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由 走破雙腳踏過江海 發表于 娛樂2021-05-12

簡介中、下兩層分別由6個銅人組成立柱,形成銅人擎舉和穩定編鐘樑架結構,下層銅人帶座,雙手頂託下層由長方形厚重的橫樑,中層銅人足、手呈站立式平託中層樑架,上層銅圓柱代替銅人頂起上層橫樑

曾侯乙編鐘共有多少個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共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今天小編要帶給大家的文章是有關於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話不多說,快點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內容吧!曾侯乙墓出土樂器有鍾、磬、鼓、瑟、琴、笙、簫(排簫)、篪,計9種,共125件音樂考古學者認為,墓中所出樂器有9種,編鐘、編磬鼓、琴、瑟、均鍾(律準)、笙、排簫、篪,共計125件”。均鍾理應為樂器無疑,故該墓出土的樂器有9種之說。排簫為律管,都有多種功能。演奏工具如鍾槌、鼓槌以及鍾架、磬架、磬匣、瑟柱等。樂器主要放置在東室和中室,中室則有編鐘一套(架)65件(含楚王熊章鎛)編磬一架32件,鼓3件,瑟7件,笙4件,排簫2件,篪2件,鼓1件,計115件。東室和中室兩室出土樂器共計125件。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這些樂器在墓室擺置保持著下葬時的原貌,因槨室有積水儲存了漆木樂器,編鐘分三層懸掛在樑架上,撞鐘棒依然斜靠在鍾架上,各種漆木樂器和鍾架彩繪髹漆儲存完好,豔麗如新。據研究表明,槨室積水起到防腐、防蛀、防盜的作用,這反映出戰國時期曾國科技水平已達到了時代的巔峰。打擊樂器主要有編鐘、編磬、鼓(建鼓、有柄鼓、扁鼓、懸鼓)三種。曾侯乙墓出土編鐘1架,其樑架一副分三層,為銅木結構。鍾鎛共計65件。掛鐘的銅鉤65幅,以及掛鉤上的附件約195件,僅演奏工具就有8件。編鐘三層樑架呈曲尺形在中室南壁和西壁放置。其演奏工具因槨室積水漂移散見編鐘樑架周圍。三層編鐘立體懸掛於編鐘橫樑且儲存完好,彩繪花紋鮮豔如新。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鍾架傳世文獻稱之“鎮簾”,即鍾架橫樑稱“篥”,立柱為“篥”,為銅木結構,其立柱和橫樑由51件構件組成,形成曲尺形立體樑架。中、下兩層分別由6個銅人組成立柱,形成銅人擎舉和穩定編鐘樑架結構,下層銅人帶座,雙手頂託下層由長方形厚重的橫樑,中層銅人足、手呈站立式平託中層樑架,上層銅圓柱代替銅人頂起上層橫樑。鍾梁為長方形方木為之,兩端裝青銅鏤鑄的銅套,上、中、下三層兩端和中間拐角均以榫眼結構,套合嚴緊穩固,編鐘橫樑層層交合疊壓相互咬合緊湊,再加鉛錫灌注橫樑銅套內箍緊銅木結構。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曾侯乙編鐘下層橫樑長且厚重,由3個帶座銅人平託擎舉木質橫樑,共2根梁長短不一,兩根橫樑在曲尺形拐角處呈上、下咬合疊壓在一起,以銅人頭頂榫插入木樑眼中,搭扣交合十分嚴緊。兩端銅人頭頂榫均插入木樑眼中,咬合十分嚴實。銅人底部半球體底座和圓墊圈由三部分組成,其造型如同武士,穿著整齊端莊,上衣長袖下裳著地,細腰緊結帶條搭垂於腹前。頭戴平頂圓冠,面目清晰,目睜口閉,似為凝視遠方,神態肅穆。耳垂小孔原系耳飾專用。左側則掛銅劍,其上肢平託掌心向上,右臂短而肘向前屈,其掌心向後平伸;左臂有意加長,肘向旁邊彎曲,其掌向左側平伸。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其肢則見衣裙掩蓋。其上部呈突起的淺狀圓形臺,託墊其人形柱身,周圍浮雕蟠龍紋。底座下緣設有墊圈,與“十”字形銅板相連,其周邊鑄制有4個環鈕,並套銜一圓形銅環,以供搬動提握。造型別致,近同上述銅人特點。長梁則為長條方形,其兩端均套合青銅套為飾。梁身施以黑漆,再用硃色寬頻框劃出掛鐘的具體位置,多用斜線或直線。在梁身東側面各組直線條帶之一側,以及鎛鍾懸掛處兩條斜線間,則刻有“姑洗之X”字樣,刻文均填飾朱漆。無刻文之外,即各組條帶間飾朱、黃兩色花瓣紋、雲紋和幾何紋,構成方塊形耀目的紋飾影象。短梁形制、結構、花紋與長梁基本相同。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東端也有浮雕紋飾銅套。中層也有3個銅人為柱。長短木質鍾梁2件。中層鍾梁形制、結構與下層相同。以銅人頭、足為榫,下插入下層鍾梁銅人榫眼相對接。其長、短鍾梁則與下層長、短梁平行相對。中層銅人小,重量輕。中層銅人柱身之造型與下層銅人大致相同,略存變化。其長梁形制、結構也與下層長梁相同。梁兩端裝有青銅套,其底面尚有半榫方形眼,與銅套直接和榫眼相通。梁身施以黑漆,並在掛鐘構件處以硃色寬頻框畫出鍾掛鉤位置。在鍾粱兩側也見記有“姑洗之X”字樣,刻文填飾朱漆,並有朱、黃兩色花瓣紋、幾何紋在樑上構成方形裝飾塊面。銅套花飾則以鑄焊透雕而成的花瓣和龍首飾件。短梁形制、結構與下層短梁大致相同。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梁身頂面鑿有兩個方形榫眼,以便上層一組小型鐘樑柱插入。梁身所施紋飾和刻文款式與長梁相同,東端銅套形制、紋飾與同層長梁北端相同,在北側底沿鑄焊有2個銅鉤,掛有中層1組1、2號鍾。出土時唯1號鉤斷損。其西端銅套底部結構、紋飾與下層短梁兩端相同。東、西端銅套輕重有別。上層橫樑3件,6個小型圓柱。造型單一,以一根橫樑與2根木質圓柱呈“T”字型,立於中層橫樑頂面,在短樑上一架,長梁形成均勻對稱2架,即分別以由6個小圓柱頂起三段橫樑,其形制與大小等同。樑柱均以黑漆為地,其上施以朱、黃色花瓣紋。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3件橫樑形制大小等同,兩端均以青銅套為飾,鈕鐘的鈕分別插入小橫樑榫眼內,再以橫插銷固定鈕鍾以免脫落,設計精巧,結構嚴緊。考古發掘時三層編鐘99%以上懸掛在樑架上,因槨室積水浸泡形成“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只半年”的自然規律。槨室積水加上深埋密封和防水浸漏處理,槨室積水固若金湯,2400多年槨室水未乾涸,雖遇大型地震,部分鐘可能因遇震盪從鍾架脫落,但未有樂鍾殘損現象。鍾架上的銅人經用Ⅹ光控測得知中空。鍾梁為榆木,經鬼斧神工般加工而成,再現了戰國早期建築結構等高超的科技水平。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有九種,編鐘更為出名,儲存完好,豔麗如新

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大家看完以後有什麼感受呢?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的話可不要忘記給我們點贊收藏哦,如果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者給我們的建議也歡迎大家發表在評論區,小編都會仔細看的。

Tags:橫樑編鐘銅套下層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