。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最終都是自己內部出了問題而導致王朝基本廢掉了,說白了就是打到後來雙方都沒錢了,日子沒法過了,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大唐第一次知道吐蕃的存在,是貞觀七年,這個時候唐太宗已經把東突厥收拾完了,西突厥還在。在唐太宗收拾東突厥的時候,吐蕃也出了一個猛人,就是松贊干布。簡單來說松贊干布屬於太子黨出生,和唐太宗多少有點像,一頓操作猛如虎統一了吐蕃全境,帶著吐蕃人民走上了發家的道路。

松贊干布在統一吐蕃後透過花邊新聞知道有個大唐的存在,而且聽說獲得大唐承認的方式之一就是去迎娶一個大唐公主,聽說被打沒了的突厥曾經都迎娶過公主,那我肯定也可以。此時的松贊干布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要做大唐的女婿。

就這樣松贊干布在貞觀7年的時候派出了使者,空著手去表示要迎娶一位公主。大唐第一次聽說吐蕃的存在,有點懵。以前覺得吐蕃所在的那地方沒啥發展潛力,基本沒管過。

在不知底細的情況下太宗即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而是派使臣回訪去實地考察了一番。考察的結果就是吐蕃和吐谷渾(讀tǔ yù hún )一樣,不足為懼。這個吐谷渾是大唐的附屬國,大致在下面這個地方:

殘陽如血,空前強大的大唐為什麼和吐蕃對抗了200多年

松贊干布覺得大唐的拒絕嚴重傷害了自尊,於是準備來硬的,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首先派兵拿下了大唐的附屬國吐谷渾,揚言活捉唐太宗。這種事情在唐太宗這裡肯定不能忍,隨即派侯君集帶5萬人去教吐蕃怎麼做人。

侯君集是比較猛的一個人,是唐太宗起家時的班底成員,滅過高昌國,出兵吐蕃基本上不存在問題。侯君集帶人把吐蕃人按在地上一頓摩擦之後,吐蕃人基本老實了。隨即再次派人誠懇的給大唐道歉謝罪,這個倒不是吐蕃覺悟高幡然悔悟,畢竟拳頭沒人家大。

但是面子還是要的,帶了大量的聘金表示還是非常想做大唐的女婿,冊封下給點面子。這時候的大唐還沒有徹底解決西突厥和薛延陀,所以權衡利弊之後就答應了吐蕃做女婿的要求,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此次和親換來了雙方近20年的和平。

隨後松贊干布死後家族被人清算,吐蕃開始了和大唐無休止的死磕。雙方互有勝負,反覆爭奪西域的控制權。大唐後續繼任者沒有充分認識到西域對大唐的重要性,西域曾幾度丟失。

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大唐一改與吐蕃作戰的頹勢,再次將吐蕃完全壓制。不得不說,唐玄宗前期作風相當生猛,一度將吐蕃打的開始懷疑人生。李隆基不打算接受吐蕃的請合,狂揍吐蕃人,吐蕃在唐玄宗時期基本被壓制在高原一帶。

在大唐與吐蕃你來我往的互撕過程中,大唐也考慮過徹底解決吐蕃這個麻煩,但是屢次進攻都受挫,以失敗告終。

比如大非川戰役,就是在我們熟知的大唐名將薛仁貴的帶領下,準備來個長驅直入,直接佔領拉薩。在前期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副將郭待封嫉妒薛仁貴功績,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

不過後來薛仁貴的兒子薛訥跟吐蕃人打仗算是比較猛,也算是報了當年他老爹大非川失敗的仇,就是武階驛之戰。這個薛訥就是有些電視劇裡面薛丁山的原型。

後唐玄宗時期再次獲得戰略攻勢之後多次向吐蕃腹地挺進,但是打的非常艱難。比如在大唐名將王忠嗣的策劃下,哥舒翰率軍進行的奪取石堡城之戰,這個石堡城是大唐進入吐蕃腹地的咽喉要道,在下面紅點那個位置:

殘陽如血,空前強大的大唐為什麼和吐蕃對抗了200多年

此戰大唐損失過萬人,打的非常慘烈。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那個張小敬,就是因為石堡城戰役覺得強攻傷亡太大而戰場抗命,被貶職。

在大唐爆發安史之亂後,大唐西域兵團主力全部回援平叛,自此徹底丟失西域控制權。期間吐蕃還數次短暫的佔領了大唐的國都長安。

不過隨後吐蕃由盛入衰,很快喪失了與大唐打仗的能力,也丟失了西域的控制。說到底還是沒錢了。

近200年的詳細作戰經過就不在本文講了。戰爭期間兩個國家把統戰分化(主要是拉攏和離間周邊各國)、遠端奔襲、夜襲等作戰發揮的淋漓盡致,非強大帝國的軍事實力不可為。

吐蕃的興衰和大唐的興衰基本是同步的,兩個國家就像影子一樣,互相崛起,互相衰落。

3、吐蕃與大唐死磕的深層次原因

前面我們提到吐蕃是一個農牧民族國家,這個國家的特性就是對於底層的統治比較穩定,社會凝聚力強,但是這個穩定是相對遊牧民族而言的。

底層穩定並不代表統治階層能夠穩定的統治這個國家,還涉及到貴族集團的利益分配,吐蕃的貴族集團就一直在不停的搞事情,不停的被清洗。

也許有人會問,吐蕃為什麼一根筋,不去向南往印度發展,而是一定要跟大唐死磕。這裡最關鍵的還是利益問題,說白了就一個字,錢。

前面我們提到過,吐蕃已經佔領了印度北部的人口密集地區,這個地區當時是印度比較富庶的地區。如果吐蕃繼續南下,除了獲得可以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其他基本要啥沒啥。這裡有人可能要問了,能種糧食還不好?這就跟地理因素有關係。

因為吐蕃和印度南亞次大陸,隔著喜馬拉雅山山脈,搞出一個茶馬古道已經是廢了九牛二虎之力。說白了那個古道除了當地人,其他人還真走不了。

吐蕃人不可能開闢出一條運糧道路來,運的糧食路上都被吃掉了,吐蕃人也沒有主人公精神來翻山越嶺發展印度恆河流域的文明。

如果早個400多年,估計吐蕃要死要活也要拿下印度全境,恆河流域可能會因為參與到印度河流域的國際貿易,而非常繁華。但在吐蕃人崛起的時候,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已經會繼續選擇走海路來避開內陸航線。所以,恆河的意義就只剩下農業產出了。

跟印度沒有財富流動的半農業社會相比,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大唐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這是一條繁華的財富流動的通道。此時的大唐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中心,絲綢之路達到了有史以來最繁盛的狀態。

看看今天的馬六甲海峽,新加坡利用天然航道和港口躺著賺錢的模式,就知道擁有大唐這樣一條絲綢之路的意義有多大。

現在馬六甲海峽兩旁的兩個國家,新加坡賺的盆滿缽滿,但是另外一邊的馬來西亞就相對苦逼些,只能看著新加坡賺錢。因為靠近馬來西亞的地方大多不是深水區,往來船隻大多不從馬來西亞那邊走,所以也就沒法收過路費。

此時的吐蕃就是這樣,知道自己身邊有這樣一條流動著的金錢之路,無論如何也按捺不住那顆騷動的心。從而有了上百年對於絲綢之路的覬覦,所以大唐和吐蕃的一大半戰爭,都在西域打,並不是因為吐蕃人對這片土地愛得有多深沉。

這裡有人不禁要問,吐蕃後來不是基本完全佔領了西域和絲綢之路,怎麼還是沒錢了。這就是戰爭的副作用,光靠武力奪取絲綢之路但是不懂得經營,一味的竭澤而漁,絲路流動的財富也就逐漸變得乾枯了。

加上失去了絲路這個最大的發動機大唐王朝,絲綢之路逐漸失去了對財富的吸引力,西域和河西走廊沒有絲路繁榮商業的滋潤,逐漸回到了最開始的狀態,人口也急劇下降。

大唐幾代人苦心經營數百年的絲綢之路,就這樣被戰火摧毀。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本文完。

(如果覺得好,幫忙關注下,也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遠方有歸處”,分享更多有趣的知識,非常感謝)

Tags:吐蕃大唐就是西域松贊干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