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由 非遺守藝人 發表于 旅遊2023-01-07

簡介1982年,年僅15歲的周東紅輟學,三年後,媽媽覺得孩子大了怎麼也得學門手藝,於是在舅舅的介紹下,去鄰村的小宣紙廠學“撈紙”學藝

怎麼折宣紙28個字

18歲的小夥沒有文化只能做個撈紙工,卻沒想到因接下一份特殊訂單,竟一舉成為宣紙界的“一代宗師”。

1982年,年僅15歲的周東紅輟學,三年後,媽媽覺得孩子大了怎麼也得學門手藝,於是在舅舅的介紹下,去鄰村的小宣紙廠學“撈紙”學藝。

當時,周東紅覺得“撈紙”就是站在水槽邊和另一個人配合晃動晃動竹簾子而已,心想:“這活挺好,也不難學還挺涼快。”

可沒多久,周東紅非但沒覺得車間有多涼快,反而心裡拔涼拔涼。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原來,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去學藝,可是看似簡單的晃動杆子,裡面的門道可不少,學起來真是太難了。另外,他的兩隻手天天在水裡泡著,開始佈滿了紅疹子。

於是,周冬紅打起了退堂鼓,覺得是“花錢找罪受”。但在媽媽的勸導和鼓勵下,他還是堅持了下來並掌握了一點“撈紙”的基本技術。

1986年2月,涇縣宣紙廠(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招收學徒工,廠子雖然離家有30多公里遠但是個國營大廠,周東紅因為有一些基本功,順利通過了面試,成了涇縣宣紙廠的工人。

可是令周東紅沒想到的是,辛辛苦苦幹了一個月,工資反倒被扣的所剩無幾。原來他雖然在出紙數量上達到了工作要求,可是撈出來的合格品卻很少,遠遠沒有完成任務。

不甘心的他去請教師傅,這才真正明白了“撈紙”是什麼。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其實,“撈紙”看似掌簾人和抬簾人共同抬著竹簾在水槽中來回晃動,實則,每撈一張宣紙,姿勢都是有著不被察覺的變化。

每一張宣紙從投料開始到最終成紙,要經歷一年左右、108道工序、18個環節,而“撈紙”是技術難度最高的一環,並且到目前為止難以被機器替代的工序之一。

“撈”的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一張溼潤的宣紙便顯了形,可是,宣紙的厚薄、好壞、絲絡和紋理,全在這一“撈”上。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這時,周東紅才徹底弄清楚了他選擇的“容易”手藝到底有多難。於是,他放空自己拜廠裡擅長掌簾的技術骨幹沈師傅為師,從頭開始學習這門技藝。

從此,周東紅每天凌晨3點不到就去車間,先獨自練習,然後把當天要完成的工作提前做好準備,等著師傅的到來。

沈師傅也很喜歡這個刻苦的徒弟,傾其所有待他,不僅傳授他手藝還對他嚴苛要求。

周東紅也沒有辜負師傅的良苦用心。他把學藝的決心和恆心都體現在手上,他的雙手因為長時間在水中浸泡,春冬手上長滿凍瘡;夏秋一層層地脫皮,不知塗抹了多少緩解疼痛的藥膏。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1989年8月,練就一身過硬本領的周東紅正式出師。沈師傅欣慰地說:“東紅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其他人3年都難以達到的水平。”

可以說,中國所獨有的宣紙品種有100多種,周東紅就達到了對100多種水漿動態瞭然於心的水平,也練就了100多種的精密手感,經他的手一“撈”,每刀(100張)宣紙的重量誤差不超過一兩。

隨著周東紅的技藝不斷精進,他也由一個小學徒成長為赫赫有名的“撈紙大師”。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1993年,周東紅接下了一個特殊的訂單任務。

之所以特殊,是因為這份訂單是製作失傳已久、難度極大地“扎花”宣紙。這是一種超薄宣紙,成品不到正常規格的一半,每刀只有2斤8兩。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周東紅難抑心中的激動,顧不上當時身體的不適,馬上投入到“扎花”的試製中,他期盼著失傳的技藝能在他手中重現。

那段時間,他滿腦子都是紙,甚至生病在醫院打吊瓶時,還在閱讀有關“扎花”的資料。簡直到了“不瘋魔不成活”的地步。

終於,經過周東紅反反覆覆的研究和“試撈”,薄如蟬翼的“扎花”宣紙重現“江湖”,從此,奠定了周東紅“一代宗師”的業界地位。

轉眼30多年過去了,周東紅撈過了上千張紙並保持著100%成品率的記錄,他加工的紙也成為國家畫院和國內著名畫家的“御用畫紙”。

也因此,從業至今獲獎項無數,近日更成為了央視報道的首批“大國工匠”之一。

安徽涇縣一大叔,重複同一動作30多年,傳承宣紙非遺技藝

如今,周東紅作為中國傳統“非遺”的傳承人,仍然秉持著工匠精神紮根在自己的崗位上,同時,也在盡心盡力地將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

願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有人,發揚光大。

參考資料:央視《大國工匠》系列報道

Tags:宣紙周東紅周東扎花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