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健康】旅途中拉肚子,並非中國 特產 ,國外也一樣

由 醫聊君 發表于 農業2021-05-16

簡介◎同行中出現腹瀉患者,應注意排洩物消毒和飲食隔離,同時積極治療患者

口服左氟沙星每天幾次每次幾粒

有一種尷尬的拉稀,叫旅行者腹瀉!你的“水土不服”有解釋了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外出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然而,有些人在旅途中游玩賞景正不亦樂乎,拉肚子等麻煩卻不期而至。於是,遊興不再,旅途也變得頗為尷尬。旅途間拉肚子,常被稱為“水土不服”。其實 “水土不服”並非中國“特產”,國外也一樣。30多年前,西方醫學家發現去墨西哥、肯亞、中東等熱帶、亞熱帶的旅遊者,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出現腹瀉,即使是到美、法、英等發達國家的旅遊者,也會“鬧肚子”,病因卻一直搞不清楚。

多種誘因致腹瀉

1977年,這種腹瀉正式被命名為旅行者腹瀉,強調旅行是發病的重要條件。這類腹瀉起病急驟,多在到達目的地後半天到七天內出現,每日2~10次不等,次數多者甚至不能離開廁所;大便為水樣及少量黏液,肉眼觀察不應有血便,患者感到無力,可有腹痛、噁心、嘔吐、頭疼、全身肌肉疼等;偶有發燒,如發生在小兒、老人,病重時可出現脫水。多數患者在出現腹瀉後1~5日可慢慢自愈,偶有患者可發展成為長期慢性腹瀉或腸易激綜合徵(IBS)。

有一種尷尬的拉稀,叫旅行者腹瀉!你的“水土不服”有解釋了

現已查明,旅行者腹瀉的罪魁是一種大腸桿菌(簡稱ETEC),當入侵人體細菌數目達1千萬~1億個時發病,細菌雖不會破壞腸黏膜,但其牢牢黏貼在腸黏膜上分泌腸毒素,就會引起腹瀉。不同種的ETEC產生的毒素不同,這也是患者症狀輕重不等的原因之一。除了ETEC之外,沙門菌、病毒感染等也引起腹瀉。當然,旅遊時舟車勞頓、時差、飲食習慣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精神體力疲憊等,都可導致免疫力降低,也是發病誘因。

有一種尷尬的拉稀,叫旅行者腹瀉!你的“水土不服”有解釋了

對症下藥多休息

一旦出現腹瀉症狀,不必過度緊張,應對的方法很簡單,一是充分的休息(有助於體力的恢復),二是對症的藥物。

患者仍可以進食,但要求食物柔軟,易消化,如稀飯、蘇打餅乾、稀湯細麵條等,不宜食用油膩、煎炸食品與奶製品;要注意補充液體和電解質,口服補液鹽最好,也可用淡茶加少量糖、果汁、不含咖啡因的碳酸飲料代替(液體補充得夠不夠,看尿液就知道,如果無尿或量少而黃,說明補充的液體還不夠);腹瀉嚴重者,要口服藥物或靜脈點滴補液。

有一種尷尬的拉稀,叫旅行者腹瀉!你的“水土不服”有解釋了

對症藥物可選藿香正氣膠囊,4粒/次,2次/日;或正露丸3粒/次,2~3次/日。一般不用抗菌藥物(抗生素),因使用不當反可加重病情,只在病情較重時可選擇下列之一(成人量)——

諾氟沙星(氟哌酸),一次0。3~0。4克(3~4粒),一日2次,5~7天。

左氧氟沙星(左克),一次0。1~0。2克(1~2粒)一日2~3次,5~7天。

鹽酸小檗鹼(黃連素),一次1~3片,一日3次。注意,止瀉藥不必常規服用,以免阻礙有毒物質排出。腹瀉次數過多,影響日常生活者,可以酌情加用止瀉藥,如思密達,3次/日,1次1袋;或鞣酸蛋白,3次/日,1次3~6片。

防患未然更重要

旅遊者腹瀉的預防極為重要。由於患者及帶菌者為主要傳染源,透過汙染水、奶製品、食物而傳播,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衛生條件差的地區高發,而旅遊常常是集體行動,更容易發生傳播。因此,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飲食衛生,遠離未煮熟的蔬菜、肉類、海鮮及不潔飲料,提倡喝質量可靠的瓶裝純淨水。保證餐具充分消毒。

◎旅遊中應該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同行中出現腹瀉患者,應注意排洩物消毒和飲食隔離,同時積極治療患者。

◎出發前適當多喝些酸奶,建立腸道中健康菌群,有助於對抗致病菌的侵入。帶好前面介紹的常用藥。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健康圖文資訊,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到正規醫院諮詢。

⊙版權宣告:本文內容來源於《家庭醫藥》,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Tags:腹瀉患者ETEC注意旅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