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

獲獎論文選登(一)蔡敬民

由 伴鶴軒主 發表于 農業2021-06-23

簡介(三)根據氣血津液的病機病理變化規律,截斷、扭轉邪勢,立法用藥病毒性肝炎初期,其病機為“氣鬱肝脹”,重點在中焦氣分,即採取疏肝理氣,通腑解毒的治療法則,以截斷病毒久戀、氣病及血的趨勢,達到早期治癒的目的

豬茯苓代表什麼藥物

獲獎論文選登(一)/蔡敬民

獲獎論文選登(一)/蔡敬民

獲獎論文選登(一)

乙肝的氣血津液病機病理及辨證論治

蔡敬民

一、病毒性肝炎氣血津液的病理變化及其規律性。

《讀醫隨筆》雲:“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以鼓舞之,始能條暢而不病。”若肝臟受到病毒的侵害,首先損傷的是肝氣;肝氣損傷後,則發生樞機失調、氣鬱肝脹的病理變化。因為肝膽連屬,臟腑相通,所以肝病常累及膽,以致肝膽同病,膽汁疏洩失調。肝、膽、脾、胃同處中焦,疏洩納化升降協調,以共同完成中焦“主漚”的功能。如果肝膽氣鬱,疏洩無力,肝胃不和,升降失調,致納化異常。上述病機變化主要在中焦氣分,而以“氣鬱肝脹”的病機變化為特點。現代醫學認為:中醫所謂“肝氣”,泛指肝臟的營養、解毒、代謝及參與免疫等功能。所以,病毒性肝炎患者,首先有肝臟功能損傷和免疫機制異常的症狀。

肝病既久,邪毒蘊結,致使肝氣慢性損害,久則氣虛氣滯,乃至血虛血瘀;這一病機變化過程即所謂“氣病及血”,和“氣血相併”。主要表現在中焦與血分,而以“氣滯血瘀”的病機變化為特點。現代醫學已透過血氣分析、血液流變學和血流動力學等檢測方法證實,在病毒性肝炎過程中(尤其在中、晚期),臟腑(特別是肝臟)的血液迴圈,營養、代謝等多種生理功能,均發生了明顯的病理變化。

由於氣血相併、氣滯血瘀,終致“症積”、“鼓脹”形成。這一病機變化過程複雜而多變,主要表現在正虛、邪實兩個方面:既有氣血津液虛衰的表現,又有水溼邪毒瀦留的徵象。因此,把這種病機變化的特點概括為“津虧液瀦”。現代醫學認為:中醫所說的津液,主要是指腺體分泌液及細胞內液、神經介質、微量元素等精微體液和生命物質。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晚期,由於迴圈、營養、代謝、免疫等多種功能障礙,導致腺體分泌減少,細胞內液外滲,神經介質失活,微量元素匱乏,免疫功能減退,內生毒素蓄積;特別是肝臟,由於細胞壞死、纖維性變而形成肝硬化;脾臟淤血、腫大而病理性功能亢進;腎臟淤血、損害而致功能衰竭等。表現為腹水、出血、昏迷等危象,甚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病毒性肝炎的病機變化,有輕、重、緩、急的不同。關鍵在於肝氣的治亂和病毒的盛衰變化。如肝氣治、病毒衰,則病情輕、病勢緩,短期內可愈。若肝氣與病毒搏結,遷延不愈,漸次深入,則成為慢性過程。或者肝氣失治,病毒熾盛,則表現為病情重,病勢急,氣血津液急劇惡化,氣滯、血瘀、津虧、液瀦等病理變化迅速形成;甚至出現急黃、高熱、神昏等威候。其病機變化以“氣血毒熾”為特點。現代醫學稱之為重症肝炎或急性肝壞死。

綜上所述可知:病毒性肝炎的氣血津液變化,有著深層次的不同、相互連帶的關係,及緩急錯綜複雜的變化。其一般規律是:病毒傷肝,肝氣先傷,氣病及血,再及津液,終至氣血津液衰竭。

二、根據氣血津液的病機病理變化辨證論治肝炎。

(一)辨證與辨病結合,抓住氣血津液變化的特點如見有脅痛、肝大、黃疸、脈弦等症狀,肝功檢查GPT輕、中度升高,辨病為“急性病毒性肝炎”;病機辨證為:氣鬱肝脹,肝膽失疏,肝胃不和等。應當抓住“氣鬱肝脹”的病機變化特點。如果症見:面色青蒼或黃黯、舌紫滯,或有瘀斑,青筋、赤縷或紅掌,衄血,肝脾腫大等症,B超示:慢性肝損害,脾腫大,化驗血小板減少等;辨病為:“慢遷肝”,“慢活肝”,或“早期肝硬化”;病機辨證為:氣滯血瘀,氣血兩虛,血不迴圈或症積水臌等;應當抓住“氣滯血瘀”的病機變化特點等。

(二)抓住病機與病理特點如病毒性肝炎的病機病理變化特點為“氣鬱肝脹”,可知其病情較輕、病程較短、預後較好。若是“氣滯血瘀”的病機特點,則病情反覆、遷延漫長、預後較差。如果是“津虧液瀦”的病機特點,則病情較重、已至晚期。若為“氣血毒熾”的病機特點,則病情兇險、變化迅速、預後較差。

(三)根據氣血津液的病機病理變化規律,截斷、扭轉邪勢,立法用藥病毒性肝炎初期,其病機為“氣鬱肝脹”,重點在中焦氣分,即採取疏肝理氣,通腑解毒的治療法則,以截斷病毒久戀、氣病及血的趨勢,達到早期治癒的目的。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其病機為“氣血毒熾”,病情兇險,變化迅速。應當一面調和氣血以固本,一面解毒祛邪以治標,標本兼顧,中西醫結合,從而緩解病情,扭轉邪勢等。

(四)參照氣血津液變化特點,指導臨床用藥如“氣鬱肝脹型”和“氣滯血瘀型”肝炎,宜理氣活血、通腑解毒為法,用藥宜選辛、甘之品為主,佐以淡、苦。中醫藥學認為“辛者能散”,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甘者能緩”,具有緩急解毒的作用;“淡能利溼”、“苦能湧洩”具有通腑解毒的作用。若辨證為“津虧液瀦”型,用藥宜甘酸為主,佐用辛、淡、苦。因為“酸甘化陰”,能生津補液;辛、淡、苦之品具有理氣活血通腑解毒的功能。中藥現代研究認為:人參、黃芪、丹參、三七、柴胡、當歸等中藥,有改善血液迴圈,增強新陳代謝,調節免疫機制等藥理作用。五味子、甘草、麥冬、杭芍等,有調節神經-體液和解毒等功能。大黃、茵陳等有通腑解毒、利膽祛黃、活血化瘀等作用。可供臨床辨證與辨病治療病毒肝炎時用藥參考。

三、氣血津液辨證分型論治。

(一)氣鬱肝脹型

主症:脅痛,黃疸(或無黃疸),納差、腹脹,肢體乏力,嘔逆、厭油、尿黃、便白、肝大、切痛、質軟或充實,舌苔黃、白或厚膩,脈弦滑。肝功:GPT輕中度升高,血清膽紅素正常或稍高。

病機:病毒傷肝,肝氣先傷,疏洩失調,氣鬱肝脹。可兼有肝膽失疏,肝胃不和等中焦氣分病變;而以氣鬱肝脹為重點。

治法:疏肝理氣,通腑解毒。

理氣通腑解毒湯:當歸、柴胡、杭芍、枳殼、厚朴、公英、茵陳、大黃、雞骨草、甘草。

方中以茵、黃、英清熱利溼、通腑解毒為君;歸、柴、枳殼、樸、芍藥疏肝理氣和胃為臣;雞骨草利膽祛黃為佐;甘草,緩急和藥為使。若嘔逆甚者加生薑、大棗。

(二)氣滯血瘀型

主症:面色黃黯或灰滯,脅痛,腹脹,尿黃、短或清長,大便幹或溏,血痣、赤縷,鼻、齦衄血,肝脾腫大,質硬,切痛,舌質紫或瘀斑,脈弦細或沉遲。肝功:GPT正常或持續較高;血清膽紅素正常或較高。

病機:病毒與氣血搏結,氣滯血瘀,氣血相併,形成癥結,以氣滯血瘀為病機變化特點。

治法:化瘀解毒,柔肝運脾。

柔肝運脾解毒湯:即上方(理氣通腑解毒湯)加黨參、黃芪、白朮、豬茯苓、丹參、鬱金、鱉甲;

以增強活血化瘀、柔肝運脾的作用。

鼻、齦衄血者加阿膠、仙鶴草;兩脅痛者加土鱉子、玄胡;納差腹脹者加砂仁、檳榔;無黃疸及腑實症者,去大黃、雞骨草、甘草等隨症化裁。

(三)津虧液瀦型

主症:面青灰或黧黑,肢體羸瘦,肌膚甲錯,腹大青筋、赤縷,紅掌,衄血,便血,尿少或癃閉,腹水、腫滿,納差,神疲,肢懶,肝縮小,脾腫大,舌質紫或淡、有瘀斑,苔穢濁、花剝或光紅無苔,脈弦、細、牢。

病機:氣血搏結而為症,血虛津虧而成癆,邪毒滯溜而積聚。肝、腎、脾多髒損傷,氣、血、津、液虛耗;以“津虧液瀦”為病機變化特點。或兼亡血,或兼神昏,甚則陰陽離決。

治法:育陰利水,健脾補腎,標本兼顧。

育陰利水固本湯:地黃、芍藥、萸肉、五味子、人參、黃芪、白朮、茯苓、丹參、當歸、柴胡、鱉甲、阿膠、澤瀉、車前子、赤小豆、茵陳、大黃、甘草。

方中以地黃、五味子、山萸肉補肝腎陰精為君;參、芪、術、苓、赤豆、澤瀉、車前、茵陳、黃健脾利水逐邪為臣;歸、柴、丹參、芍藥、甲、膠理氣養血為佐;甘草調和為使。補瀉並用,標本兼治。

(四)氣血毒熾型

主症:急黃,發熱,或有黃汗、肝臭,脅肋疼痛,胸悶,腹脹,二便不利,發斑,煩躁不安或神疲、嗜睡,肝腫大或縮小,舌紅絳有瘀點、苔黃燥或穢濁,脈弦、數不調。肝功:GPT先升高繼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明顯升高,膽固醇減少,呈“膽酶分離”現象。

病機:病毒熾盛,氣血兩燔,津液大傷;肝、腎、心等多髒損害;氣、血、津液迅速衰竭,終至陰陽離決。

治法:涼血解毒、扶正祛邪。

重症肝炎方:犀角、牛黃、生地、杭芍、丹皮、大黃、茵陳、豬茯苓、人參、靈芝、五味子、柴胡、甘草。辯證加減。

方中:犀、牛、地、丹涼血解毒醒腦為君;參、芝、五味益氣養陰為臣;柴、芍、大黃、茵陳、豬茯苓和血通腑解毒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方中犀角、牛黃,均宜制末沖服,人參另煎兌服。

治療病毒性肝炎,特別是重症肝炎時,必須中西醫結合,中醫藥聯用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常用的西醫療法,如保肝、抗病毒、免疫調節劑,促進糖原合成與肝細胞再生,改善微迴圈,補充電解質,以及防治出血、感染與昏迷等綜合措施。

《注》本文在《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1年)、《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年)分別發表;收入《世界醫藥成果經典》、《中華醫學論文總集》(1998年);1994年榮獲全國第一屆“華佗杯”論文大賽一等獎(金盃獎);1993年晉級時,江蘇省高評委中醫權威專家錢育森,江育仁評價:“該文論點鮮明,辨證清楚,方藥合理,層次有序,有實用價值,屬優秀論文。”

《中華臨床與實用醫學雜誌》96-4期採用。獲得第二屆中國專家國慶論壇“中國專家自主創新成果獎”。

Tags:病機氣血肝炎解毒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