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青未了難忘那盞煤油燈

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藝術2023-01-01

簡介後來,父親從礦上拿來連環畫和《六十年的變遷》、《三里彎》、《天亮之前》等小說,白天沒有時間看時,就在煤油燈下看,那不太亮的燈光,不僅照亮了一行行文字,也點亮了我求知的慾望,更讓我懂得了學習的不易

牆上被弄了油怎麼處理

青未了難忘那盞煤油燈

文/王廣才 圖片/來自網路

如今說起煤油燈,孩子們不知為何物,但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那是不可磨滅的記憶。在沒有電燈的年代,那小小的煤油燈,是農村主要的照明工具。

我家的煤油燈,是父親自己做的,把用過的墨水瓶的蓋子,中間打一個孔,用薄鐵片捲成小桶狀,穿過去固定,再找一段線繩或用棉花搓成細線,用油浸透塞進去做燈芯線。瓶中倒上煤油,把燈芯線點著,煤油燈就可用了。

那時候,生活艱苦,什麼都算計著用,為了省煤油,天黑才點,而且燈光不大,能照點亮就行,真是燈光如豆,只有在吃飯的時候,才把燈芯挑亮。俗話說高燈下亮,人多時就把燈掛在牆上,儘量讓光遠一些。有時火頭大一點,奶奶就會說,有點亮就行,太亮費油,並拿針把燈芯往下壓。如果有月亮,基本就不點燈。後來,父親買了帶玻璃罩的煤油燈,但平時很少點它,也只有在過年過節或曬地瓜干時,或來客人時才用,所以,家裡一直在用小小的煤油燈。

我和哥哥上學後,只要晚上學習,奶奶和母親就不再提省油的事,而且會把燈挑亮,好讓我倆看清字。我和哥哥擠在一個小桌上,看書、寫作業,或背課文,母親也會借亮做針線活。有時做完作業,我和哥哥會一同看從同學那裡借來的小人書,入迷了一本書要看兩、三遍。後來,父親從礦上拿來連環畫和《六十年的變遷》、《三里彎》、《天亮之前》等小說,白天沒有時間看時,就在煤油燈下看,那不太亮的燈光,不僅照亮了一行行文字,也點亮了我求知的慾望,更讓我懂得了學習的不易。上初中時,我常常學到半夜,有一次光顧著低頭學習,竟被燈火燒了眉毛,臉上也有煙油味。考高中時,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十一點多,是奶奶母親多次催促才休息。因此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居前,併成為村裡第一個高中生。

我清楚的記得,學習寫信就是從煤油燈下開始的,那是上五年級的時候,從棗莊市南部來了幾位本家,在我們家住了兩天,回去寫了封信,感謝我們家的熱情招待。寫回信的任務,我大爺交給了我,我大爺上過私熟,字寫得漂亮,是我們家第一個有文化的人。寫信的時候,一家人都圍著看,從沒有寫過信的我,在燈下急得直冒汗,大爺便耐心地指導我,如何開頭,如何寫正文,如何落款,不滿兩頁的信,寫了一個多小時。寫完了念給全家人聽,都誇我寫得好,經過這次歷練,從此就學會了寫信。

第一次學習寫詩,也是在煤油燈下完成的。上高中時,因教育改革,要多上半年,沒有課本,學校便根據學生的喜愛,分班學習,我上了語文班。老師組織我們到農村實習採訪,回來後要求每人寫一首詩,在班上朗誦。學校有點亂,我便回家寫,晚上,夜深人靜,燈下苦思,因到過臺兒莊彭樓公社,就寫了一首《訪彭樓》,朗誦後,得了優秀獎,獎給一本歌曲集。現在只記得幾句:“山幾重,水幾重,峰迴路轉,啊,彭樓在眼中”。

小小煤油燈,讓全家其樂融融,讓生活有了溫度。小小煤油燈,陪伴了我的童年少年,度過一個個難忘的夜晚,點亮了我在書中漫遊的路,點亮了我的寫作夢。

後來參加工作,就告別了煤油燈,在家鄉實現“四通”後,煤油燈退出了歷史,成為那個年代的特殊記憶。但煤油燈下的場景時時想起,那苦中有樂的經歷激勵我不斷前行。

壹點號 雲谷山人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Tags:煤油燈點亮燈芯學習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