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禁慾了1000年,歐洲人怎麼就突然開竅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由 讀客熊貓君 發表于 遊戲2021-07-24

簡介中世紀歐洲城市往往是伴隨著哥特式教堂發展起來的,建造一座教堂需要很長的時間,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

政教之爭為什麼貫穿整個中世紀

文/蝴蝶夢

提起中世紀歐洲,估計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畫面:一座堅固的城堡附近,一群武裝得像龍蝦一樣的騎士在互毆,一名神父在旁邊禱告。除了城堡、騎士和神父,還有一個詞被用來描繪中世紀,那就是黑暗。

歷史教材中常常用黑暗這個詞來定義中世紀。但事實是歐洲很多城市都是在中世紀興起的,很多富麗堂皇的哥特式教堂也是在那個時期建起來的。中世紀真的黑暗嗎?它到底是怎樣呢?

《聖殿春秋》這部小說可以帶我們體驗真實的中世紀歐洲。

禁慾了1000年,歐洲人怎麼就突然開竅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聖殿春秋》的作者肯·福萊特是當代大師級歷史小說作家,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其作品已經被翻譯成30種語言。

他的作品還有一個專門的詞,叫做通宵小說,意思是讀起來欲罷不能,哪怕通宵熬夜也要一口氣讀完。

福萊特的歷史小說最大的特色是內容都有歷史依據,他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虛構角色天衣無縫的融合在一起,令人產生一種穿越到過去的感覺,彷彿置身於那個歷史時期。據說他的作品寫完之後,會先讓歷史學家看,確保符合當時的歷史情境。

《聖殿春秋》是福萊特最暢銷的作品,被譽為“史詩般的鉅著”,總銷量超過了2600萬本。小說講述的了一個英國小鎮發生的事情,故事並不複雜,主角也都是普通人,卻折射了社會的各個層面。閱讀這本小說,我們在牽掛人物命運的同時,能夠強烈體驗到真實的中世紀。

著名作家邁克爾 ·卡瓦尼奇評價說:“在這本書中,我彷彿看到自己生活在幾百年前,渴望著,掙扎著,用盡全力的生活著。”

教權和王權之爭

禁慾了1000年,歐洲人怎麼就突然開竅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政教矛盾和衝突貫穿了整個中世紀,《聖殿春秋》講述的12世紀正是教權和王權衝突最激烈的時期。羅馬教廷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宗教權力中心,是各地教會的權力中樞,教皇以開除教籍和剝奪教權來操縱世俗權力,透過教區的大主教來貫徹自己的權力意志。羅馬教廷跟王權的鬥爭焦點在於對教區大主教的任命權。

英國大主教西奧伯爾德去世之後,國王亨利二世為了控制英國教會,對抗羅馬教廷,自行挑選了好友托馬斯 ·貝克特大人大主教。沒想到貝克特成為大主教後,反而站在了教廷一邊,引起亨利二世不滿。亨利二世因此默許手下貴族謀殺了貝克特,卻引發了整個歐洲教會力量的反彈。

政教衝突,在上層是大主教與王權的鬥爭,在地方上則是修道院和封建領主的之爭。他們爭奪草地、農田、村莊、礦山、森林、市場等一切資源。小說中有一名貴族因為謀反罪被剝奪了爵位,失去了領地。他的領地就成了其他人眼中的肥肉。無論是教會還是貴族,都想把這片領地納入自己囊中,並且不惜施展各種陰謀詭計。

隨著貿易興起,市場日益繁榮。當時開辦市場需要獲得國王的許可,兩個市場之間的直線距離不可以低於20英里,而且只能在星期日開辦。市場會獲得豐厚的稅收,比地租要高得多。因此,教會和貴族都會想辦法掌控市場。為了打擊對方,貴族甚至會動用武裝力量,突襲教會的市場。而教會為了保護市場,也會組織自己的武裝,那些破產落魄的騎士就自然成為教會的保鏢。

王位與爵位的爭奪

禁慾了1000年,歐洲人怎麼就突然開竅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除了教權和王權的矛盾,為了王位和爵位,貴族之間,貴族與國王之間的爭鬥也一直是中世紀的主題。為了王位,繼承人不斷髮動戰爭。老國王亨利一世死後,本來應該由其女兒繼位,但是亨利一世的外甥卻搶先繼位,引發了雙方長達19年的戰爭。

貴族們為了自身利益,在不同的繼承人之間搖擺,立場不斷變化,他們 甚至會聯合起來反對國王。《聖殿春秋》呈現了歷史上的沉船事故:老國王亨利一世為了強化王權,想要削弱貴族勢力。貴族們於是暗中勾結,製造了沉船事故,將亨利一世的繼承人威廉溺死。亨利一世死後,貴族們就再也沒了約束。

為了領地和爵位,貴族之間矛盾重重,陰謀是他們的必修課。為了達到目的,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羅織罪名、見風使舵、戰場倒戈都是家常便飯。正如後世丘吉爾所說“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新興力量的崛起

禁慾了1000年,歐洲人怎麼就突然開竅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農民,不僅要向貴族交納地租,還需要向教會交納什一稅。在戰爭和饑荒的歲月,一些貴族不僅不管他們的死活,反而繼續橫徵暴斂。農民們走投無路,紛紛逃亡。很多人鋌而走險,成為盜匪,藏身於密林之中,襲擊路人,俠盜羅賓漢的故事正是這個時期出現的。他們後來還會襲擊貴族的城堡,反抗專制統治。 在這種混亂之中,那些只滿足於爭奪領地,壓迫農民的貴族逐漸沒落了。

而另外一些貴族則開始崛起。他們沒有橫徵暴斂,而是在自己領地內推廣新的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業生產。他們還從繁榮的市場中看到了商機,不再執著於實物地租,開始轉向商業。比如最大限度的利用草地養羊,獲取利潤豐厚的羊毛,他們甚至會直接開辦手工工場。這些人後來被稱為新貴族,後來資本主義發展起來後,馬克思描述的圈地運動,正是這些新貴族的做法。他們為了羊毛紡織的巨大利潤,趕走了佃戶,將更多的土地用來養羊。

市場的繁榮,直接獲利的便是商人,城市也開始發展起來。中世紀歐洲城市往往是伴隨著哥特式教堂發展起來的,建造一座教堂需要很長的時間,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建造教堂需要大量工匠,還會吸引更多人住在教堂附近,城市就這樣發展起來。哥特式教堂更加高大宏偉,更加華麗,需要更加複雜的建造技術,由此提升了工匠的地位。

一個新的階層,市民階層開始崛起了。不久的未來,他們將成為推動歐洲走上近代文明的主要力量。

對夢想的堅持

禁慾了1000年,歐洲人怎麼就突然開竅了?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

宗教精神是中世紀無法避開的話題 ,市民階層對神聖精神有著更高的追求。12世紀發展起來的哥特式教堂,其藝術風格就體現了這種精神追求。

在哥特式教堂之前,歐洲的教堂普遍是羅馬式。羅馬式教堂的特點是堅厚、敦實,彰顯教會的權威。而哥特式教堂則用靈巧、上升的力量來體現神聖精神。哥特式教堂的藝術特點是高、直、尖,形體上有種強烈的向上的動勢,裝飾上採用大量彩色玻璃以及輕巧玲瓏的雕刻裝飾。這種藝術風格體現了棄絕塵世的宗教思想,同時也承載了人們的夢想。

由於對夢想的堅持,小說主角之一菲利普修士敢於對抗國王。國王亨利二世默許手下貴族謀殺貝克特大主教之後,菲利普手持證據,走遍英國,又渡過英吉利海峽,在整個歐洲大陸上控訴亨利二世。最終,亨利二世不得不向菲利普屈服了,民眾勝利了,強權被壓制了(這也是教權對王權的勝利)。

夢想支撐著人們去應對生活中的挑戰,讓故事更加真實飽滿,同時引起我們強烈的心靈共鳴。

《聖殿春秋》作為一部商業小說,提供了暢快的閱讀體驗,同時也讓我們領略到了中世紀的壯闊畫面。12世紀的歐洲,市民階層崛起,哥特式教堂不是純粹的宗教建築物,而是城市文化的標誌,它是在黑暗中獲取的一點自由,為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打下了基石。

正如《芝加哥太陽報》的評論所說,

“它會使你屏住呼吸,目眩神迷,並久久不能忘懷”

(注:原文首發於公眾號蝴蝶夢)

Tags:貴族教堂中世紀亨利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