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由 建築工程小課堂 發表于 農業2021-08-28

簡介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文化典故中也有工匠精神的體現

庖丁解牛中庖丁是廚師嗎

工匠是指專注於某一領域、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中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節的人。

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出現了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匠。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宣告:圖片均來源於網路,釋出於公眾號學國學網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他們窮盡一生所學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被稱為工匠精神。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整個世界像是一部龐大的機器在高速運轉,很多企業為了追求利益,變得浮躁,工匠精神被漸漸遺忘。

現如今提起工匠、匠人、工匠精神,都會想到日本、德國。

當國人在日本排起長隊購買馬桶蓋,不遠萬里揹回電飯煲時可曾想過工匠精神的起源正是中國。

自唐朝貞觀四年開始後的260多年,日本先後派出十餘批、數千名遣唐使在中國學習,大到參照唐朝進行政治、教育改革,再到學習制瓷、圍棋、茶道、花道等生活方式,小到制豆腐、醬油、榨糖、縫紉等工藝,幾乎帶走了唐朝各行各業的技藝。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2008年,某企業對全球41個國家的百年以上的傳統老店進行了一次統計:全球有5586家經營了超過200年的老店,其中,在日本的傳統老店佔到了3146家。

可見日本在傳承這件事上所下的功夫,他們中有人,做壽司做一輩子;有人,煅刀做一輩子;也有人,把祖輩留下的手藝,傳承下來,做到了極致,其實真正能夠把這些傳統傳承下來的原因在於工匠精神。

中國從不缺少工匠精神,在古代,有手藝的勞動者,稱之為“匠”,他們在勞動中所表現的才能,則被稱之為“技”。匠,乃罕見之人才;技,乃稀有之能力。

在《莊子》一書中就有對2300年前中國匠人“梓慶”的描述:梓慶削木為鐻(ju四聲),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zhai通齋)以靜心。齊三曰,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滑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成見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短短146字,就將2300年前一位中國匠人的精神境界與風骨完美呈現。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在中國眾多的傳統文化典故中也有工匠精神的體現。

庖丁解牛說是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被請到文惠君的府上,為其宰殺一頭牛,其動作極其熟練自如,宰牛時的動作就像踏著商湯時代的樂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時所發出的聲響也與堯樂《經首》十分合拍。刀子只需輕輕地划動幾下,嘩啦一聲那牛的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庖丁透過不斷的摸索練習,將技術發揮到了極致。

盛於魏晉時期中國“百鍊鋼”之術,也是中國工匠精神的又一體現,其製作過程需工匠把精鐵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一輕,直到斤兩不減,如此千錘百煉,直至成百鍊鋼,鍛出高純度的器具。

鐵杵磨針、魯班的典故也都體現了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堅持不懈的的中國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工匠精神成就了中國眾多的傳統技藝和藝術品。

曾侯乙尊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金縷玉衣、德化白瓷、景德鎮瓷器、北京景泰藍、鎮平玉雕、金工藝、漆器、刺繡、中華木雕、核雕等無不處處體現傳統工藝的工匠精神。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在規模化的工業製造衝擊下,如何將工匠精神的發揚光大,全面傳承為己所用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

2015年中央電視臺推出《大國工匠》八集系列節目,講述了8位不同崗位勞動者,敘述了他們用自己的靈巧雙手,匠心築夢的故事。

從古到今,從傳統工藝再到現代製造,都看見工匠精神的可貴之處,發揚工匠精神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也是傳統文化精髓在現代生活的融入。

其實,發揚工匠精神不僅僅是手工藝行業,各行各業乃至整個中國都需要這種精神的鼓舞,“中國製造”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築夢“中國製造,”,“工匠精神”給力中國製造,中國需要“工匠精神”。

實現中國夢,同樣需要弘揚“工匠精神”,“大國工匠”擎起中國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華夏兒女的共同夢想,要實現夢想需要讓“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Tags:工匠精神中國傳統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