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書畫】明皇幸蜀圖是青綠山水畫嗎?明皇幸蜀圖的畫風是怎麼樣的?

由 怡樂兒 發表于 藝術2021-05-25

簡介1999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新先生髮表《胡廷暉作品的發現與明皇幸蜀圖的時代探討》一文,提出新觀點:認為《宣和畫譜》中李昭道名下的《摘瓜圖》可能就是蘇軾所說的《明皇摘瓜圖》,《宣和畫譜》的編者大概考慮到李思訓卒於安史之亂以前,所以改訂為昭道

明皇幸蜀圖是青綠山水畫嗎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唐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縱55。9釐米、橫8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山水畫家李昭道,是李思訓的兒子。官至中舍人,因為其父人稱“大李將軍”,所以他也被人稱為“小李將軍”,但他並沒有將軍職務。

李昭道的藝術得自家傳,也是擅畫青綠山水。史載,畫“海景”是他首創。他的畫風工巧繁密,但作品一般用線較細弱,所以唐代理論家認為他“筆力不及思訓”,但他的優點是能“變父之勢,妙又過之。”(“勢”這裡作形勢,體勢解,指畫面佈局大勢。)他能變革其父的構圖形式,所以在奇巧方面超過了李思訓。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安史之亂始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12月16日;756年六月安祿山佔領長安,十三日,玄宗逃離長安,在唐玄宗被迫逃往成都避難的隨行人員中就有李昭道,李昭道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了這幅具有歷史真實意義的《明皇幸蜀圖》。

所謂“幸”就是古代君王駕臨某地,稱“幸”。好像他到那裡,當地的百姓都感到幸福。為了表示“幸”,就不能畫出倉惶出逃的樣子,所以畫上人物個個衣冠楚楚,置身於青山綠水之中“遊春”似的。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畫裡的那點意思

崇山峻嶺,白雲繚繞,高聳的樹木掩映著曲折崎嶇的山路和棧道。一隊人馬自右側山間穿出,畫中人物身著唐裝,向遠山橈道行進。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隊伍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與畫面中其他人不同的是,紅衣男子氣宇軒昂,就連他騎的馬也和別人的不一樣,這匹馬體型健碩,呈棕黑色,馬鬃被修剪成三辮式樣(就是馬脖子上的毛有三撮突起),這種樣式是唐代御馬的特殊標誌,名為“三鬃”。由此推斷,騎在馬上的這位紅衣男子正是唐玄宗。

不過此時唐玄宗的這匹馬,明顯是因為走不慣山路,面對逼仄的橋面和湍急的水流,馬兒心生畏懼,露出驚蹶停步之態。或許作者是藉此動作表示唐玄宗避難途中的驚慌心理,但坐在馬上的唐玄宗依然身體筆直,沒有面露驚愕,這或許又是作者為了保持皇帝的尊嚴和形象而故意刻畫的。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隊伍中間是一群女子,她們騎在馬上,頭戴帷帽,身穿胡裝,從她們的裝扮來看,應當是隨形的妃嬪。馱負行李的駱駝和腰繫弓箭計程車卒為女子們開道。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在小橋的左邊,也是畫面中間,是運送物資的隊伍,他們正在一片平地上休息。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最遠處的那個宮人挽起了褲腳,可能是久行以後鞋襪已被打溼,正好利用休息時間在溪水旁洗一洗,緩解長途跋涉的勞累。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此刻,他們中有的人將騾子和駱駝上的貨物卸下,地上擺放著包裹和馬鞍。利用這難得的時間休息調整一下。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近處的騾子、馬已經倒地仰天,在經過長途跋涉以後,可能體力已經達到了極限。畫中的人物動態及其衣帽服飾,刻畫得細緻入微,馬匹、駱駝也描繪得生動有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畫面最左側,是更加崎嶇的棧道。似乎稍有不慎,便會墜入萬丈深淵。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懸崖峭壁之上有一些用木板搭建起來的棧道,棧道下是懸空的,十分危險,走在上門的人和馬都小心翼翼,不敢有絲毫怠慢。畫面安排了峻險的山嶺,盤曲的石徑,危架的棧道,雲繞的天際,將李白詩作中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地貌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相呼應的,畫面右側上方同樣有盤曲的石徑,危架的棧道

畫面中還有三個旁觀者,饒有興致的盯著這隊人馬,他們可能就是普通的山民。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畫上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題詩:“青綠關山迥,崎嶇道路長。客人各結束,行李自周詳。總為名和利,那辭勞與忙。年陳失姓氏,北宋近乎唐。”詩中全然不提帝王倉皇出逃那件晦氣事,“北宋近乎唐”也同目前學術界的普遍看法一致,認為這是一幅宋代的摹本,但色彩金碧輝煌,畫風古樸典雅,很好地體現了“二李”金碧山水的藝術風格。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金碧山水一派

金碧山水興盛於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時期,是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流派,以“大小李將軍”李思訓、李昭道為代表。以泥金、石青和石綠三種顏料作為主色,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於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築物,與石青、石綠二色交相輝映,形成富麗華貴、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而這種畫風,對宋代王希孟、趙伯駒、明代仇英,清代袁江等人的青綠山水都有很大的影響。

畫上奇峰、峻嶺、巨石、白雲、流水,都用細線勾出,並用線條表現出了岩石的形體和結構,塑造出了山峰的雄偉氣派,改變了以往畫山石只能表現出山的象徵形象的作法,這在唐代山水畫中是極少見的。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關於《明皇幸蜀圖》的確名,怎麼又和摘瓜扯上關係?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明皇幸蜀圖》,畫的是唐玄宗攜妃遊春,還是倉皇避難

這幅名畫在清代《石渠寶笈·三編》中的著錄畫名曾是《宋人關山行旅》。

1957年李霖燦先生根據蘇軾《東坡題跋》卷五《書李將軍三鬃馬圖》中“

唐李將軍思訓作明皇摘瓜圖。嘉陵山川帝乘赤驃其三鬃,與諸王及嬪御十數騎出飛仙嶺下。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裴徊不進狀。不知三鬃謂何,後見岑嘉州有《衛節度赤驃歌》雲,‘赤髯鬍雛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乃知唐御馬多剪治,而三鬃其飾也。

以及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中的一段話:“

《明皇幸蜀圖》,李思訓畫,藏宗室汝南郡王仲忽家。餘嘗見其摹本,方廣不滿二尺,而山川、雲物、車輦、人畜、草木、禽鳥,無一不具,

峰嶺

重複,徑路隱顯,渺然有數百里之勢,想見為天下名筆。宣和間,內府求畫甚急,以其名不佳,獨不敢進。明皇作騎馬像,前後宦官、宮女,導從略備。道旁瓜圃,宮女有即圃採瓜者,或諱之為摘瓜圖

……”

於是得出結論,此畫應叫《摘瓜圖》或《明皇幸蜀圖》,一圖兩名。

1999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新先生髮表《胡廷暉作品的發現與明皇幸蜀圖的時代探討》一文,提出新觀點:認為《宣和畫譜》中李昭道名下的《摘瓜圖》可能就是蘇軾所說的《明皇摘瓜圖》,《宣和畫譜》的編者大概考慮到李思訓卒於安史之亂以前,所以改訂為昭道所作;至於不加“明皇”二字,乃是編者對避蜀故實的顧忌所致;《明皇幸蜀圖》是針對整個事件給題,《(明皇)摘瓜圖》則是對畫中細節的描述。於是,所謂“明皇幸蜀圖”的作者之釐定,由“傳李思訓”變成了“傳李昭道”。

此圖不久被賞賜出宮,蔡翛(即蔡京之子)《鐵圍山叢談》雲:“秘書省自政和末,既徙於東觀之下,宣和中始告落成。上因踵故事為幸之,御手親持太祖皇帝天翰一軸以賜三館。……又賜閣下小李將軍《明皇幸蜀圖》一橫軸,吾立侍在班底睹之,胸中竊謂:御府名丹青,若顧、陸、曹、展而下不翅數十百,今忽出此,何不祥耶。古人之於朝覲會同,得觀其容儀而知其休咎,則是舉也厥有兆矣。”

蔡絛認為:“明皇幸蜀圖”描繪玄宗倉皇避難,而後徽宗被金人北擄,宛如不祥徵兆。當時被貶謫白州(廣西博白)的蔡絛,於是有‘邈在炎陬而北望黃雲,書此疾首’的痛語。”

多說一點,上文裡提到的“摘瓜圖”,是什麼意思。“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四摘抱蔓歸。

”這首詩叫《黃臺瓜辭》,出自武則天的兒子章懷太子李賢的手筆。當時的唐朝皇帝是李治,而實際理政的便是武則天。這首《摘瓜辭》是對武則天專橫跋扈,毒殺皇子的控訴。摘瓜其實是指責武則天壓迫皇子,而且帶些嘲弄和警告的譏諷。

Tags:明皇幸李昭道李將軍李思訓摘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