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遊戲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由 冠道知道 發表于 遊戲2021-06-10

簡介本文目錄前言一、耶穌在三大宗教中的描述(一) 《新約全書》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二) 猶太人視野中的耶穌(三) 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四) 伊斯蘭教視野中的耶穌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淵源、矛盾與衝突(一) 三教的淵源(二) 三教的矛盾

信人的人死後弟子能回來嗎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編者按:整理此文,工作量很大,加之文字較多,難免出錯,敬請諒解。若有錯誤,請在文末留言指正。

本文目錄

前言

一、耶穌在三大宗教中的描述

(一) 《新約全書》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

(二) 猶太人視野中的耶穌

(三) 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

(四) 伊斯蘭教視野中的耶穌

二、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淵源、矛盾與衝突

(一) 三教的淵源

(二) 三教的矛盾

(三) 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聖蹟,都稱是自己的聖城

(四)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主要區別

(五) 三教的衝突

整理排版 /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

目前世界上傳播最快、分佈最廣、信徒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別是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主要分佈在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基督教主要分佈在歐洲、美洲、大洋州等西方國家,伊斯蘭教主要分佈在西亞、中亞、北非等阿拉伯國家。它們分別擁有教徒3億、21億、16億人口。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被稱為世界三大“一神教”,這三大宗教在比較宗教學術語中有時也被稱為 Abrahamic Religions,直譯為亞伯拉罕(穆斯林稱易卜拉欣聖人)宗教,意指這三大宗教都與被《聖經》稱之為“大先祖”、被伊斯蘭教尊稱為“眾先知之父”的亞伯拉罕有著歷史上的淵源關係。

據《國際宣教研究學報》2001年第一期釋出的統計數字,估算至2001年,世界人口61。28億,其中猶太教徒1455。2萬,基督教徒20。24億,伊斯蘭教徒12。13億。按這一資料,這三大宗教的信徒合計32。51億,佔世界總人口的53。05%,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的重 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這三大宗教由於在聖賢人物、歷史淵源、教義理論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著千絲萬縷、錯綜複雜的關係,所以,三者對許多相同的歷史人物、同一歷史事件有著迥然不同的記載、描述、解釋和闡述,甚至因之而引起神學和教義方面截然不同、乃至相互對立的信仰與觀念,最終因在許多問題上的共同立場和其他問題上的各不相讓而構成了五彩繽紛的三大“一神教”世界景象。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一、耶穌在三大宗教中的描述

在這一系列互相對立、各不相讓的問題中,圍繞著如何看待耶穌(穆斯林稱爾撒)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宗教歷史人物的立場而形成的神學信仰和教義體系,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篇章。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因各自看待耶穌的立場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從而鞏固、創新或者發展了各自的神學信仰和教義體系。

(一) 《新約全書》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

回顧一下《新約全書》所記載的歷史上的耶穌對我們的比較視野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今世界著名宗教學家、《世界上的宗教——我們偉大的智慧傳統》(The World‘s Religions,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一書的作者、美籍學人哈斯頓·史密斯(Huston Smith)在這方面的論述堪稱簡明扼要的典範。他在這一當今宗教學世界名著的有關基督教的篇章中以“歷史上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為小標題簡述了耶穌的生平。讓它帶著我們去回訪《聖經》所記載的

歷史上的耶穌

“基督教基本上是一個歷史性的宗教。這就是說,它並不建立在一套抽象原則之上,而是建立在一些具體事件即歷史上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件之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猶太木匠的生平,就像一再被提到的那樣,他誕生在一個馬槽裡,三十三歲時就被當作一名罪犯處死,從沒有到過距其誕生地九十英里之外的地方,從來沒有擁有過什麼財產,沒上過學,沒統帥過軍隊,從來沒編寫過書籍,只在沙粒上寫過些東西。儘管這樣,但世界各地都在慶祝他的誕生之日,他的死亡之日幾乎把所有高尚的事物都推上了絞刑架。他是誰呢?”

“關於耶穌生平的傳記資料非常之少,甚至使本世紀早期的一些考古學家走到了提出他也許從來就沒有生活過這樣一個想法的邊緣。這種可能性馬上就遭到了否決,然而,《尋找歷史上的耶穌》把世人一直從《聖經》學家們那裡聽到的關於耶穌的故事縮減為兩點:關於他,我們幾乎什麼都不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關於他少得可憐的東西中,最可靠的一點就是他錯了 —— 這一點指的是他所推定的這個世界馬上就要完結這一信念。可見,僅憑這些去建立一個教會是不可能的,幸運的是‘打著極端的歷史懷疑論標記的很大一部分耶穌研究在這個世紀正在退潮’。古典研究者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評論:如果圍繞著《聖經》而建立起來的歷史可靠性準則必須重審,那麼,我們對希臘-羅馬世界的觀點定會陷入一片混亂。”

“那麼,《新約全書》的學者們正在回來正視的這位耶穌到底是誰呢?他在大希律王統治時期誕生在巴勒斯坦,可能在公元前4年左右 —— 我們那被標榜為以他的誕生為開端的時代計算方法幾乎可以肯定差錯了幾個年頭。他在拿撒勒或其附近長大,可以推斷,他是在與那個時代的普通猶太人成長的模式一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受了約翰的洗禮,那是一位富有獻身精神的先知,當時正在那個地區進行激動人心的活動,宣告他的上帝就要來臨的判斷。在三十歲之初,他有過一個邊教人、邊治療的生涯,持續了一年到三年的時間,活動的中心主要在加利利。不久,他招來了自己的一些同族人的敵視和羅馬人的懷疑,這導致了他被釘死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十字架上。”

這裡,我們只需要把馬利亞在沒有任何男人與她接觸的情況下生下了耶穌這段《聖經》故事以及在他身上顯示的一系列“神蹟”回憶起來,知道了耶穌是一個無父而生且圍繞著他發生了許多神奇故事的人,那麼,就可以說我們基本上清楚了《新約全書》對歷史上的耶穌所記載的輪廓。(關注公眾號“隨手傳福音”,回覆數字“61”,檢視信耶穌有什麼好處)

(二) 猶太人視野中的耶穌

猶太教是“亞伯拉罕宗教”中最早的一個,在羅馬人征服猶太人之前,它經歷了亞伯拉罕時代的初創、摩西(穆斯林統稱穆薩聖人)時代的基本定型和定居迦南以後的完善,其中最主要的事件就是《舊約全書》所講述的出埃及的故事。按常理來說,摩西作為猶太人最偉大的先知,教義似乎應該隨他而封頂,但在猶太教歷史上,摩西之後先知層出不窮,如約書亞、約伯、以賽亞、耶利米、何西阿、約拿等,一個接一個,連續不斷,然而,隨著耶穌時代的來臨和逝去,猶太教中的先知也隨之銷聲匿跡,沒有了蹤影,不僅如此,《舊約全書》也畫上了句號,歷史讓位給了《新約全書》。筆者(作者馬效佩)認為,這與猶太人看待耶穌的立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猶太教對耶穌的“定位”導致了它先知時代的結束、經典的終止和教義最終立場的形成。

猶太教的兩個基本概念: “救世主”觀念和“上帝的選民”觀念。

(1)

第一個觀念:筆者覺得在講猶太教時,不應該用“救世主”來翻譯猶太教的“彌賽亞”概念。因為猶太人心目中的“彌賽亞”與基督教教義中的“彌賽亞”有大不相同之處。

首先,猶太教是一個公認的民族宗教,在猶太教徒看來,耶和華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要差遣的“彌賽亞”的使命是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和外邦人對他們的迫害,而不是拯救全世界。拯救全世界是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這樣的普世性宗教的教義,與猶太教這個民族宗教無關。

其次,按猶太教教義,耶和華將要差遣給猶太人的是一位偉大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而不是“主”,在猶太教術語中,“主”係指耶和華而言,而非某一位先知或猶太國王而言。基督教認為耶穌是主的化身,主就是耶穌,耶穌就是主,而猶太教從不主張哪一位先知就是主。

所以,“彌賽亞”不能譯為救世主,只能理解為“拯救以色列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猶太人長期等待的是一位能拯救他們走出苦難、脫離外邦人統治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其作為不但有宗教意義而且還應該有政治意義,是神聖與世俗相結合的領袖,而不是單純追求“精神”和“聖潔”的“主的化身”。

(2)

第二個觀念:猶太人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只有亞伯拉罕的次子以撒的兩個兒子以掃和雅各的後代、只有具有猶太血統的人才有資格當上帝的選民,才有資格侍奉主耶和華。以色列人認定,上帝委派的先知只會出現在猶太人當中,其他民族中不會出現先知,而且,先知的使命也侷限在引導猶太人走正道和拯救猶太人脫離苦難,擺脫外邦人的壓迫。

以這兩個基本觀念為線索,可以發現,主體猶太人為什麼沒有把耶穌像基督教徒那樣當作救世主去看待,甚至在他們看來,耶穌連作一個猶太教先知的身份都不被承認。從表面上看,猶太人在等待一位拯救者,而且耶穌的的確確就是一個猶太人,那麼,為何猶太人卻拒絕他,甚至遭到猶太祭司貴族和法利賽人向羅馬統治者的控告?

有三個主要原因:

1、猶太人等待的彌賽亞是一個只想把以色列人從苦難中拯救出來、擺脫羅馬人殘暴統治的人,但《新約全書》記載的耶穌卻宣傳博愛這一普世性宗教思想,把上帝的愛從專屬猶太人“選民”的愛拓展成了對全人類的愛,直接威脅到了猶太教的“彌賽亞觀”和“上帝的選民觀”兩條根本教義。

2、據《新約全書》的說法,耶穌在遵守猶太法典的同時也打破了猶太教的許多律法規定,他不但勸化外邦人,給外邦人以以色列人的同樣待遇,與羅馬稅務官交往,同情妓女的遭遇,而且還犯禁在猶太人的安息日給人治病。這一系列做法使猶太人認為耶穌已經成了猶太教的一個“異端”。

3、猶太人等待的是一個像摩西或者大衛和所羅門那樣有所作為的先知或具有先知身份的國王,但是,不論從哪一方面看,耶穌都不像他們。他們發現耶穌是一個溫順的人,一個與世無爭的人,一個講“當別人打你右臉的時候,你要把左臉交給他打”的人。猶太神學家們在發現耶穌不可能把他們從苦難中拯救出來之後,最終做出了不承認他的決定。這個決定導致了《新約全書》所說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悲慘結局。

然而,猶太人主體對耶穌的認定不僅導致了追隨耶穌的人建立了基督教會,使“亞伯拉罕宗教”家族增添了一個新的成員,而且還迫使猶太人自己關上了經典、啟示和先知的大門。耶穌事件的影響太大了,自耶穌之後,猶太人中再也沒有人站出來自稱先知,猶太教的教義畫上了最終的句號。即使在今天,猶太人在“耶穌事件”之後奮鬥了整整兩千年,在西方遭受了種種歧視、壓制和屠殺,而後又在西方列強的支援下,在他們的“許約之地”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和政府之時,也沒有人站出來自稱“彌賽亞”,這不得不使人一再回味耶酥事件對猶太教的巨大影響。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三) 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

基督教是“亞伯拉罕宗教”家族中產生的第二個宗教。哈斯頓·史密斯說得一針見血,“基督教是一個歷史性的宗教”。布魯斯.雪萊說:“教會強調歷史對於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意義。基督教既來自過去,又與一位名叫耶穌的歷史人物密不可分,在這兩種意義上,基督教都是一種歷史性宗教。因為基督教紮根於如下信條,在歷史中,即在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地點,神自身參與人類事務。” 這說明在基督教神學家看來,基督教的歷史性既與猶太教傳統有關,又與耶穌作為“神的化身”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參與人類事務有關。然而,據筆者對基督教歷史的觀察,它的歷史性不僅表現在基督教是建立在一系列歷史上發生過的具體事件的基礎上,而且還表現在它這樣一個獨特特徵上:基督教的一系列神學教義也是在歷史程序中隨著事件的發生而逐條建立起來的。理解這兩點對我們看清基督教怎樣看待耶穌的立場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看基督教是如何建立在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基礎之上的。這裡指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據《聖經》的記載和描述,應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耶穌生平以及其“復活”之後的事件:(關注公眾號“隨手傳福音”,回覆“聖經”二字,即可瞭解聖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1、耶穌只有母親,他是馬利亞在沒有與任何男人接觸過的情況下生下來的,所以,耶穌是無父而生的孩子。這一點在基督教看來構成了耶穌神性和神蹟的出發點,使其成為“聖子”。

2、耶穌短暫的傳道生涯中的所作所為和所言所講。他一路行善,幫助別人,給人以博愛的教誨,教人“愛人如己”,在他的心中,憐恤重於祭祀,愛人勝於律法,其中更為重要的是他所顯示的神蹟,驅邪趕鬼,醫治天然盲、麻風病,起死復生,等等。

3、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被《聖經》記載的著名事件。

4、耶穌死後3天的復活以及昇天事件。

5、耶穌死後在包括保羅在內的弟子面前顯現的一系列故事。

世界上曾經有過許多偉人,提出過種種理論和主張,但他們的死亡往往同時也變成了自己理論和事業的死亡,然而,耶穌的故事卻不一樣。他的死亡直接導致了對他的復活的信仰,對他的復活的信仰直接導致了基督教會的產生,教會的存在與發展直接導致了基督教神學教義的產生。所以說,基督教教義不是耶穌自己在世時建立的,而是其門徒和繼承了門徒事業的教會一步步在歷史程序中建立起來的。不難看清:所謂的基督教神學教義就是基督教會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程序中逐步形成的對耶穌的正式立場,即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觀。因為耶穌本人沒有明講自己就是上帝、甚至其貼身門徒也沒有在其本人還活在世上時得出他就是“上帝的化身”這個基督教教會後來確定的神學結論。

基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雖然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對耶穌卻有共同的信仰,歸納起來有五點:

1、耶穌是上帝的化身。

2、耶穌是主唯一的愛子。

3、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的一位,即聖父、聖靈與聖子中的聖子。

4、亞當的原罪被人類繼承(這一點看似與耶穌沒有關係,但實際上是耶穌贖罪說的基礎)。

5、耶穌以自己的神性和人性一起把自己獻給了十字架,這就是著名的贖罪之說。

那麼,這些共同信仰是耶穌親自教授給自己的門徒或者門徒時代就已經形成的嗎?不是,這些信仰實際上就是基督教會對耶穌的日後“定位”,其形成從耶穌的門徒時代起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磨鍊,是在一代代神學家的分歧和討論中、是在一次次的教會公會上透過決議方式建立的,也就是基督教視野中的耶穌形象。無獨有偶,記載耶穌生平的馬太、馬克、路加和約翰四大福音書以及其他聖書也是教會在3個世紀的歷史程序中從近百個福音書和聖書中經過篩選而“欽定”的正式經典,其他福音書沒有獲得正典地位,被當作“偽書”棄之不用。“正典”(Canon)遲遲於公元4世紀才形成的歷史事實也在解說著“基督教是一個歷史性宗教”這一深刻命題。

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會對耶穌的“定位”決定了基督教是一個對耶穌以前的《舊約聖經》所記載的先知和啟示持肯定立場、而對耶穌以後的先知和啟示持否定立場的宗教。因為在基督教看來,作為“上帝化身”的耶穌降臨以前,上帝差遣了一些先知,給以色列人以上帝的啟示併為上帝的“來臨”作預告,而在上帝把“耶穌作為自己的化身”親自降臨塵世、傳播福音、拯救世人以後,神的福音封頂了,結束了,再也沒有必要差遣先知了。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承認以色列人歷史上的先知、啟示和經典,而對耶穌之後的一切宗教包括伊斯蘭教在內持否定態度的根本原因。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四) 伊斯蘭教視野中的耶穌

要看清產生於耶穌離開世界600年之後登上歷史舞臺的伊斯蘭教視野中耶穌的形象,一個必要前提就是了解伊斯蘭教的“認主獨一觀”和“使命觀”。

“認主獨一觀”:

伊斯蘭教認為,穆罕默德的使命就是弘揚源自人祖阿丹(亞當)的“開天古教”,這個開天古教的道統自阿丹(亞當)起,歷經奴哈(諾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和爾撒(耶穌)等多代聖人的薪傳,其核心就是“認主獨一觀”。

《古蘭經》說:“他們說:‘你們應當變成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你們才能獲得正道。’你說:‘不然,我們遵循崇奉正教的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不是以物配主者。’你們說:‘我們信我們所受的啟示,與易卜拉欣、易司馬儀、易司哈格、葉爾孤白和各支派所受的啟示,與穆薩和爾撒受賜的經典,與眾先知受主所賜的經典;我們對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不加以歧視,我們只歸順真主。”

所以,先知穆罕默德從傳教一開始就提倡“認主獨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伊斯蘭教認為整個宇宙只有一個主宰,任何人、任何物和任何神靈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宰,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人物動植都是這個主宰的僕民。這個主宰在阿拉伯語裡稱作“安拉”,意為真主。伊斯蘭教規定其教徒只可崇拜和侍奉獨一的真主安拉,不可崇拜和侍奉除真主之外的任何人、物和神靈。

我們發現,這種“認主獨一觀”在某種程度上與猶太人的崇拜上帝觀非常相似,所不同者只在於猶太人的上帝耶和華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而伊斯蘭教則認為人類在真主面前一律平等,沒有種族、膚色、地域的區別,人類都是阿丹(即亞當)的子孫,只要願意人人都可崇拜真主,真主並不挑選任何一個民族做其選民。雖然伊斯蘭教不同意“上帝可以人形出現”的基督教的“上帝的化身說”,但在宗教教義的普世原則上卻與基督教保持一致。

“使命觀”:

伊斯蘭教認為,真主作為全世界的主宰,他的第一德性是“普慈”,而其普慈之德性就集中表現在他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派遣了許許多多先知使者,“差聖降經”,去傳達真主的啟示,教化人、引導人們走認識真主、崇拜真主的道路。傳統上,穆斯林學者把全人類中的先知使者分為四等,列聖(Nabiyi)、欽聖(Rasaol)、大聖(ArrusulUlul Azm)和至聖(Khatm Alanbiyayi)。其中列聖最多,據聖訓講,列聖有12萬多人;欽聖次之,有300位;大聖有5位,他們是努哈(諾亞)、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和爾撒(耶穌)和穆罕默德;至聖只有一位,即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認為,這些先知使者雖然被真主所揀選,給他們降示了經典,真主在他們身上顯示種種奇蹟,是真主向人類傳達啟示、引領正道的媒介,但他們都是具有聖品的人,而不是神,更不是神的化身。

與耶穌有關而值得一提的是,《古蘭經》認為,穆罕默德作為真主派遣給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其使命之一就是證實往聖前經,真主對穆罕默德說:“我降示你這部包含真理的經典,以證實以前的一切天經,而監護之。”“我所啟示你的,確是真理,足證以前的經典是真實的。”“當時,真主與眾先知締約說:‘我已賞賜你們經典和智慧,以後有一個使者來證實你們所有的經典,你們必須確信他,必須輔助他。’他說:‘你們承認嗎? 你們願意為此事而與我締約嗎?’他們說:‘我們承認了。’他說:‘那麼,你們作證吧;我也和你們一同作證。’”這種使命當然也包括要證實被《古蘭經》稱為《引支勒》的降示給耶穌(爾撤)的經典和他本人作為一位大聖人的先知使者之身份。所以,伊斯蘭教不但承認耶酥是一位先知、一位使者,而且還是一位帶來了天啟經典的大聖,名列5位大聖之一。

在伊斯蘭教這兩大觀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在此把伊斯蘭教對耶穌的“定位”總結為以下幾點:

1、證實耶穌無父而生的奇蹟,聖母馬利亞的純潔性。天使把靈魂吹入母體。耶穌的本質是真主的一句話造就的靈魂。

2、耶穌顯示了很多神蹟,生而能言、天上降下筵席(這兩點《聖經》沒有記載)、治癒盲人、麻風病、起死復生、用泥捏成飛鳥狀、吹氣即成靈活之鳥、不進屋就能知道屋裡的發生的事。

3、十字架上釘死的不是耶穌本人。真主讓耶酥升了天,在世界陷入黑暗,正邪不分時他會重新降臨人間,拯救人類,用正義、光明和伊斯蘭教領導世界,降生後自稱伊斯蘭教徒。

4、耶穌不是神的化身,也不是神的獨子,神不會有兒子,因他不需要妻子。無父而生不是神的證據,因為亞當(阿丹)也是無父而生,但不是神。耶穌是一位大聖人,他現在就活在第二重天上,就像其他聖人也活在天上一樣。

5、否認三位一體之說,認為三位一體說有悖於認主獨一觀,是一種以物配主的觀念。

6、不講原罪之說。真主已經饒恕了亞當的罪,人無原罪。所以也就沒有了贖罪之說。

7、麥地那城的先知穆罕默德聖陵中直到現在還留有一塊墓地,準備讓耶穌在降臨、逝世後葬在穆罕默德及其兩位大弟子身旁。

我們發現,伊斯蘭教反對猶太人拒絕承認耶穌為先知使者的立場,認為在耶穌問題上,他們犯了背叛真主、殺害先知、誹謗聖母的滔天罪行;同樣,伊斯蘭教也反對基督教徒把耶穌抬高到“神的化身”、“神的兒子”和“三位一體”的做法,因為除了神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人或者物可以與神相提並論。認為基督教對耶穌的定位也違背了自人祖阿丹以來為歷代眾先知代代薪傳的“認主獨一觀”,是一種背叛真主的行為,應當予以譴責。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一) 三教的淵源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起源自古老的猶太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被稱為天啟宗教或亞伯拉罕諸教,三者關係非常密切。按照亞伯拉罕諸教的教義,所有的猶太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無論民族種族,都將發祥於中東的閃米特人(包括希伯來人、阿拉伯人、腓尼基人、亞述人)亞伯拉罕認作祖先,都信仰其經典是神的話語,是唯一真神與人類訂立的契約。唯一真神創造了世界和人類。

三教共同信仰猶太教的唯一真神,發源於中東沙漠地區,以希伯來聖經為根基,以耶路撒冷為聖地。都反對偶像崇拜、多神崇拜,只信仰一個主宰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只是各自對認識造物主的屬性本質上有所分歧。

三教的經籍又有許多共同的聯絡。如基督教的《舊約全書》就是猶太教的經書《塔納赫》(即《希伯來聖經》)。三教的神話人物也有很多相同(如亞伯拉罕,伊斯蘭教稱為易卜拉欣;上帝耶和華,伊斯蘭教稱為真主安拉)。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其根基是猶太教的經典《塔納赫》。

(二) 三教的矛盾

猶太教認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是錯誤的,只信奉《希伯來聖經》即《舊約全書》,認為《新約全書》和《古蘭經》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杜撰的欺騙信徒的偽作。不承認耶穌就是猶太教等待的彌賽亞(救世主),並繼續等待彌賽亞的來臨。猶太教徒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除了猶太人,其它人是無法得到拯救的。

基督教認為猶太教是正確的啟示,但是不完善的。同時認為伊斯蘭教是錯誤的狗尾續貂。認為耶穌即是耶和華的化身又是耶和華的獨生子,具有人性和神性,就是猶太教等待的彌賽亞(救世主)。認為猶太人違背了上帝和以色列人定的約(即舊約),所以派他的兒子耶穌作為彌賽亞以自己的生命為人類贖罪,不僅和以色列人而和全體人類訂立“新約”。

伊斯蘭教認為猶太教和基督教只是部分啟示,原經典都被人們篡改和歪曲過。認為基督教把耶穌神化,導致猶太教無法接受。不承認耶穌是神子,只承認他是第24個先知,也不承認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認為真主派遣了第25個也是最後一個先知穆罕默德,並把最後一部最完善的天經《古蘭經》降示於他,刪除前人經典中那些人為的和被篡改的東西。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三) 三教在耶路撒冷都有聖蹟,都稱是自己的聖城

對於基督教來說,耶路撒冷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昇天的地點;對於猶太教來說,耶路撒冷聖殿山上有第一座聖殿遺址(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王國摧毀)和第二座聖殿遺址(公元70年被羅馬帝國焚燬),只餘西牆部分(即哭牆);對於伊斯蘭教來說,638年阿拉伯帝國在聖殿遺址上興建阿克薩清真寺(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以紀念621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西牆被納為阿克薩清真寺圍牆。1948年以色列當局佔領耶路撒冷後,不斷拆毀阿克薩清真寺周圍的大部分建築,引發了巴勒斯坦人民多次起義。由於巴以雙方都稱這裡是各自的聖地,很多古蹟犬牙交錯,難分彼此,說不清,理還亂,所以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事端。

公元前十一世紀猶太首領大衛領導抗擊非利士人獲勝,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後,大興土木,建造了第一聖殿,確立耶路撒冷為猶太教的聖城。後來,耶路撒冷幾經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征服,第一聖殿毀於戰火。公元前56年波斯人為猶太人,曾在耶路撒冷舊址給猶太人重建聖殿,史稱第二聖殿。公元前63年,羅馬人佔領耶城,將猶太人逐出巴勒斯坦,從此,猶太人流散世界各地。耶城的“哭牆”(即西牆)成為猶太教的聖地,也是表明昔日輝煌的象徵,也可說是猶太人的精神寄託。

基督教認為從公元336年首批基督大教堂竣工時起,耶城就成為基督教不可替代的永久聖地。因為耶穌基督之死使耶城成了基督教的中心。同時,“受難之路”、“橄攬山的腳印”等聖址,吸引基督徒從世界各地趕來朝聖。

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耶路撒冷。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哈里法·歐麥爾來到此城,並建造了阿克薩清真寺(會極殿)。《古蘭經》稱“遠寺”,與麥地那的“先知寺”和麥加的哈蘭姆清真寺共稱為伊斯蘭教三大“聖寺”。據《古蘭經》敘述,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從麥加禁寺夜行至此,駐馬登霄聆聽真主啟示之地,其中“西牆”被伊斯蘭教稱為“飛馬牆”。阿克撒清真寺被稱為飛來寺,把耶路撒冷視為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耶路撒冷老城內的聖殿山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聖地的集中地。

最初耶城面積並不大,僅限於“老城”的城牆之內,由阿拉伯區、猶太區、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區四大部分組成,面積約一平方公里。公元1856年起,由於老城內人口增多,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開始在城外建立新的居住區,城市範圍不斷擴大。

1947年聯合國透過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對耶路撒冷地理範圍的界定是:包括現有耶路撒冷市和郊區的城鎮,最東為阿布·迪斯,最南為伯利恆,最西為艾因·卡里姆,最北為舒法特。按照這一界定,當時耶路撒冷的面積約為21平方公里。

根據1949年約、以停戰協議,耶路撒冷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即“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但這只是停戰線,而不是國際邊界。到1967年耶城面積已達 44平方公里,(其中以佔38平方公里,約旦實際控制為 6平方公里)。

1967年以色列佔領整個耶路撒冷後,進行大規模擴建,目前耶城面積已達123平方公里,主要由老城、西區和東區三部分構成。它是世界上宗教場所最密集的地方,共有200多座教堂、修道院和清真寺。基督教的20多個主要教派都在此建有教堂。

眾所周知,1967年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三十多年來巴、以在這塊土地上的爭奪非常激烈,飛機大炮與石頭瓦片的交火沒有停止過,全世界的人都看到強者的飛揚拔扈,弱者的生存之難。有良知的人呼籲他們停下來談判解決。現在看來巴、以問題,最難解決的是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巴難民迴歸問題和領土劃界問題。而尤以耶路撒冷聖城問題最難解決。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四)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主要區別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注:彌賽亞(希伯萊語)就是基督(希臘語),意思是“救世主”。

注:伊斯蘭教的觀點是:穆罕默德不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而是正道的復興者,他只是接受真主的啟示而傳播伊斯蘭教。

(五) 三教的衝突

眾所周知,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不但在宗教信念、民族文化上有不可調和的衝突,而且在政治文明、地域利益上也有不共戴天的怨恨。歷史上幾千年來,相互之間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嚴厲鎮壓、不屈反抗,攻佔家園、屠殺教徒,摧毀文明、再鑄輝煌,此起彼伏、綿綿不絕。十字軍東征西亞中東,阿拉伯鐵騎橫掃歐亞,納粹大屠殺,五次中東戰爭,阿以衝突,巴以爭端,

9·11事件

,國際恐怖組織,無一不以宗教信仰為導火索。

三教之間的矛盾,又構成中東問題的主要癥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國家的同情和支援下,飽受屈辱的猶太教徒回到祖居之地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國,認為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地區是上帝給予以色列人的“應許之地”,而原有巴勒斯坦人被迫背井離鄉,由此重新引發了阿拉伯世界伊斯蘭國家和以色列的長期暴力衝突。特別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文明的衝突,最後演化成整個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對抗。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三、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即指基督新教)的主要聯絡和區別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一個分支。雖然最接近原文的名稱是“公教會”,但是自明朝時就沿用的名稱“天主教”(因其將不使用上帝、神等詞彙稱呼唯一的主,而僅使用天主一詞)卻已成了正式的中文代名詞。基督教教派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億,因此“公教會”(天主教)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里頭最為龐大的教會。

東正教或稱東方正教是基督宗教中的一個派別,主要是指依循由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所流傳下來的基督宗教傳統的教會。是與天主公教、基督新教並立的三大派別之一。“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

如果以“東部正統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里人數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而歐洲正教會(不分東西邊)最古老的則是希臘正教會。若是以英語系國家的西方人慣用的用法來分,’東部正統派‘有較廣的定義,也包含了“東方正統教會”(“Oriental Orthodox”中文字面意思和東正教一樣,但兩者是不同的教會)。

(一)聯絡

1。基督教是一個總稱,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是三大分支,在我國習慣上稱基督新教為基督教。

2。三者都相信耶和華是唯一真神、耶穌基督是救世主。

3。三者都相信原罪,相信基督的死為世人贖了罪。

4。三者都相信世界將有末日,屆時所有人將復活,接受神(天主、上帝)的審判。

5。三者都以《聖經》即新約舊約為經典。

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淵源、區別與衝突

(二)區別

1。歷史不同。最初基督教只有一個教會,1054年西部、東部教會分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自稱“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稱“正教”即東正教。16世紀,西歐和北歐發生宗教改革運動,從天主教中分離出革新教會,統稱基督新教。

2。教會形式不同。天主教至今仍保留統一的教會,自稱“至聖、至公、至一,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羅馬教廷為世界天主教中心。東正教原有以居士坦丁為中心的統一教會,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各國教會不相統屬,但駐在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林的君士坦丁牧首保留“普世牧首”的稱號。新教從產生即無統一教會,主要的新教派別有加爾文宗、路德宗、英國國教(聖公會)等。

3。宗教語言不同。天主教以拉丁語為宗教語言,但現在也允許各地以民族語言祈禱。東正教最初以希臘語為宗教語言,但因為現在已不存在統一的東正教會,所以一般用各民族語言。新教從產生之日即主張用各民族語言為宗教語言。

4。對教會與神職的認識不同。天主教、東正教認為,人必須透過教會並由神職人員才可以與神溝通,故教會與神職具有神聖性。新教則認為,人可以憑藉信仰與神溝通,不必透過教會與神職人員,教會只是教徒的團體,神職只是承擔教會工作的教徒。

5。對神職的要求不同。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不可以結婚。東正教原也如此,但現在已不嚴格。新教的神職完全可以結婚。天主教、東正教神職須為男性,女性只可為修女。新教女性也可以為神職。

6。神職的稱謂不同。天主教為教宗(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主教、神父。東正教為牧首、神父。新教稱牧師、長老(加爾文宗)、主教。

7。對聖母、聖徒的認識不同。天主教、東正教崇拜聖母瑪利亞和聖徒,教堂設聖母、聖徒像。新教認為聖母、聖徒都是人,不能崇拜,設定聖像是偶像崇拜,有悖《聖經》。

8。聖事不同。東正教、天主教有7件聖事,即聖洗、堅振、聖體、告解、神品、終傅、婚配。新教只保留了兩件聖事:聖洗、聖餐(聖體)。

9。儀式不同。天主教舉行洗禮時採取注水式(往頭上倒水),舉行彌撒成聖體時用無酵餅,神職人員領聖體、聖血,信徒一般只領聖體,祈禱時劃聖號以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劃十字。東正教舉行洗禮時採取浸水式,舉行彌撒成聖體時用發酵餅,神職人員和信徒領聖體、聖血,祈禱時劃聖號以3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從右向左劃十字。新教的洗禮一般是注水式,有時也採取浸水式,聖餐是紀念式的,不像東正教、天主教那樣認為基督體血的真實臨在,祈禱時不劃聖號。

10。節日不同。東正教的一些節日與天主教節日大體相同,只是稱呼上有區別。天主教的節日分為四大節日(也稱四大瞻禮,即復活節、聖誕節、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一般節日(如耶穌升天節、主顯節、天主聖三節、預報救主降生節、耶穌聖體聖血節、耶穌聖心節、普世君王節、聖母無染原罪節、天主之母節等等)、聖徒們的紀念日等,最大最重要的節日也是復活節。新教只有復活節和聖誕節。

11。曆法不同。天主教、基督新教用公曆。東正教用儒略曆。

12。《聖經》的版本不同。東正教和基督新教對於舊約中的《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傳》(上、下)、《智慧書》、《德訓篇》、《巴路克》認為是次經,不予收錄。天主教則完全採用。故天主教版《聖經》比東正教、基督新教的《聖經》多7卷。

Tags:耶穌基督教先知猶太教伊斯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