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文瀾門與元江城的歷史變遷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農業2021-06-28

簡介但願今後的城市建設中,特別是遇到道路、街道、建築群的命名,決策者要集思廣益,多多注意歷史文化元素,把元江縣城建設成有品位、有文化的小城,讓這座曾經的萬戶府城、軍民府城、府城、州城的歷史能再現給後人

兩遷是什麼意思

文瀾門石匾

唐代以前,元江稱惠籠甸,城址位於現今因遠(烏蠻語,“惠”為海,“籠”為城,即幹海子之城),又名因遠部。唐代天寶年間有建城記載,此後兩遷城址,又數易城名,到了明代治城穩定於今之縣城。

元江城歷史變遷的順序是:步頭城―元江萬戶府城―元江軍民府城―元江府城―元江直隸州城―元江縣城(民國與新中國初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城。北宋仁宗四年(1026年)土官那氏“築城禮社江上”取名步頭(土人語,意為水邊之城),即今元江縣城所在地;蒙古憲宗七年(1257年),土酉那中為守住元江萬戶府城,以土夯築城牆;順治十八年,知府劉勇、副將林國賢加固重修;康熙年間,知府章履成復修;雍正七年(1729年),知府遲維璽發動府內官員捐款,動用財庫,土民募捐共16003兩白銀,改築磚砌城牆。元江東西南北均建有城門並且都有名稱:東門稱“迎恩門”,東邊是太陽昇起的方向,萬物生長靠太陽,教育人們要有感恩之心。南門稱“沐薰門”,意思是沐浴薰香,清心寡慾,多表示虔敬。西門稱“康阜門”,取安康富庶之意。北門稱“拱辰門”,《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儒家提出德配天地,指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多警示治者。“文瀾門”為東邊之便門,位於清代癸未科進士、翰林馬汝為舊居所在的馬家巷。1908年,元江發生重大水災,東城牆、南城牆毀。因為時代變遷,西城牆、北城牆則於20世紀70年代初被拆,城門亦徹底消失。在近年的棚戶區改造中,本人有幸發現文瀾門石刻門匾深埋於古井旁,匾上的“文瀾門”三字筆鋒出神入化,乾淨利落,部分學者推斷為馬汝為手跡。這完全與文獻記載相吻合,遺憾的是此件文物散落於民間,收藏者要價過高,有關部門工作人員沒能收回珍藏。

據史料記載:“明清之際,煙戶稠密將及萬家。”公元1658年,明朝降清將領吳三桂舉兵攻元江府城,土知府那嵩誓死反抗。吳三桂施行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以至死者萬眾,十室九空,府城遭到了嚴重的摧殘和破壞。雍正十年(1732年),規模浩蕩的彝族抗暴鬥爭隊伍佔據元江,與清朝官兵相持年餘。斷斷續續的戰亂此伏彼起,使這座府城變成了千瘡百孔的破爛之城。乾隆、道光年間,時局較穩定,兵災和瘟疫減少,一度重現“煙戶三四千,亦云富庶”的局面,逐漸形成“茶鹽貿易、馱運舟載的水邊之城”。但是這座“滇南重鎮”的好景不長。到了咸豐、同治年間,滄桑多變,杜文秀、李文學起義烽火波及元江。“兵變”連續出現,加之“瘟疫流行,凡三十載”。在此期間天災人禍交加,竟使元江城出現了“骷髏成阜,蓬蒿無人,日中為市,午後即絕行蹤”的衰敗景象。民國時期縣城曾經建了一座志舟公園(以當時省主席龍雲的字命名),即現今的蓮池公園。所以,歷史上元江雖有“清正廉明”的府官、州官及縣官,對縣城建設作出過貢獻,但毀滅性的破壞卻大大地超過了有限的建設。

到了1949年,元江成立了縣一級新政權——元江縣臨時人民政府,從此,曾經有“三惡”傳說、不堪一擊的破城逐步煥發生機。現如今,一江兩河防洪治理工程已經竣工,濱江大道寬敞明亮,縣城還成功建立了國家級園林城市。元江大酒店、惠隆家園、中天財富、商業廣場、冬日戀曲、書香雅院等一批建築群拔地而起。入夜,縣城燈火輝煌,盛世元江,一片繁榮景象即現眼前。

古人尊孔崇文,以文化人。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元素。現今,我國進入了新的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現代建築如雨後春筍,遺憾的是現代元素偏多,多數設計師是學院派的,對歷史文化研究不足。但願今後的城市建設中,特別是遇到道路、街道、建築群的命名,決策者要集思廣益,多多注意歷史文化元素,把元江縣城建設成有品位、有文化的小城,讓這座曾經的萬戶府城、軍民府城、府城、州城的歷史能再現給後人。(李偉生 文/圖)

Tags:元江府城縣城城牆文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