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黃河安瀾」走進黃河博物館 探訪千秋治黃史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旅遊2023-02-02

簡介人民網 程明輝攝博物館內陳設的黃河下游懸河資料照片

參觀黃河博物館需要帶什麼

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南頻道

「黃河安瀾」走進黃河博物館 探訪千秋治黃史

博物館講解員向記者介紹治黃曆史。人民網 程明輝攝

人民網鄭州9月17日電 (程明輝)黃河寧,天下平。浩浩黃河水,不僅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也讓華夏大地飽受水患之苦。9月16日上午,“黃河安瀾”網路主題宣傳活動媒體採訪團走進黃河博物館,探訪中華民族的千秋治黃史。

“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史。黃河水患頻繁,從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裡,黃河共決溢1590次,改道26次, 其中大改道5次,決溢範圍北起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洪水過後,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滿目瘡痍,生態環境長期難以恢復。”站在展廳內的壺口瀑布前,博物館講解員向記者講述。

據瞭解,黃河博物館陳列以“華夏國脈——黃河巨龍的縮影”為題,除序廳外,共分為流域地理、民族搖籃、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諧之路五個展區。置身館中,俯瞰黃河流域地圖,黃河如騰飛的巨龍,翱翔在中國北方大地上。館中的古生物化石展品,訴說著黃河形成初期的風雲變幻;歷次改道的地圖,折射著黃河千百年來給中下游帶來的深重災難。

“治理黃河是歷代安民興邦的大事。由於特殊的水情、河情,黃河災害頻繁,極難治理。雖然從大禹開始,歷朝歷代都高度重視黃河,也有過若干相對安穩的時期,但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修堤——淤積——決口——改道’的迴圈局面。”在千秋治河展區,講解員介紹,自先秦至民國的近3000年間,黃河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在長期的治理實踐中,人們對黃河的認識不斷深化,治河技術不斷改進。

“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除害興利、綜合治理。黃河河道控導工程使得黃河神龍擺尾,不再衝刷堤岸;小浪底調水調沙使得黃河下切,不再加速抬升。如今,黃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確保了歲歲安瀾,這條災難深重的大河已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行至治河新篇,講解員向記者講述道。

“參觀博物館後,我深切地感受到‘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的含義。回溯波瀾壯闊的治黃曆史,也是在回望我們民族拼搏奮鬥的歷程。”中國經濟網記者吳曉娟深有感觸地說道。

「黃河安瀾」走進黃河博物館 探訪千秋治黃史

黃河博物館展廳大門處的壺口瀑布圖。人民網 程明輝攝

「黃河安瀾」走進黃河博物館 探訪千秋治黃史

博物館內陳設的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對比照片。人民網 程明輝攝

「黃河安瀾」走進黃河博物館 探訪千秋治黃史

博物館內陳設的黃河下游懸河資料照片。人民網 程明輝攝

Tags:黃河程明輝博物館人民網治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