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學術推薦】《明夷待訪錄》的作者是誰?這部書是怎麼被引用起來的

由 文以傳道 發表于 藝術2021-05-07

簡介《明夷待訪錄》共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胥吏》《閹宦上》《閹宦下》計二十一篇,涉及政治、法制、教育、經濟

待訪錄什麼意思

《明夷待訪錄》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這部書對三代以後、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進行了深刻反思,並且在對儒家政治理想進行重新闡釋的基礎之上,提出了新的制度構想,是中國古代政治學說的最高成就之一。它不僅引起過學者的興趣,更曾被引用參與到近代中國的實際政治程序之中。

《明夷待訪錄》的作者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世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卒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得年八十六歲。黃宗羲的一生,正值明末清初這個劇烈變動的特殊時代,而他又往往處於時代漩渦的中心,親身參與過許多重大的歷史程序,無論是政治作為還是思想著述,都帶著那段歷史的鮮明印記,因此他的生命極富光彩,完全有資格成為17世紀中國的代表人物。

《明夷待訪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黃宗羲像,葉衍蘭繪

黃宗羲在晚年曾這樣總結自己的一生:“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入清以後,隨著明代復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黃宗羲逐漸潛心學問,著書數十種,在很多領域都有極高的成就。在剛剛開始著述生涯的時候,黃宗羲首先要做的就是檢討明朝滅亡的原因。順治十八年(1661),他寫了《留書》,康熙元年(1662)起,他刪去《留書》中比較激烈的部分,又加以大幅擴充,次年完成,這就是《明夷待訪錄》。

《明夷待訪錄》共有十三篇,最受後人矚目的是前五篇(即《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這五篇互相支撐,渾然一體,是一套基本完整的制度設計,所體現的是黃宗羲努力復興原始儒家政治理想的努力。概括起來,這種政治理想大致包含如下方面:第一,權力來源於社會管理的需要;第二,士大夫是社會治理的中堅階層;第三,社會應在儒家倫理原則的軌道上執行,並由士大夫負責保證。

其餘諸篇,系針對明代政治的弊病,提出具體的改革方案。《取士》是科舉改革的藍圖,主張考試和人員的任用都應當多樣化,應以實用為取士用士的準則;《田制》論述土地制度的改革,認為可以透過土地分等、實物徵稅、簡化稅種等途徑,達到減輕百姓負擔的目的;《兵制》是軍事改革方案,主旨是兵民合一;《財計》討論金融和財政問題,主張廢除金銀、輔用紙鈔;《胥吏》針對明代的胥吏之害,主張任用文人為吏,打破官與吏之間的身份壁壘;等等。

明代自萬曆以後,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化的繁榮,再加上傳教士所帶來的西方文化的輸入,歷史呈現出許多不同於傳統的新特徵。在思想領域,陽明之學傳衍流行,在陽明後學中廣泛出現了肯定私利和慾望的思潮,對以程朱理學為主的正統意識構成巨大挑戰;在經濟領域,工商業空前發展,私人佔有的財富大量增加,引發了社會矛盾;在政治領域,一方面宦官成為政治的毒瘤,另一方面,官僚士大夫乃至在野文人的政治熱情持續高漲,雙方彼此角力,晚明政壇給人以十分焦慮而緊張的感覺。

在晚明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幾乎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傑出的人物,風氣似乎也十分自由,社會成了各式思潮和人物表演的大舞臺。這樣,入清以後對明亡進行反思的思想家就同時面臨著雙重的任務:一是剖析明代政治的弊病,提出良好政治的新標準;二是回答晚明提出的新問題,重構社會秩序。這就是《明夷待訪錄》所面對和試圖解決的問題。

“明夷”是《周易》的第三十六卦,卦象坤上離下,孔穎達疏:“夷者,傷也”,意思是光明受到了挫折和壓制。《序卦》又說:“明夷,利艱貞”,是說君子在面對明夷的境況之時,應當“知艱難而不失其貞正”(程頤《伊川易傳》)。“待訪”的說法則來源於周武王訪問殷商遺臣箕子,箕子陳述了治國的方略而為武王所接受。

《明夷待訪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周易》(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本書既名“待訪錄”,那麼作者究竟想要“待”誰人之“訪”,立刻就成為一個問題。一種說法認為,身為明遺民的黃宗羲,其實是在等待著清朝君主的來訪。這種看法由來已久,乾隆時候的全祖望表示過贊同,後來章太炎、陳寅恪等也持此說。另外一些學者,如梁啟超等,則認為《明夷待訪錄》是為“代清而興”者設法,作者所等待的是盼望中的清朝之後的王者。還有一些學者推進了梁啟超的推測,並將“代清而興”者具體為鄭成功等等。種種說法,不一而足。

黃宗羲在寫作《明夷待訪錄》的時候,根據胡翰“十二運”的說法,認為二十年後將會迎來治世,而且是孔子之後的第一個治世,可望恢復“三代之盛”,他的這部書正可作為治世的為政綱領,起到與箕子為周室陳述大法相同的作用。對於“十二運”,黃宗羲恐怕也是寧願信其有的態度,總之是渴盼太平盛世的來臨,未來的治世要取消戰國秦漢以來的弊政,實現儒家的社會與政治理想,至於創造這個治世的人物具體為誰,其實並不重要。對於像《明夷待訪錄》這樣的作品,我們能夠領悟到作者在亂世中期待善治、在困境中發憤著書的苦心孤詣即可,似乎不必執著於類似“《明夷待訪錄》的寫作動機”這種聚訟不已的問題。

《明夷待訪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位於浙江樂清的黃宗羲紀念館

《明夷待訪錄》在清末之前流傳不廣。梁啟超曾說此書在乾隆時被列為禁書,但是現存的幾種禁燬書目裡面都沒有著錄,大概是他誤記了。

到了晚清,隨著政治改革的討論日益公開並逐漸成為朝野上下的中心議題,《明夷待訪錄》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較早的如鄭觀應《盛世危言》就有《原君》《學校》等篇目,議論雖不盡與黃宗羲相同,但受到《明夷待訪錄》的影響則是肯定的。此後的維新派如康有為、梁啟超,革命家如孫中山、陳天華,乃至清朝大臣如張之洞等都對這部書稱揚有加。尤為重要的是,它不但在政治思想史上起過催化的作用,而且被應用到實際的政治實踐當中,成了新型政治理念的宣傳品。梁啟超說他們在鼓吹維新的時候曾經將《明夷待訪錄》節抄散發,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黨人也曾印送《原君》《原臣》等篇推動革命。

《明夷待訪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鄭觀應集·盛世危言後編》(中國近代人物文集叢書)

正因為《明夷待訪錄》在近代史上如此風行,人們對它的理解和定位簡直是五花八門,爭論至今未息。學術界較為流行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它具有“近代”或者“啟蒙”的色彩,一種則認為它雖有思想上的突破,但是仍在儒家所允許的範圍之內。

這兩種觀點看似針鋒相對,但究其實都暗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歷史應當朝著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現代”發展,而“現代”和“傳統”又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社會,只有突破了傳統,才有可能到達現代。上述兩種觀點的區別,只是在於《明夷待訪錄》處於從傳統到現代的什麼位置:是仍然停留在傳統之中,還是已經開始過渡到現代。說到底,都是在“現代化”的座標系裡打轉轉,而這個所謂的“現代化”,又是以西方的歷史經驗為標準的。今天我們再來讀這本書,大可不必受各式概念、理論和框架的束縛,尤其不必戴著西方眼鏡,來觀察這部地地道道的“中國作品”。

黃宗羲不是儒家的叛逆者,亦非孤立出現的思想界“彗星”,《明夷待訪錄》明顯地有著孟子、蘇洵、方孝孺等人的思想痕跡,與作者約略屬於同一時代的顧炎武、王夫之、唐甄、李三才、魏禧等人都曾提出過與《明夷待訪錄》相近似的許多觀點,所以黃宗羲只是燦若群星的古代思想家中較為明亮的一顆,既無所謂“突破傳統”,也無所謂“走向近代”。黃宗羲對於政治問題的思考,來源於儒家的三代理想,而原始儒家的政治觀念,自然也以政府的良好運轉、社會的秩序穩定、人民的生活富足為目標。

《明夷待訪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明儒學案(修訂本)》

《明夷待訪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黃宗羲的政治理想圖景

《明夷待訪錄》與《破邪論》都是黃宗羲的政論性專著,此次“三全本”收入這兩種書合為一本,從它們前後相承的關係中,更清晰、深入地反映了黃宗羲的思想。

《明夷待訪錄》共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胥吏》《閹宦上》《閹宦下》計二十一篇,涉及政治、法制、教育、經濟、軍事、人才選拔等各領域,每一篇或數篇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談古論今,深切要害,並在最後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

《破邪論》共一卷,寫於《明夷待訪錄》完成的三十年後,分《從祀》《上帝》《魂魄》《地獄》《分野》《唐書》《賦稅》《科舉》《罵先賢》九篇,每一篇都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論述。九篇文章,內容多樣而並沒有統一的主題,總體可以視為《明夷待訪錄》的再論和補充。

這兩部書自刊行之日起就影響極大,而《明夷待訪錄》尤甚,到了清末,梁啟超、譚嗣同等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鈔印數萬本,秘密散佈,於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中華書局1912

”微信公眾號

歡迎關注

@文以傳道

Tags:明夷待訪黃宗羲政治儒家梁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