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由 搞笑飛翔聊生活 發表于 農業2021-12-08

簡介總結,李紳出身不低,但年少家貧,造就了李紳的“憤青”的人物性格,為人剛正,體恤勞苦,但因為社會的影響和仕途的玷汙造就了後世不少罵名,丟失了本心,喪失了“憫”這個最初的美德

鋤禾日當午意思誰寫的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古城鎮人)。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想必大家熟識至極,現在唸起,司機本人還能想起自己小時候搖頭晃腦背書的模樣。那寫出了這首體恤農民,重視糧食的李紳到底是誰?為何後人對其罵聲不斷呢?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上面也提到了,李紳,唐朝人,做過宰相,還是個真真正正的大官之後,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三十五歲時中進士 ,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年少時候的李紳放在現在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名憤青,27歲就中了進士,在學識方面絕對是沒的說的,而且體恤民情,對政治和制度上對農民的摧殘相當有意見。

中進士後,李紳成為了翰林院學士,某天回老家,遇到了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兩人在觀稼臺,極目遠眺,觸景生情,李紳詩意大起,便有了憫農詩一首。李逢吉大讚,但沒想到,李紳接著說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大驚,李紳的後兩句,可完全是在鞭笞當朝的農收制度,是對皇權的不敬,於是離別之時,讓李紳將兩首詩寫好送給自己,而自己作為“舉報”人,升官發財,但沒想到,事與願違,自己不僅沒有被升官,還被貶了。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李紳知道此事後,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初入仕途的李紳沒想到官途的險惡,險些被人算計。

年少時的李紳絕對是為人剛直不阿,站理不站人,寫詩諷刺當官不為民做主,暗諷當朝制度,但……

唐代的盛世之下,造就了不少貪官汙吏,李紳最終也成為了這麼一種人。

年長後的李紳為人很講排場,也擺架子,濫施官威,出遊時,因為當地官員沒有前來拜見自己,而被李紳杖責二十,險些身死。

在對百姓上也是孤高自傲,百姓害怕李紳的官威,紛紛渡河離去,下人向李紳報告後,李紳說道: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這事不必報來。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吳湘案

李紳人生的最大汙點就是吳湘案。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其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但此案上報到朝廷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元藻調查後發現,吳湘貪贓屬實,但款項不多,強娶民女之事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一意孤行,強行將吳湘送上了斷頭臺。

有人分析,吳湘案最終的錯誤判定就可能是因為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兩家是世仇。為了取悅李德裕,李紳將吳武陵的侄子吳湘也列為報復物件,因而羅織罪名,處其死刑。但這種說話只是猜測,畢竟人心難測,誰也不知道李紳當時是怎麼想的。

寫“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是誰?後世為何對其罵聲不斷

大中元年(847年),“吳湘案”終於得到平反。這時李紳雖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紳受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罰。

總結,李紳出身不低,但年少家貧,造就了李紳的“憤青”的人物性格,為人剛正,體恤勞苦,但因為社會的影響和仕途的玷汙造就了後世不少罵名,丟失了本心,喪失了“憫”這個最初的美德。

PS: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可聯絡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Tags:李紳吳湘案吳湘李逢吉體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