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由 二小書法 發表于 藝術2021-06-12

簡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隸書的大字一字一尋見方,小字細如毫髮,字型的大小要根據書寫情況來決定,沒有一陳不變的大小

佐隸書怎麼寫

文/王呈祥

各位書友:大家好!

上一文,我們講了蔡邕四篇書論中的第一篇《篆勢》——你可以不會寫篆書,但不能不知道的篆書。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第二篇《隸勢》——

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正文約1900字)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1

“鳥跡之變,乃惟佐隸,蠲彼繁文,崇此簡易,厥用既宏,體象有度,煥若星辰,鬱若雲布。”

在上一文中我們講過“鳥跡”,是指篆書。“佐隸”指的是隸書。“蠲(juān)”即減去、減少之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篆書的變化,是由於隸書的產生,它刪去篆書繁瑣,從而變得簡單易行。隸書的用途很大,書寫時亦有法度,它酷似漫天的星辰和彩雲一樣。

隸書是從篆書演變而來,的確如此。但在演變的過程中還有一種字型,叫“秦隸”(篆書的快寫)或者叫“草篆”。這種字型多流行於那時的民間,相傳是由程邈所創,今天沒有墨跡傳世,據史料記載,西漢的官方字型依舊延續秦時的小篆。今天看來,最接近“秦隸”的應該是漢簡、帛書之類的字型。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2

“其大徑尋,細不容髮,隨事從宜,靡有常制。”

“尋”和“常”是古時的計量單位。八尺為一尋,一丈六尺為一常(古代的單位和今天不一樣,不要混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隸書的大字一字一尋見方,小字細如毫髮,字型的大小要根據書寫情況來決定,沒有一陳不變的大小。

據專家考證,漢朝的一尺約合今天的21~24cm。若按此計算(21cm*8=1尋),那麼蔡邕所說隸書一字就要168cm,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等隸書,單字都沒有這麼大。而後,他又說小字小到如毫髮,那還能看清嗎?最後,他又說大小視情況而定。因此,我認為“其大徑尋,細不容髮”使用的是誇張手法,就像李白“白髮三千丈”那句詩一樣。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3

“或穹窿恢廓,或櫛比針裂,或砥平繩直,或蜿蜒繆戾,或長邪角趣,或規旋矩折。”

這句話用的全是形容詞,意思是說:隸書有的高大寬宏,有的筆畫櫛比排列如針畫的裂痕,有的坦平筆直,有的曲折錯雜,有的長斜撇掠如犀角一樣勁利,有的筆勢迴旋屈折。

雖然是形容,但說的就是真實的隸書。如《張遷碑》就是高大寬宏,《禮器碑》就是針畫裂痕,《乙瑛碑》就是坦平筆直,……這些都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其形象正如蔡邕所說。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4

“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隸書的筆畫長短相稱,字的形體不同而同樣有氣勢,有的重捺輕提,筆畫相離而筆勢不絕。

隸書中的捺是所有筆畫裡最重的一個,尤其是在作為主筆時,任何一本隸書字帖都是這樣。下圖的三個“之”字便是重捺,分別出自《趙寬碑》《禮器碑》《衡方碑》。所謂“輕提”就是將筆毫慢慢送至筆畫的末梢,而後輕輕提筆,蠶頭燕尾就是這樣的。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5

“纖波濃點,錯落其間,若鍾虡設張,庭燎飛煙,嶄嵓巀嵯,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

“虡(jù)”古時懸掛鐘鼓木架的兩側立柱。“嶄、嵓(yán)、巀(jié)、嵯”四個字都與大山有關,大意是形容山勢險峻參差不齊。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波畫和點排列在字中,像懸掛鐘鼓的柱子已經張設,像庭中照明的火炬已經點燃。有的像那峻巖坎坷不平又高下相連,像那高臺連著重疊屋宇,又像那積聚的雲氣籠罩在山頭。

古時文人大抵說話是這樣,為了讓後人能夠明白,便以景示物。如李白的《蜀道難》,蜀道究竟有多難說不清楚,因而就有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人們有沒上過青天,所以才有了後面的“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你(蔡邕)說隸書好,那它究竟好在哪?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6

“遠而望之,若飛龍在天;近而察之,心亂目眩,奇姿譎誕,不可勝原,研桑所不能計,辛賜所不能言。”

“研桑”上一文已講過,是指計研和桑弘羊。“辛賜”即宰予(子我)和端木賜(子貢),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遠看隸書,像是飛龍在天;就近察看,就感到心亂目眩。因為那筆畫奇姿變幻,叫人不能窮盡其筆勢的源頭。計研、桑弘羊這樣善算數的人也不能算出它的曲折 ,宰予、端木賜這樣善辯的人,也說不清那莫測變幻的筆勢。這便是隸書的好。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07

“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豈體大之難睹?將秘奧之不傳?”

這是蔡邕最後的感嘆,意思是說:隸書這麼好,為什麼只有草書篆書流行,而隸書就不能得到推廣呢?是不是規模宏大難以看清,或者是其中有奧秘不能傳播?

從秦到漢,隸書存在的時間比較長,但被官方使用的時間比較短。據史學家考證,隸書真正作為官方字型是在東漢,而到了東漢後期草書、章草和楷書又出現了。我們都知道,被譽為“草聖”的張芝就生活在東漢後期,而蔡邕也是這個時期的人,據傳兩人還是同一年去世的。

蔡邕:人們喜歡草書和篆書,為何卻不喜歡隸書呢?

蔡邕是一位極其擅長隸書的書法家,雖然沒有墨跡傳世,可史書上的記載是真真切切的。至於他為何會感慨隸書被人冷落,我想是因為自己的專長被其他字型代替,而這個時候人們又比較喜歡“其他”。就像是今天我們都喜歡聽流行歌,而冷漠戲曲一樣,如此以來,唱戲的人怎麼能不感慨呢?

好了,蔡邕第二篇書論《隸勢》就講到這裡,下一講《九勢》,敬請期待。

Tags:隸書篆書蔡邕字型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