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從“和”的美學內涵看“流行書風”

由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發表于 藝術2021-06-27

簡介這告訴我們 , 事 物本身存在著差異性和多樣性 , 而正是這種 差異和多樣性才構成 了世界萬物的“ 和諧之美產生於差異變化的審 美對 象的 有機協調 和統一” ( 1 4 )書壇本身是一個複雜性 、 多樣性 的大 系統 , 不可能長期 只有

王景芬的字,值錢嗎

文 / 張光興

在長期的社 會實踐 中, “ 和 ” 被賦予 了豐富的文化內 涵。 作為美學範疇的 “ 和 ” 它強調事物的差異 性、 多祥性 , 主張包容 , 反對排異: 強調事物在發屏過程中要求新、 求 變 , 反對趨同: 強調要用理性的 、 中庸的態度看待世間萬 物 , 反對極端 , 等等。 透過 “ 和 ” 的美學內涵審視 “ 流行書風 ” 這一文化現象,會對它的發生 、 現擴、 走向以及 自 身存在的l問題等 , 有一個客觀的、 理性的認 識 , 有利於 “ 雙 百方針 ” 的貫徹和書法藝術的繁榮 。

從“和”的美學內涵看“流行書風”

楊凝式 《神仙起居法》

1。 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和、 嚮往和、 追求和的民族 。 從歷史 上看 , 我們這個民族之 所以飽受磨難 、 屢處逆境而能長聚不散 、 代代相傳 , 一個重要原 因就是 “ 和 的思想” 、 “ 和 為貴的思想” (李瑞環語 )發揮著凝 聚人心的作用 。 在長期的社會實踐 中 , “ 和” 被 賦予 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 它不僅是一種社會理 想、 處世法則、 人 格追求 , 還是一個重要的美學 (哲學 ) 範疇。

作為 美學範疇的 “ 和” , 視天 、 人 、 文三者為一個可 以相互 作用 、 相互感應的大系統 , 即把 “ 天和” 視 為 “ 人和 ” , 而 “ 文 和 ” 又 反過來影響作 用於 “ 人和” , 進而達到 “ 天 人相和” ( 1 ) 。 這 裡所講的 “ 文 ” 應作廣義理解 , 即各種文學藝術形式 , 當然也包 括 了書法——這一 “ 中國特有之高階藝術” ( 2 ) 。 正因為有了這樣 一條規律 , 即 “ 人和” (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 必然帶來 “ 文 和” (藝 術的繁榮 ) , 所 以 ,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 速發展和廣大人民群 眾文 化需求的不斷提 升 , 便出現了所 謂 “ 盛世書法熱 ” , 許多新 的文 化現 象也隨之出現 , “ 流 行書風 ” 便是其 中之一 。

從“和”的美學內涵看“流行書風”

楊凝式 《夏熱帖》

2。 流行書風作為一種文化現 象 , 大體發生在上世紀8 0 年代中 後期 , 到9 0 年代初已廣為蔓延 、 蔚成風氣 , 成為書壇上的一個熱 門話 題 。 但要認真追 問一下 : “ 流行書風到底指什麼? ” 卻至今 沒有一種權威的定義 。 被奉為流 行書風 “ 掌門人 ” 的中央美術學 院書法教授王鏞先生講 , 流行書風原本是某些人用 以攻擊 當代書 法創新的一頂 “ 髒帽子 ” , 此次 (指 20 0 5 。 8 。 13 。 一 9 。 1 0 在北 京今 日美術館舉辦的 “ 首屆流行書風 、 印風提名展” ) 姑且借來 一戴。 據他介紹 , 用 “ 流行” 二字批評 當代書法創作其實 由來已 久 , 最早在 198 5 年 中國 “ 現代書法” 首展時就開始 了。

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 , 總要招致這樣、 那樣一些議論 , 歷來 如此 、 概莫能外 , 流行書風 當然也逃不脫這樣的命運 。 所以 , 從 它面世的那天起 , 就有人主是 , 有人主非 , 紛紛紜紜 , 莫衷一是。

主是者強調 , 流行書風 旨在打破 “ 官方書法 ” 的 “ 霸語 (話 )權” 和 “ 一統 天下 ” 的沉悶局面 , 倡導書法 的 “ 創造性” 、 “ 表現 性” 和 “ 探索性” , 以實現其 “ 根植傳統 , 面向 當代 , 張揚個性 , 引領時風 ” 的藝術宗旨( 3 ) 。 所以 , 王嶽川認為 , 流行書風是一種 “ 邊緣力量 ” 的藝術 , 它使 得 “ 中心書法變得多元化” (4) 。 楊應 時也說 , “ ` 流行書風’ 的關鍵所在其 實是創作者們 對傳統書法藝 術在當代社會發展創新的歷史使命感及其作品中所反映 出的 當代 社會文化特色。 所謂 ` 流行書風’ 的創作 者們 , 實際上 大部分是 忠心耿耿的傳統書法信徒 , 與狹隘的保守主義者不同的是 , 他們 更多地思考傳統書法 的當下狀況和未來走 向 , 或者說他們希望書 法藝術不要 固步 自封 , 而 應再創輝煌” (5 ) 。 何震宇則從另一個角 度評價流行書風 , “ 流行書風的作 品在視覺上打破 了以 ` 二王 ’ 為 正宗的 傳統結字法則和運 筆規律 , 將民間書法的造型作為基 礎 , 在漢字結構 中尋找新的平衡點 , 使民間書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 代書風 ” ( 6 )云云 。

主非者認為 , 由於 “ 展 覽機制” 的影 響 , 書法創作上出現 了 “ 一種粗頭亂服 , 強調反差 , 拉遠距 離 , 狂放怒張的隨意的形式 主義的傾向” , 這就是所謂 “ 流行書風 ” 。 此種現象的出現 , 主要 原因是書家對書法本體缺乏深層認識 , 錯以繪畫的角度理解書法 本體; 對時代意識缺乏深層理解 , 不重視功力與法度 , 反映 了一 部分書者動盪求變的心態( 7 ) 。 莊希奴也認為 , 流行書作的致命弱 點是功力不足 , 必然尋求形式的奇橘多變; 形式上的詭怪 一般表 現在結體的變形 , 黑色的斑斕 以及章法上的挪移擺佈( 8 ) 。 佚名則 在文章中批評道 , “ 何謂流行書風? 簡言之 即 ` 消解 ’ 傳統 ’ 拋 棄漢字造型 , 玩弄一些支離破碎 、 歪 歪扭扭的噓頭 , 故意討 ` 醜’ 賣乖是也… …卻自詡為 ` 創新 ’ … … 還美其名 日 ` 逸筆’ 。 這類 偽 ` 創新 ’ 、 偽 ` 逸品 ’ 的泛濫 , 反映 了當今書法界一些 人精神 麻木、 心靈枯萎到了 ` 危險 ’ 的程度” ( 9 ) 。 肖鑫 、 魯鎮則分析道 , “ 當代書壇 目前存在的最主要的時弊是 由於近 一個世紀以來對傳 統的破壞從而由此引發的是非顛 倒 、 雅俗不辯 、 美醜不分 、 觀念 混亂、 價值失落這一現實問 題 ” 。 針對流行書風表現出來的問題 , 他們認 為深層次的原 因是 “ 傳統 的價值觀與審美理 想走向崩潰” 。 於是 , 他呼籲要 “ 重建傳統的藝 術精神” ( 1 0 ) 云云 。

那麼 , 應如何看待流行書風這一現象 以及當前書壇的這場論 爭呢? 從 “ 和” 的美學內涵中 , 我們 或許會受到一些啟發。

從“和”的美學內涵看“流行書風”

楊凝式 《韭花帖》

3。據現有文字記載 , 最早使用 “ 和” 這一概念的是西周的太 史史伯。 他在與鄭桓公分析天下大勢時講道 : “ 夫和實生物 , 同 則不繼 。 是 以他平他謂之 和 , 故能豐長而物 歸之。 若以同裨 同 , 盡乃棄 矣。 ” ( l l ) 這 是我們祖先對上古初民長期農耕實踐的經驗總結 , 也是對 自然規律的初步認識 。 這裡有兩個重要概念必 須弄清 楚 , 即 “ 和 ” 與 “ 同” 。 簡單說 , “ 和 ” 是諸 多不 同的 、 甚至對立 的因素的和諧 統一 , 是 “ 異 中求 同” , 結果 “ 和實 生物 ” ; 而 “ 同 ” 則 是無條件的認同 , 是 “ 一味苟同 ” , 結果 “ 同則不繼” 。 這一古 老思想 , 以 “ 天人合一” 觀 為基本依據 , 強調 “ 有無相生 , 難 易 相成 , 長短相交 , 高下相傾 , 音聲相和 , 前後相隨 ” ( l 2 ) 。 世 間萬 物就是在這種無 窮的發展 、 變化中獲得平 衡與統一 , 這就是“ 和” 。 “ 和” 的美學 內涵非常豐富 , 其基 本要點 是:

第一 , “ 和” 強調事物 的差異性 、 多樣性 , 主張包容 , 反對 排異 。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 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 即 “ 聲一無聽 , 物 一無文 , 味一無果 , 物一不講 ” ( l 3 ) 。 意思是說 , 一種 聲音形不成 美妙動聽的樂章 , 一種 顏色構不成絢爛奪 目的色彩 , 一種味道算 不上是美味 , 一種物體無法對它做優劣的評判 。 這告訴我們 , 事 物本身存在著差異性和多樣性 , 而正是這種 差異和多樣性才構成 了世界萬物的“ 和諧之美產生於差異變化的審 美對 象的 有機協調 和統一” ( 1 4 )

書壇本身是一個複雜性 、 多樣性 的大 系統 , 不可能長期 只有 一個 “ 中心” , 也不可能只 允許一種 聲音 、 一種面 目 , 既要 “ 傳 統書風 ” , 也應給 “ 流行書風” ( 還包括 “ 前衛書風 ” 、 “ 藝術書風 ” 等 ) 留下一席之地 , 否則 , 就無法實現書法藝 術的多樣性 、 多元 性 , 從根本上也就違背 了 “ 百花齊放 、 百家爭鳴 ” 的方針 。 因此 , 面對流行書風 , 我們要學會接納 , 學會相容並 蓄 , 而不要一味排 異。

第二 , “ 和” 強調 事物在發展過程 中要求新 、 求變 , 反對趨 同 。 《易 · 繫辭上》 提 出 , “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 ; 又說 , “ 一陰一 陽之 謂道” 。 事物的生命在於運動 , 任何事物如果只 處於一種狀 態 , 那就走向了死亡 , 所謂 “ 流水不腐 , 戶樞不 蠢” 是也。 所以 , “ 和 ” 是發展的、 變化 的、 開放的 、 流動的 , 因而也是 “ 生生不 息 ” 的。

然而 , “ 和” 在這裡又不是一個簡單 的數學概念 , “ 發展 ” 也 不是某種相同事物的機械相加 , 而是一種 求新 、 求變的過程 , 所 以它反對 “ 趨 同” , 更不能容許 “ 一味苟同” , 否則就可能走上 “ 同 則不繼” 的死 路。 書 法藝術 的生命力就在於求新、 求變 , 所 以它 主張 “ 違而不犯 , 和而不同 ” ( l 5 ) 。 而縱觀流行書風的流行過 程 , 筆者認為其 “ 致命 的弱點” 恰恰在於 “ 趨同 ” : — 它的形成就 是 “ 趨 同” 的結果 。 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樣 , “ 試看今 日書壇 , 何 其相似哉 ! 國展評委喜歡的風格 , 立馬就有眾多的追隨者。 因為 大家都清楚 , 要在當今書壇 立足 , 成為人人羨慕的書法家 , 就必 須取得國 展的通 行證 (入展 ) , 進 而加 入中國書法家協會 , 而 要 人展就必 須透過國展評委關 , 所以國 展評 委的個人愛好 , 特別是 大多數評委都認 同某一種書法風格時 , 就必 須堅決趨同 , 方能順 利實現入展 , 如此流行書風盛行矣” ( l 6 ) 。

從“和”的美學內涵看“流行書風”

鄭板橋書法

這種分析是很有道理 的。 流行書風的倡導者與實踐者中 , 不 乏高素質 、 高水平 、 有見地 、 有創造精神的開拓者 , 但也不否認 有 相當一些人功力不足 、 粗淺浮躁 、 且功利意識極重 。 這些人為 了達到 自己的 目的 , 便 “ 盲 目追 風” , 結果使本來就 顯 沉悶的書 壇 , 上演起 “ 千人一面 , 千部一腔” 的悲劇 。 — 它在創作意向 、 藝 術手法上存在明顯的 “ 趨 同” 性 。 書法藝術是心性 的藝 術 , 沒 有激情 、 沒有悟 性、 沒有靈感的 “ 冷血動物” 是成不了真正 的書 法家的 ; 好的書法作品 是用心寫 出來的 , 靠模仿 、 靠追風 、 靠標 榜 、 甚至 靠 “ 貼標籤” 以成名成家 , 是違背藝術規律 的。 而 有些所謂流行書風的作者 , 他們並不具備一個真正書法家 的條件 , 這 到也罷 了 ,

“ 可悲的是他們往往並沒有 自知之 明 , 盲目地效仿幾 位流行書風的倡導 者。 既沒植根傳統 , 也沒面向現代; 既沒張揚 個性 , 何談引領時風? 充其 量 只 是幾位流行書 風倡導者的克隆 品 ” (1 7 )

。 試想 , 當遍地都是 “ 克隆 品” 的時候 , 趨同還能避免嗎? — 它在發展方向上表現 出 “ 趨 同” 性。 楊應時先生認為 , 由於 流行書風的 “ 創作 者取法相似 , 觀點相近 , 且 相互影響 , 因而存 在風格 、 面 目趨同的隱患 , 在強調個性 的同時可能就失去了個性”( l 8 )。 我們注意到 , 大多數流行書家雖高喊著創 新、 發展 、 個性張 揚 , 但 由於他們 對書法文化缺乏深刻的體悟 、 對 傳統的書法藝術 語言缺乏 系統研 究 、 對姊妹藝術缺乏必要了解、 對中外文化走向 缺乏 一定把握 , 這就決定了他們在創作手法上 、 創作內容上 、 以 及創作工具上都很 難突破前人而創出新意。 在他們 的作品中充其 量不過平添了幾分粗陋與淺薄而 已 , 並沒有所謂 “ 震撼人心” 的 東西 , 究其 實質是從一種封 閉狀態走人了另一種封 閉狀態 (換句 話說 , 從一個怪 圈走入 另一個怪 圈) , 根本 “ 談不上當代意義上 的觀念性” 。

第三 , “ 和” 強調要用理性 、 中庸 的態度看待世間萬物 , 反 對極端 。 《論語 · 學而》 提 出 , 要 “ 和為貴” 。 《禮記 · 樂記》 則要 求 “ 中正無邪” 。 在這裡 , “ 中” 是作為一個與 “ 和” 相關的概念 提 出來的 , 強調做事把握好分寸 , 努力做到不偏不倚 , 中正理性 , 避免走極端 。

歷 史上這方面的例子很 多。 如大家所熟悉的清代著名小說 家 蒲 松齡 , 為 了功名仕途 , 奔波了大半生 , 然而卻 門徑不通 , 屢試 不中 , 於是他便把 自己的憤怒 、 怨恨 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寄託 於神狐仙妖 , 寫了許多膾炙人 口 的鬼神故事 , 結集為《聊齋志異》。 對 於蒲 氏的這一舉動 , 當時有很 多人不理解 、 看不慣 、 甚至說三 道 四 。 但時為國子監祭酒的神韻詩派領袖王漁洋卻採取了完全不 同的態度 , 他在為 《聊齋志異》 的題詩 中寫道 : “ 姑妄言之姑聽 之 , 豆棚瓜下雨如絲 。 ” 意思是說 , 人家隨便說說 , 我們隨便聽 聽 , 權 當是一種消遣 , 何必 那麼認真呢? 這就是一種很寬容的態 度 。

無獨有偶 , 多少年後 , 王漁洋 的詩受到康熙皇帝 的讚賞 , “ 上徵其詩 , 錄上三百篇 , 曰 《御覽集) } “ ( l 9 ) , 自此 , 他便成了炙手 可熱的 “ 詩壇圭臬” 、 “ 一代正宗” 。 據 有關資料介紹 , 王漁洋當 時的地位 , “ 如東坡 、 山谷之在宋 , 貴 山 、 道 園之在元 ” ( 2 0 ) 。 詩 壇上颳起了一股類似今天流行書風的“ 流行詩風 ” , 南北學子摩集 新城門下 , 以其 門生 自居 ; 墨客騷人爭當與之唱和 , 以博得漁洋 垂青為榮。 “ 其聲望奔走天下 , 凡刊刻詩集 , 無不稱漁洋山人點 評 者 , 無不冠以漁洋山人序者” ( 2 1) 。 而靈性詩派領軍人物袁隨 園對此卻大不 以為然 , 他在詩中寫道 , “ ` 一代宗師 ’ 才力薄 , 不 相菲薄不相師” (2 2 ) 。 筆者以為 , 這也 是一種可取的態度—— 雖 然我覺得你才情不厚 、 詩寫得一般 , 不會去追捧你、 效仿你 , 但 也 不會無端菲薄你 、 貶低你 。 這就 是一種很 中庸的姿態 , 避免走 極端 , 把局面弄僵。

那麼 , 在流行書風 問題上 , 我們為什麼 不學學 前人的做法 呢? 像王漁洋對待蒲松齡那樣 , 讓他們 “ 姑妄寫之” , 大家 “ 姑 看之” ; 或者像 袁隨 園對待王漁洋那樣 , 既 “ 不 相菲薄” 也 “ 不 相師。

從“和”的美學內涵看“流行書風”

鄭板橋小楷

4。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 中曾提 出過一個著名論點 , 即 “ 凡 是現實的就是合理的” 。 後來 , 他又在 《小邏輯》 序言 中作了進一步闡釋 。 需要指 出的是 , 黑格爾在這裡講的 “ 合理 ” 不等於 “ 正 確” , 也不等於 “ 必然” , 而應理解為 “ 道理” 或 “ 理由” 。 意思 是說 , 凡是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 既然如此 , 我們 就沒 有必要去無端指責 , 也沒有必要去無端追捧。 還是讓時間去 檢驗 “ 流行書風” 的藝術生命力吧 。

註釋 :

( 1 ) 參見 : 成復旺 。 中國美學範疇辭典 。 北京: 中國人 民大學出 版社 , 199 5 : 308 頁

( 2 )宗白華:藝境。 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198 7 : 3 2 頁

( 3 )參見汪鋪 。 傳統 與流行 。 載 。 首屆流行風提 名展卷一 第 7頁

( 4 ) 參見 : 王嶽川 。 當代流行書風的文化 向題 。 載 。 書法導報 。20 03

( 5 )楊應時 。 流行書風: 從傳統走向現代 。 載 。 北京 日報 · 文藝 週刊 。 20 0 2 。 9 。 8

( 6 )何震宇 。 “ 流行書風” 爭辯的分期及文化 背景的轉移 。 載 。 中 國書法家園 · 書法空間網 。 2 004 。 7 。

( 7 )參見 : 王景芬 。 數里緣山不厭難 , 為尋真 訣訪 黃冠 。 載 。 書 法 。 1990 (2 )。

( 8 ) 參見 : 莊希奴 。 “ 四 寧四毋 ” 論 與流 行書 風 。 載 。 書法 。 199 0。 第 2 期 , 第 4 頁 。

( 9 ) 佚名 。 管見流行書風 。 載 。 美術家網論壇 。 2 00 5。8

( 1 0 ) 參見 : 肖鑫 、 魯鎮 。 書壇時弊 “ 醜書” 。 中國書法 。 20 0 3(8 ) :10 頁

(11)、(13 ) 國 語 · 鄭語

( 12 ) 老子 。 第 2 章。

(14 ) 同(1 ) , 第 3 16 頁 。

( l 5 ) 孫過庭 。 書譜 。 樹李慶祿 。 誰創造 了當今流行書 風 。 引自。 美術家網 , 20 0 5。10。7 , 原載 。 青少年報 。

( l 7 ) 孟雲飛:流行書風淺議 。 美術觀察 , 2 00 3。1 2 : 1 4 頁

(18)楊應時 。 流行書風 : 從傳統走 向現代 。 載 報 。 北京 日報 · 文 藝 週刊 , 20 02 。 9 。 8

( 1 9 ) 清史稿 。 卷二百六十六 。 王士 禎傳 僅

(20)宋葷 。 蠶尾集序

(21)四庫全書總 目 。 卷一七七 。 精華 錄 。 提要

(22)袁枚 。 仿元遺山論詩詩三十八首 。 之一

作者簡介 : 張興光 , 青島理工 大學副校長 , 研究員 , 中華美學會會 員

(原載於《美與時代》2006)

Tags:書風流行書法書壇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