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美食

千折百回入秦川

由 金臺資訊 發表于 美食2021-12-07

簡介浪花裡濺出的文化密碼一出鳥鼠山,渭河便進入秦嶺與黃土高原邊緣的接合地帶

甘谷方言與什麼方言接近

千折百回入秦川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三岔鎮嘴頭村,千折百回的渭河在這裡即將奔湧向陝西。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趙晨攝

千折百回入秦川

甘肅省隴西縣城以西的川道里,渭河平靜地流淌。

千折百回入秦川

海拔2700米高的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禹仰泉邊,滿目蒼翠,山瀑聲喧。

千折百回入秦川

秦公大墓位於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每一條大江大河都有自己特有的故事,黃河流域的渭河就因其文化的源遠流長而光彩奪目。

千萬年來,渭河橫亙於中華大地的中心地帶,右攜秦嶺涓涓清流,左攬高原漫漫黃土,激盪於隴地山川,蜿蜒於關中盆地,由西向東沖刷出一片生命的樂土。

數千年裡,渭河流淌過中華民族的花樣年華。神話刻畫了她的身姿,史書記載著她的胸懷,中華民族在她的兩岸誕生、發展、壯大,造就起無與倫比的人類文明高峰。

初秋時節,我們走近渭河,走向她的源頭,探尋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力量之源。

大山深處是源頭

渭河,有著一個清新的開始。

初秋,西秦嶺的餘脈,甘肅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林木蔥蘢,山花爛漫。

清澈的溪水在山澗潺潺作響,奔湧而出。溪水如同調皮的孩童,時而蹦上山道,打溼遊人的鞋褲;時而又奔向低窪處,難尋蹤跡。有遊人口渴了,掬起一捧泉水,直潤心田。

這一股股溪流就這樣構成了渭河源頭——清源河。

渭河,也有一個古老的開始。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山……人類用口口相傳的方式記錄下史前大洪災。

眺望連綿的鳥鼠山,穿越回五千年前的遠古時空,一群被曬得黝黑的拓荒者在山路上艱難跋涉。

他們的臉上刻著勞碌的風霜。他們從中原大地一路逆流而上,頂風冒雨,劈山開路,不斷疏導堵塞的河道。沿途,有人被山洪捲走了,有人摔下山崖,可治水的信念並沒有被磨滅,不斷有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終於,他們來到大山深處的渭河源頭。一座山峰擋住了河道,形成了堰塞湖。一位戴斗笠的長者目光格外堅定。他檢視手中的河圖,號召大家拿起“神器”耒耜,奮力向山峰劈鑿。

山峰被劈開,河道疏通,泉水一瀉而下,流向遠方。

這個人就是傳說中的大禹。

據《尚書·禹貢》記載,禹導渭自鳥鼠同穴。為了生存,中華先民們一代代與洪災搏擊,開拓生存空間。而禹成了他們當中最傑出的人物。

鳥鼠山中有兩座峭壁相對而立,中間一道細縫,溪水從中穿越而過。相傳,這裡就是大禹劈山的地方。

放眼溪流遍佈的大山深處,何處湧流出了渭河的第一滴水?

今天的人們以感恩和想象把鳥鼠山中渭河源頭的三眼清泉取名為——禹仰泉、遺鞭泉、吐雲泉。這三眼泉水呈品字形分佈,也被稱為品字泉。

8月19日,我們來到海拔2700米的鳥鼠山禹仰泉下。

這裡,滿目蒼翠,山瀑聲喧,充滿詩意。

這遠方的渭河也有滄海桑田的歷程。

地質學研究表明,距今7000萬年左右,地球開始了與渭河形成息息相關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早期,不斷聳起的秦嶺和華北板塊沿著秦嶺北側裂開,形成地塹構造,為渭河開闢了廣闊的構造地貌空間。

到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晚期,渭河接納、統領南北支流後,千折百回進入秦川。隨著渭河的侵蝕,大量河流沖積層疊加、覆蓋在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之間,渭河平原逐漸成形。

數千年後,今日渭河的水量已不復當年大禹導渭時的盛況。

鳥鼠山向東約20公里處,禹河以及另一條發源於鳥鼠山的鍬峪河,在渭源縣城外與清源河匯合。從此,它們便有了一個流傳至今、世人皆知的名字——渭河。

其實,在鳥鼠山,渭河就與黃河有著割不斷的關聯。

鳥鼠山把一側的清泉給了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把另一側的清泉則給了黃河上游的支流洮河。一山之水,自此分離,各自奔流千餘里,最終在陝西潼關擁抱匯合。

有學者認為,百萬年前,渭河曾是黃河的古河道。鳥鼠山尚未形成之前,黃河就是沿今天的渭河河道向東流去,隨著後來地質構造的變化,黃河才改道北上。

在千萬年的時空裡,黃河、渭河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人們還在進行著多方面考證。但無可爭議的是,渭河沖積出的渭河平原即今天的關中平原,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為中華文明的孕育提供了最初的舞臺。

浪花裡濺出的文化密碼

一出鳥鼠山,渭河便進入秦嶺與黃土高原邊緣的接合地帶。

在這兩種地貌相對的川道里,渭河一路向東,她流過了今天的渭源縣、隴西縣、武山縣、甘谷縣、麥積區後,受接近南北走向的隴山阻隔,進入陡峭的秦嶺北麓峽谷,在蜿蜒穿行了一百多公里後,這才千折百回進入了秦川大地。

自古人們把隴山以西稱為隴西或隴右。而渭河上游的這一片隴西盆地正是中華民族最初的孕育地之一,多元文化在此融合。

踏著渭河的濤聲,在黃土高原褶皺形成的“波浪”裡,我們至今仍能觸控到那些多姿多彩的文化密碼。

在天水市麥積區,卦台山如同被群山呵護一般,矗立於渭河川道的中央。渭河從卦台山下緩緩流過,在前方的三陽川上畫出一個平滑的S形。

傳說在遠古時期,一位身披獸皮的部落首領站在卦台山上,俯視著眼前的濤濤渭河。為了部落的生存,這位首領特別關注自然的變化:日升月落、風雨雷電,這些自然景象交替出現,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他向大自然發出了最初的追問。

這位部落首領就是中華民族的創世神話中的伏羲。相傳,他就是在此創制八卦,孕育出中華民族自然哲學的萌芽。

河流與黃土地給先民們帶來的靈感,遠遠不止於此。

距卦台山東北方約100公里,在渭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遺址上,原始村落被人們復原。在這裡,你能看到中國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中國最早的彩陶、中國文字最早的雛形、中國最早的宮殿式遺址……這些發現,展示了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況,為我國建立史前文化的時空框架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李寧民看來,渭河上游不斷髮現的史前人類活動遺存證明,這一帶是早期人類文明的聚集地,由此而衍生的伏羲、女媧的神話豐富多彩。

根據大地灣博物館保留的圓木木炭標本和獸骨標本,專家推測,當時的渭河上游水草豐茂,氣候溫暖溼潤,兩岸的山谷中有極茂密的森林。

當渭河平原進入到周公制禮作樂的西周時期時,渭河上游主要是犬戎、羌戎等遊牧民族的天下。從那時起,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渭河兩岸寬闊的谷地上不斷比拼較量,不斷交融前行。

直至張騫出使西域,漢朝的將軍們在渭河上游的川道上屯田養兵,這種比拼才告一段落。渭河上游也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自天水武山縣到麥積區,渭河兩岸的百里石窟走廊,至今還掩藏著中外文明交流的絢麗印記。

“多元文化的交融在人們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記。”天水市博物館館長李寧民說,“今天武山、甘谷一帶的方言中還有著濃郁的地方傳統特色,而靠近陝西的清水一帶,方言則接近關中語言。”

文化的印記如水一般,一代代浸潤著渭河兒女基因。

以關中語言創作而成的秦腔是我國的戲曲鼻祖,千百年來一直迴盪在渭河兩岸,成為渭河兒女的文化依戀。在渭源縣清源鎮書院村,2000多個碌碡和石磨盤整齊地排列成極具民族風味的景緻。這種在西漢就存在的生產生活用具,如今是露天秦腔民俗劇院的“座椅”。許多個黃昏夜晚,這裡座無虛席,秦聲伴著渭河的濤聲飛揚。

而在這粗獷豪邁的西北風情中,一種相傳起源於唐代的音樂在天水秦安縣演變成獨具特色的秦安小曲,至今傳唱不衰。其婉轉悠揚的腔調,讓很多外地人誤以為聽到了吳儂軟語。“秦安小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每逢農閒,人們還在田間地頭彈唱。”秦安小曲傳承人蔡愛琴說。

從遠古的神話一路走來,受渭河滋養的陝甘兩地的渭河兒女血脈相通,根脈相連,心靈相應。

在秦人的西垂故地

就在即將流入渭河平原的時候,渭河在天水市隔著秦嶺餘脈齊壽山與西漢水擦肩而過。

考證顯示,在商末周初,一群東方人來到西漢水流域的西垂(又名西犬丘,今甘肅隴南市禮縣東北部一帶),抵禦戎人對中原地區的侵擾。

這是一項生死攸關的任務:能否從彪悍的戎人手中搶到肥美的牧場和富饒的鹽池,將決定著這群人未來的命運。

開啟西垂一帶考古地圖就會發現,少數民族的遺址與這批東方人的遺址犬牙般交錯在一起。

一次次的生死廝殺,一度讓這批東方人面臨滅頂之災。而中原文明也吸引了戎人。當不發生戰爭時,貿易、通婚,讓東方人從生活方式上、血緣上與戎人相融合。

最顯著的提升就是牧馬技術。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在戰爭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於馬養得好,到了西周中期,東方人的後代非子被周孝王“分土為附庸,邑之秦……號曰秦贏。”

這就是秦人的最初。此時的秦人已把自己磨鍊得像遊牧民族一樣驍勇強悍。在他們將甘肅的東南部納入自己的領地後,秦川大地映入了眼簾。

在距今2790年的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一把火”葬送了西周王朝。遠在西垂的秦襄公奉命勤王,並將周平王護送至洛邑(今河南洛陽)。中國歷史由此進入東周時期。

因為這一功勞,秦襄公被封為諸侯,獲得了岐山以西的封地。

經300年的接續經營,秦人從周天子的御奴成為一方諸侯,正式立國,在西垂建起了自己的第一個都城。

在位於禮縣的甘肅秦文化博物館,一件件從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中發掘出的精美器物,讓人不禁驚歎秦國當時青銅器、金器製作工藝之精巧。

關於秦人的來源在學術上一直有“東來說”和“西來說”兩種觀點。而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表明,秦文化曾受商文化影響很深。

“考古發現的器物中,虎的造型隨處可見,這象徵著秦人在血與火中磨鍊的勇猛堅忍的性格。而在戰爭中,周文化與西戎文化在秦人身上得以結合,形成包容、進取的秦文化根基。”甘肅秦文化博物館文博館員趙建牛說。

在立國90多年後的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將都城遷到了雍城(今寶雞鳳翔縣)。

在這片渭河北岸寬闊的黃土塬上,秦德公舉行了一次奢華的祭祀。他對天許下了宏願:後子孫飲馬於河。

自此,天下已刻在秦人心中。

從給周天子牧馬,到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赳赳大秦接續奮鬥800餘年,沿著渭河九都八遷,使中華民族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

在秦嶺峽谷裡,渭河經過九曲十八彎惜別甘隴,在陡峭的巖壁峽谷間激盪前行,向著秦川,向著更廣闊的天地奔湧而來……

Tags:渭河秦人鳥鼠山文化秦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