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由 扶搖天下人文 發表于 旅遊2023-01-27

簡介因水而興,緣水而名,這一片中國北方水鄉,雖然其中心城市的地址不斷演變,但東平這個名字在先後經歷了國、郡、縣、府、路、州的行政變遷之後,依舊留存至今

白佛山屬於什麼教

東平縣

中國山東省泰安市

下轄的一個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西臨

黃河

,東望

泰山。

東平,上古時期被稱為東原,水系密佈,水患頻發。傳說大禹治水後,曾率眾開荒闢田,將這裡變為了安寧富庶之地,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厎平。”這被認為是東平地名的出處和源起。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這是一座屬於風雨陽光和四季的城市,因此它屬於時間。這是一座屬於儒學、俠義和民間藝術的城市,因此它屬於歷史。經時間的淬鍊和歷史的選擇,這片豐饒的土地與人的命運緊密相連,仍舊充滿了鮮活的人間煙火。這裡的城牆上還殘留著古老的痕跡,這裡的學堂中文化的經典還在被吟誦,這裡的山野間好漢們的故事還在被講述,這裡的湖面上端公腔的小調還在豪放的唱響。

歷史

東平縣城坐落於煙波浩淼的東平湖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朝時期,東平境內建須昌、無鹽等三個縣。西漢甘露2年,即公元前52年,漢朝曾在此置東平國,轄8個縣。唐貞元年間改宿城縣為東平縣,此為東平縣名之始,至今已有1200餘年。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2000多年之間,這裡沉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留下眾多的古蹟遺存,曾經是我國的北方重鎮和地域性政治文化中心。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東平的行政駐地最早位於須昌故城。北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因為黃河決口,地勢低窪的舊城被洪水淹沒,於是就在地勢相對較高的地方重建了新城市,這就是如今的東平縣州城鎮,一座已經矗立一千年之久的古稱。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東平州志》中一幅古舊的地圖,詳盡記載了州城的地形和地貌,因為州城的外形酷似一隻踽踽爬行的烏龜,當地百姓又將這裡叫做龜城。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兩塊儲存完好的石頭牌匾曾經鑲嵌在州城的城門之上,歷經數百年而不毀。這些城門的名字不僅厚重大氣,寓意深遠,更是準確交代了東平的地理位置。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東望泰山,南接曲阜,西臨黃河北,北依濟南。州城是東平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繫,在元明時期,這裡極盡繁榮和發達。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他的遊記裡發出由衷的讚歎,這裡是一座令人心曠神怡的宜居之所。城市四周環繞著園林園中,花木吐豔,瓜果遍地,這裡商業繁榮,盛產蠶絲。

因水而興,緣水而名,這一片中國北方水鄉,雖然其中心城市的地址不斷演變,但東平這個名字在先後經歷了國、郡、縣、府、路、州的行政變遷之後,依舊留存至今。

考古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由白佛山登高下望,被景觀水系圍繞的東平博物館,就是一枚刻著“東”字的巨石印章,雖然僅僅是一座縣級博物館,這裡卻收藏著一件堪稱國之重器的珍貴文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漢代陶廚房模型,陶廚房面闊27。8釐米,進深26釐米,高36釐米,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東平漢代壁畫,是山東省博物館排名首位的鎮館之寶。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色彩鮮活豔麗,造型比例勻稱,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東平壁畫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壁畫的內容,既有歷史故事,又有禮俗記載和民間娛樂場面,豐富多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漢代人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這些壁畫的內容既有歷史故事,又有禮俗記載和民間娛樂場面,不僅豐富多彩,而且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對漢代人形象的生動再現。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尤其令世人矚目的,目前發現最早呈現孔子面目的“孔子見老子”問禮故事繪圖更是讓世人矚目。方寸壁畫中孔子面部的鬍鬚清晰,皺紋滿額鼻翼高挺,頸後凸瘤形象寫實。而一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也似乎表明了在當時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學者。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這幅存世已經2000年左右的孔子畫像,為研究這位古代先賢聖人的實際形象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這些漢墓壁畫是山東省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儲存最完好、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不但填補了山東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罕見之作。

穿越千年,他們依舊綻放著奪目的光彩,讓後人交口稱讚。對於一座城市而言,考古就是挖掘歷史,每一次考古發現都在為這座城的文明程序,天主細節讓人們有根可循。

無論是漢代陶廚房模型還是東平漢墓壁畫,從造型到工藝,從民間風俗到藝術價值,無不證明東平自古以來就是重禮儀,知尊崇的文化發達之地,也因此而成就了齊魯大地這個禮儀之邦。

教育

龍山坐落於縣城東側,處在汶水之陽。龍山書院則建於龍山之陽,此處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一直是受人稱道的名勝之地。 龍山因書院而名,書院因龍山而建,一切都是最好的相遇。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龍山書院不幸遭遇火災。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東平再遭水災。在全州紳民的捐資援助下,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也就是今天東平一中的校址所在地。

那時候龍山書院是每一個讀書人心嚮往之的著名學府,是一家關於學識和虔誠的登雲之梯。據《元史·嚴實傳》記載,金元之際,泰安人嚴實父子曾主政東平近半個世紀,他們從儒學、興禮樂、重學術、倡戲曲,重振了以北宋鄆學為前身的東平府學,並延請海內學者文人薈萃於此,可謂四方之士聞風而至。無論在學術界還是在文學界,東平學人都非常活躍。

東平府既儲存了傳統禮樂,也促進了民間文藝,儼然是當時的戲曲活動中心,被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就是元曲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生平事蹟少有記載,但從僅存的文獻中仍能知道他一生創作頗豐,現存劇目就有34種之多。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東平府學的振興,龍山書院的傳播,讓東平的文脈延續至今。重文尚學的遺風也沿襲了下來。據東平縣誌記載,到清朝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東平境內有私塾582處,學生8150餘人。在東平人眼裡,寫毛筆字,讀聖賢書是從小必做的功課,文脈淵源早已深植在他們的血脈之中。

書院遷走,龍山復歸于山林的寧靜,雖然時光把這裡變成了殘垣斷壁,但難掩曾經的輝煌,更難掩思想的光輝。那些前賢學人們的事蹟,思想依舊瀰漫,書香恆久遠。

文化

東平湖他在數百年前還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梁山泊。曾經的八百里水泊,水草豐美,養育了水鳥魚蝦,更庇護了湖畔一代又一代的東平兒女。

北宋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為反抗朝廷暴政,宋江依託這片水泊揭竿而起,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宋江起義。這一歷史事件在當地廣為傳揚,逐漸演變出水滸英雄好漢的事蹟。在元末明初據此寫成的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問世。於是發生在這片水泊上的傳奇,從此膾炙人口,家喻戶曉。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隨著黃河水的改道,627平方公里的東平湖成為這片水泊唯一的遺存。可東平人對這片水泊的記憶卻從未消失。

2009年,水滸影視城在東平拔地而起。這個依水而建的影視基地,先後成為新版水滸、劍俠情緣、楚留香新傳等幾十部影視作品的拍攝地。在高高的城牆和雄偉的城門樓裡,古色古香的仿宋代建築群鱗次櫛比,原汁原味的還原出了大宋王朝當年的繁華盛景。而遊客們與古裝打扮計程車兵和市民不時擦肩而過,也充分體驗到了水滸故里的歷史風貌和風俗人情。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水利

戴村壩這座被稱為第二都江堰的大壩,已經在東平縣南城子村矗立了600多年。汶河曾先後出現多次洪峰,而戴村壩歷經數次考驗,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固若金湯的守護著東平。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在這令人驚歎的成就背後,戴村壩凝聚著古人智慧的高卓建築技藝。古時京杭大運河在少水季節經常斷流淤塞,導致大運河效率低下。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下令疏浚運河,然而主持修建的官員卻束手無策。這時來自民間的水利專家白英另闢蹊徑,提出了“引汶絕濟”的建議,分流汶水到南旺的最高處,從南旺分水南北。大運河水從這裡三分向南,七分北流的形態自此形成,奠定了這條黃金水道平穩執行數百年的歷史。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戴村壩建成後,河道寬數十丈,水深丈餘。漕船可直泊往來。夾岸鋪店堂肆櫛比鱗次,巍樓翹翹飛簷插天,河面上帆檣林立,商船彙集,這就是當年的運河盛況。因為過往船隻繁多,有著日間帆檣如林,夜來桅杆似火的美譽,因此形成了東平當年的古八大景之一“會河帆影”。

民俗

在中國有水的地方就有祭祀。而東平最重要的祭祀方式就是端鼓腔。民間小調端鼓腔,源於唐朝貞觀年間,是東平最重要的祭祀方式。端鼓腔唯一的伴奏樂器是一面或幾面像芭蕉扇形狀的單面羊皮鼓,表演者將鼓端在手中邊擊鼓邊演唱,這也是端鼓腔名字的由來。經過大膽改革,端鼓腔融入了當代生活的氣息,雖一度衰落,但又重新站在了時代的舞臺中央。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東平有著輝煌的過去,正在規劃著自己的未來。歲月悠悠,天地轉換,在新的追夢之旅裡,這裡不再是一片沉默。今天的東平人正站在厚重的歷史之上,契合著時代的脈搏跳動,創造著全新的繁華與生機。

「遊遍中國」山東·東平

Tags:東平東平縣龍山書院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