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王超|不為繁華易匠心——記民間工藝美術家王玉平

由 滕陽學社 發表于 藝術2023-01-17

簡介該館首任館長、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陸光正先生認為,王玉平的作品既有傳統木雕的厚重質樸,更抓住了西洋人物畫的神韻,實現了對傳統木雕的超越,填補了中國木雕界漫畫人物木雕的空白

形式是可有可無的嗎

無師自通,技藝精湛,從普通的農家後代成為木雕藝術家;一天藝術院校的門沒進過,作品卻屢獲大獎並被作為藝術佳品贈送給國外友人……他用對藝術的執著和悟性,用生命的激情和沉澱,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屬於雕刻界的“神話”。他,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的我市木雕藝術家王玉平。

王超|不為繁華易匠心——記民間工藝美術家王玉平

孜孜以求,痴迷木雕五十載

王玉平今年

69

歲,是滕州市東郭鎮前塢溝村人,進入木雕行業已有

50

多年。他自幼酷愛素描、人物肖像及工筆國畫,後來跟隨滕州市工藝美術廠的老師傅馬守臣學習木雕,系統臨摹了傳統人物畫大師劉旦宅、劉繼卣的作品,刻苦鑽研加上才思敏捷,為他今後創新發展木雕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本質上愛好,弄別的也不行。”日前,在滕州三藝木雕公司,記者見到了王玉平,談到他摯愛的木雕,不善言語的王玉平卻神采飛揚,滔滔不絕。他說,中國的木雕藝術起源於新石器時期,是伴隨著人類勞動而產生的。開始只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直到人們有了審美意識,木雕才真正成為一門藝術,而魯班應是第一個木雕工藝集大成者。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木雕工藝日趨完美,木雕藝術大放光彩,成為一個獨具魅力的藝術門類。

滕州是有名的漢畫像石之鄉。兒時的王玉平,在勞作的田間地頭,在玩耍的老墳地,經常見到這些“石頭畫”,雖經歲月侵蝕畫面已經斑駁不清,但他十分喜愛,經常去描摹。從事藝術工作後,王玉平就對能接觸到的每一塊漢畫像石進行精心臨摹,用心揣摩古人的雕刻技法和藝術理念,逐漸豐富了他的藝術學養。王玉平常說,只有手法老辣,才能傳承好優秀的木雕工藝;只有飽讀詩書、廣徵博覽,同時關心政治,放眼世界,才能創作出富有時代特色的木雕佳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多了,下刀也有神助啊!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年輕時的王玉平。早年,他喜愛雕刻藝術受到很多人的反對,親朋好友、鄰居同事都對他孜孜以求的創作發出不同的聲音。面對這些反對的聲音,王玉平選擇了堅持。在艱苦的環境下,憑著對雕刻藝術的痴迷,王玉平發奮學習雕刻藝術。為了雕刻,他放棄了很多東西,最終用執著與努力深深地震撼了周圍的每一個人。

獨樹一幟,中西合璧補空白

2015

6

月,在中國創新設計文化展暨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有一件名為《傑克遜》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此件作品以美國歌手、舞蹈家、音樂家傑克遜為主角,用傳統技法融合現代創意,大膽奏刀,透過誇張變形的處理,在幽默風格的精雕細琢下,一尊滑稽幽默的名人肖像展現在世人面前。大獎賽評委們認為,王玉平的作品構圖飽滿均衡,技法表現力遒勁沉酣;構思精巧奇崛,題旨內涵深邃,呈現極強的獨創性。在此次博覽會上,王玉平的參賽作品榮獲一個金獎、一個銀獎。

這種木雕工藝,是王玉平最大的創新——“漫畫人像木雕”。人像木雕一直就有,但幾乎是肖像攝影的翻版,中規中矩。而王玉平借鑑漫畫的特點,在雕刻中採用西洋畫法的焦點透視,抓住人物的神韻,極盡誇張之能事,在“三度空間”營造出既逼真更傳神的人物形象,呈現出比漫畫人像更厚實、更有力度的藝術效果。

王玉平說:“這種思路是偶爾出現的。就跟相聲一樣,是一種幽默,語言可以幽默,形象也可以幽默。當時我製作幽默人像時,有很多人反對,認為我就是‘胡治’。”

這種創新源自王玉平對歷史文化的景仰、積澱和對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的理解、感悟,讓他的作品擁有了獨具創作靈性的藝術氣質。經過多年的探索,他的作品一洗舊工藝的呆板單調,避開了傳統木雕的空洞繁雜,以刀帶筆嫻熟運用,並巧妙利用木質的紋理,透過適當誇張變形,使作品的造型、線條獨樹一幟,給人們帶來厚重的歷史感和現代的奔放感。這其中,飽含著王玉平幾十年藝術人生的艱辛跋涉,無不體現著一位藝術家對傳統和現代的獨特把握和深刻體驗。他正是將自己的思考敘之於手中之刀,才成就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藝術珍品。

對於王玉平的創新,我市劇作家李詩芳評價說:“當時看了王玉平這種風格的人像作品,大家都感到很震驚,都說不可思議。很難想象能在木頭上做這樣的文章,雕出這麼栩栩如生的作品。”

2016

11

月,受中國木雕博物館邀請,王玉平捐贈了

4

件人物作品。該館首任館長、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陸光正先生認為,王玉平的作品既有傳統木雕的厚重質樸,更抓住了西洋人物畫的神韻,實現了對傳統木雕的超越,填補了中國木雕界漫畫人物木雕的空白。

薪火相傳,不為繁華易匠心

幾十年的精雕細琢,讓王玉平收穫頗豐:

1995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每日電訊》、香港《文匯報》、央視等媒體相繼介紹了他的作品;

2006

4

月,受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的邀請,到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首屆民間藝術高層論壇;原文化部常務副部長、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佔祥稱讚他“玉平方家,藝苑生輝”;原中國書協副主席王學仲為他題詞“才藝風華,美妙絕倫”……

不捨初心得始終

不為繁華易匠心。在外人看來已經功成名就的王玉平,並沒有因此使自己的生活帶來多少改變,至今住著三間平房,生活也極其簡樸。究其原因,是王玉平一直不事張揚,把最大的心思都用到了對作品的精益求精上。為了讓作品達到最佳效果,他不惜反反覆覆修改與雕琢,甚至不能有絲毫的瑕疵,自己不滿意的就直接損壞掉,重新再來一遍。

李詩芳回憶說,玉平曾經有一次給著名詞作家、《詞刊》原常務副主編劉欽明雕像。當時刻完送去之後,劉老師覺得眼神上表現得似乎不夠。回來一說,玉平說再來一幅吧。他後來真的又專門刻了一幅。後來

李詩芳又請王玉平給著名詞作家喬羽雕像,喬羽看到雕像後給予了好評。

作為魯班故里的木雕藝術家,王玉平深知歷史賦予的責任重大。看到如今許多木雕工藝品都進入了工廠化流水線生產,他提出了自己始終堅持的三點理念:一是不因當今機器生產的便捷,而代替手工操作的技能;不因加工材料的珍稀,而消解木雕的技藝;不因長期“遊於藝”,而習慣於“疏於理”。

“和其他傳統工藝一樣,木雕也面臨著傳承和創新的難題。作為魯班的傳人,保護傳統工藝是我的責任。下一步,我想辦一個‘木雕工藝班’,培養更多的複合型木雕專業化人才,將木雕這一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對傳承古老的木雕技藝,王玉平充滿了希冀。

Tags:王玉平木雕藝術作品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