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提高人均效能,HR做好這六點就OK

由 諾亞德匯人力資源 發表于 藝術2021-10-01

簡介這種人才複用方式,既可以提升員工綜合能力,也有利於內部協同,同時實現“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個四個人的錢”,人均效能提高的同時,員工收入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雙贏

切紙工好學嗎

提高人均效能,HR做好這六點就OK

效率時代,作為HR,我們要關注格外關注人均效能。

什麼是人均效能?

人均效能即人均勞動效率,是每個人在一定時間週期內,為企業貢獻的價值,是人力資本投入產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

哪些指標可以有效衡量人均效能?狹義的人均效能指標,包括:

人均營收人均產值、人均利潤、人均成本、人力資本回報率;

主要以財務性指標為主。

但結果是投入和過程的產出,當我們只以結果評判人均效能時,可能已經造成了不可逆的局面。

▌評判人均效能指標的目的不是為了評判,而是為了真正提升人均效能,所以針對投入和過程端,也應把握廣義指標。廣義的人均效能指標包括:

人均服務客戶數量、人均單價、人均工作當量、專案(產品&服務)人員結構、整體人員結構、核心人員流失率、員工平均服務年限、關鍵崗位績效情況、人才儲備情況、員工滿意度和組織敬業度等。

如何真正的提高人均效能?

從整體視角來看

,要轉變過去粗放式的做法,向精細化業務及人才管理模式要效率、要效益、要效果。

從業務角度來看

,要擺脫簡單的資源疊加式的粗放式成長邏輯,透過資源協同為導向的組織與人才管理模式最佳化,實現利潤增長、利潤增厚,提升人均效能。

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來看

,改變過去投入式的人力成本思路,轉變為投資式的人力資本思路,靠人的力量,實現業務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提高人均效能,要從“人”和“事”兩個角度思考,

從“人”的角度,要從如下三個方面開展。

01標準化建設:行為/業績/能力標準化

管理的價值在於,

讓簡單的人幹好複雜的事情

。提高人均效能也應該關注這個導向,透過

標準化體系建設

,讓業務新兵可以快速上手業務,成為模組能手,讓業務熟手,可以高效率的完成工作,騰出手來,繼續承擔更多的業績責任。

HR要善於搭建體系

,幫助各模組提煉標準化體系,讓工作模組化、技術標準化、操作標準化,降低工作難度,透過人才分類使用,提升效率。

行為標準化

,是將工作過程中的行為儘量變成標準化的動作,操作性工作,可以將行為固化,重複練習,提高行為產出,降低損耗。

腦力勞動同樣有行為標準化,比如固定時間、固定的著裝、固定的文字、固定的心理狀態,刻意練習,腦力勞動標準化,也有利於提高產出。

業績標準化

,明確的業績目標,有利於明確導向,讓所有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如何做才能實現目標價值最大化。

有了目標的標準化,可以倒推行為標準化,需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需要做到哪些方面的行為?把握好過程,就有利於把握產出。

例如電話銷售人員,按照銷售漏斗可將業績標準設定如下:每天打電話300個,其中100個通話不低於1分鐘,50個通話不低於5分鐘,加上10個潛在客戶的微信,能夠產生1個有效需求。圍繞這樣的KPIs,可以極大的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對於更多需要

創新創造性人才

的工作崗位,無法量化目標,也無法提出目標,更無法明確動作和行為,怎麼辦?

建立能力標準化體系,在招聘和選拔時,尋找最優勝任能力的人員。

比如經營型人才,除了知識、行為、經驗、管理能力外,還需要創新精神、冒險意識、不屈不撓的毅力。

再比如頂尖技術人才,除了技術方面的積累外,智商、興趣、人格特質、深度洞察、創新精神、自我超越等維度,也要成為考量指標。

這些能力與素質標準有了以後,按圖索驥,找到合適的人,自然就有機會創造更好的業績。

同樣的人,產出不同樣的業績,這就是人均效能。

02最佳化人才結構,抓業績提升關鍵性人才

“二八法則”在任何場景下都適用,企業也一樣,20%的人創造了80%的業績或價值。所以,

資源要著重向20%的人進行傾斜。關注核心人才,提高核心人才的組織黏性。

當然,一個好漢三個幫,單抓20%的核心人才還不夠,還需要關注對業績提升起到直接推動性或制約性作用的

關鍵性人才群體

任何一家公司的人才結構可以分為行業專家、內部專家、業務高手、業務熟手、業務人員、入職新兵等層次。

合理的人才結構應該是橄欖形人才結構,即成熟型人才最多,專家和新手略少,

呈現2-5-3格局(20%專家、50%成熟型人才、30%新手)

其中影響業績最關鍵因素,不在於2和3,而在於50%的成熟型人才,每一位成熟型人才,都是業務指標的中堅力量(多一個人就可以多做一單),所以,HR要格外關注

成熟型人才,激發他們的活力,就能創造更高的價值。

不過,企業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需要源源不斷吸引優秀人才,沒有完全適配人才基礎上,只能不斷在內部培養人才。

2-5-3只是一個靜態的理想狀態,是稍縱即逝的,所以企業在人才結構層面,是

不斷從“2-5-3”到“2-3-5”再到“2-5-3”的迴圈往復過程。

提高人均效能,HR做好這六點就OK

日常工作中,HR要透過人員培養,將新兵培養為熟手,將熟手培養成專家,同樣的人數,就可帶來產值和人均效能的提升。

在業務不斷增長的前提下,不斷擴充基層人才儲備,

從靜態的時點上看,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型,從動態中看,人才結構是不斷從金字塔走向橄欖形的過程。

在金字塔走向橄欖形的程序中,HR最大的價值就在於

賦能

,在於不斷將金字塔低端的業務新兵變成

橄欖形中間的業務熟手

,有了源源不斷的業務熟手,相信人均效能就有了保障。

9 L& j& S: l2 \5 D5 E

03網狀用工模式,加強人才複用

現在組織越來越柔性,過去剛性的崗位責任逐漸被柔性角色所替代。公司內部專案制運作的模式也越來越充分,無論是部門還是專案,其實組成要素,還是人才。

所以在提升人均效能時,可以思考

網狀用工模式,加強人才複用。

何為

網狀

用工?

即打破過去部門/專案負責人-主管-員工的線性工作協作機制,透過人才排期、專案交叉等方式,合理利用人員時間,避免忙閒不均,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提高人均效能,HR做好這六點就OK

過去一位員工做好一個崗位,只跟進一個專案,對一個主管負責。未來網狀用工模式下,企業內部沒有行政角色,只有任務角色,員工以勞動者身份,在平臺上參與各類內部工作任務,在不同型別的專案任務中,承擔責任,貢獻價值。

在不同的任務角色下,員工在A專案中可以擔任專案經理,也可以在B專案中擔任專案主管,或者在A、B、C三個專案中同時做好模組負責人的工作。

工作任務越多,員工工作網路結構越大,人員利用效率就會越高。

生產性車間怎麼辦?

全負荷運轉的產線,可以增加同一條產線工人的人員複用,中控工和機修工做到能力互補,職責互通,從單一節點的操作工,變為複合型技術能手,一崗雙責或者多崗多責。

非全負荷運轉的產線,可以將產線工作任務模組化,同質工作任務統一人員調配,集中管理,非同質工作任務,建立人員備崗制度,形成交叉互補,應對產能波峰波谷。

除了工作任務模組化,用工網狀結構之外,還可以嘗試

能力多樣化,同樣可以增強人才複用。

以人力資源部為例,打破過去招聘、培訓、薪酬、績效單獨崗位與職責設定,提升崗位人員技能標準,以例行性工作任務配置人員編制,臨時性、突發性任務來臨時,全員補齊,共同應對。

這種人才複用方式,既可以提升員工綜合能力,也有利於內部協同,同時實現“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個四個人的錢”,人均效能提高的同時,員工收入也得到了有效提升,雙贏。

從“人”的角度關注之後,還要

從“事”的角度

本身進行相應的關注。畢竟人均效能其實是勞動生產率的一個衡量指標,在同樣人才投入基礎上,擴大產出,就是提高人均效能。

04搭建組織平臺,實現組織賦能

在傳統科層制組織模式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職責相對明確,是典型的線性價值鏈條,有好處,就是分工明確,專業專注。

但是也有弊端,不同專業分工過細,導致內部交易成本過高,同時,不利於技術能力的深化和提升。所以企業規模越大,分工越細,越容易出現小企業病,

資源缺乏整合,相互脫節,重複建設。

自組織的模式,同樣會出現能力掣肘,不同角色組成自主任務小組,確實可以極大的激發員工活力,但是面對複雜環境,難免出現能力不足,無法有效應對客戶需求。

所以

分散式自組織一定要同多中心經營體與賦能式平臺協同作戰

。華為鐵三角是三類不同角色,但為了支援三類角色,地區部和後端大平臺都在為鐵三角專案提供資源支援和人才支援,可以極大的提升前端組織的作戰能力。

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事業部成立後,淘寶技術團隊同時支援淘寶和天貓的業務,就出現了技術結構、業務需求和業務架構無法有效滿足兩個前端團隊需求的情況。

於是在2009年,阿里成立共享事業部,將兩套電商業務梳理和沉澱,把淘寶和天貓平臺中公共的、通用的業務工程沉澱到共享業務事業部中,後來就成為了阿里巴巴的中臺。

有了阿里巴巴的中臺系統,簡化了各業務系統的複雜性,同時能夠讓各個系統在必要時刻,獲取更專業的技術、業務和資料支援,提升了整個組織的執行效率。

提高人均效能,HR做好這六點就OK

美的10-11-12大平臺的打造,將散落在各個事業部的共有職能收歸集團,透過10個賦能平臺,為各事業部提供能力支援。

所以企業想提升人均效能,需要思考如何將共有職能平臺化,透過平臺化職能、模組化服務,提高全員即戰力,有效開拓市場,提高產出。

05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提高效率

技術的發明就是為了突破人類的限制和極限,現在很多行業人機協作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操作性、重複性、危險性的工作將逐漸被替代。

而以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和多種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智慧網路技術,將對社會執行、行業商業模式帶來深遠的影響。

以操作型員工為例,餓了麼作為外賣行業,人均效能和外賣員的體力極限直接相關,但是下圖的機械手臂工具配套後,同樣的外賣小哥,可以扛起三倍的外賣量,節省了大量取餐的時間,可以直接有效的提升人均效能。

提高人均效能,HR做好這六點就OK

技術手段本身就是提升效率的有效武器

,尤其是現在的5G數字時代。騰訊的人工智慧服務,就在賦能傳統企業。

例如深圳面板製造企業華星光電,過去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必須大量僱傭質檢員,一般來說,質檢員要培訓3個月才能上崗,最熟練的質檢員也要3秒才能檢查一張圖片,而且每天只能看數千張。很多人不願做大量重複性的工作,所以招工也很苦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騰訊為華星光電提供了AI輔助檢測的解決方案,透過物聯網採集資料,利用深度學習建模,並藉助邊緣計算對產品缺陷進行光學檢測識別,這個系統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質檢,不但時間縮短為原來的百分之一,而且準確率還提高到了90%以上。

技術端如此,

營銷端也可以藉助技術的力量

。鞋業公司百麗2017年從港交所退市後,一直在苦練內功。一雙鞋從原材料供應、設計製造,到門店決策、會員管理等流程,都可以納入數字化管理。

騰訊智慧零售團隊與百麗合作,透過進店流量、顧客店內活動的熱力圖,幫助門店進行有效決策。目前,百麗還開始探索藉助門店資料反饋,迅速對設計製造等環節進行調整。

生產類車間也可以利用技術手段,

傳統的造紙廠中的切紙車間,過去以切紙工手工切紙為工作方式,上馬切紙、整理、打包、搬運流水線之後,從源頭紙捲到成包的A4成品紙,全部機械化作業,釋放了員工,也提升了人均效能。

這些都是技術的價值,農業、製造業、服務業,每一個行業的新技術,都是為了提高效率而生的,我們為了提高人均效能,也要思考,在企業內部有哪些新技術可以應用。

06沿價值鏈升級服務,深度捆綁客戶

客戶的需求是多樣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

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為客戶提供綜合一體化解決方案。

華為從交換機起家,透過堅韌的客戶服務,贏得了口碑,贏得了市場,開發出C&C08萬門機後,走到了省級電信局市場。又從通訊業務延伸到智慧城市、消費者終端、雲和AI業務,其實戰略初心並沒有變,還是沿著“雲-管-端”的價值鏈條不斷延伸,但是單一客戶的解決方案體量在不斷變大。

進入5G時代,動輒就是幾十億,上百億的訂單,正是透過升級服務模式,深度捆綁客戶,華為的人均效能才不斷的得到了提升。

小米也一樣,從手機起家,延伸出電視、手錶、空調、拉桿箱、運動鞋、T恤等一系列家居生活用品。8年時間,小米成為全球成長速度最快的世界500強,也是全球最大的AIOT智慧家居服務商。

我們的企業想要提高人均效能,也要

從業務端入手,從單一模組需求,到開發客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價值鏈的優勢

發力,向上向下延伸,不斷深度捆綁客戶。

海爾因為低溫能夠實現零下200度,所以醫療事業部過去是為醫院提供冷櫃服務,在為客戶提供服務過程中,客戶提出操作檯與儀器裝置的相關需求,就沿著價值鏈延伸,從單一冷櫃銷售服務商,成為了醫療製冷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

其實為客戶提供服務的人員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但是因為客單價提高了,自然人均效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所以,作為投入產出比的衡量指標,升級服務能夠有效擴大營收,提升人均效能。

同時,

在企業費用端

,主要是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營銷費用,深度捆綁客戶後,加大老客戶挖潛力度,有利於降低市場開拓難度,減少市場性和新客戶開發投入,在擴大營收的同時,降低了成本,一樣可以提升人均效能。

『以上是六點關於如何提高人均效能的建議,希望對各位的企業有所幫助。

當然,有HR可能會問,如何建立人均效能的評價指標體系?答案是,任何一個數據都可以作為人均效能的評價指標,也可以和各個企業的薪酬績效管理體系掛鉤。

但是真正的人均效能不是考評出來的,是幹出來的,所以大家還是要從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角度思考,擴大產出,減少單位投入,才能真正的提升人均效能。』

關注公號

諾亞德匯人力資源

(ID:NOAHDH),獲取更多人資諮詢。

宣告:內容整理自網路,如侵害到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Tags:人均效能人才業務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