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由 毛小談歷史 發表于 旅遊2021-10-02

簡介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燕雲十六州的存在,對於中原地區的發展是影響極其深遠的,也正如此,從後周到宋朝前期,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他們都對北伐耿耿於懷,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

澶洲城現在什麼地方

古代的燕雲十六州,指現在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等地,可以說是古代中原地區在北方的門戶,是中原地區與北方少數民族人民文化交融和往來的關鍵地段,同時,燕雲十六州也是地段險要、易守難攻的地方。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因此,在歷朝歷代都將燕雲十六州,當作是阻攔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的關鍵之地,中原王朝的大多數防禦工事也都建在這個地方,最為著名的就是長城了,中國除了清朝和元朝不曾修繕長城之外,其他的各個朝代都對長城有過加固修改整理。

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阻止遊牧民族的侵擾對中原地區的王朝產生髮展影響,但燕雲十六州在五代時期卻被割讓給了契丹人,五代時期後晉的統治者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人的支援,以燕雲十六州作為交換條件,讓契丹人出兵馬物資幫助石敬瑭稱帝。

後來,長城等防禦工事就成為了擺設,燕雲十六州正式的併入了遼國的統治範圍,這也是宋朝最大的禍患。

畢竟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部最大的屏障,失去了它的保護,可以說,是將整個王朝都暴露在了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之下;而且燕雲十六州的重要之處還不僅如此,要知道,以中國的地理情況來看,燕雲十六州所在地方是大片的平原,對於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經濟的中國古代王朝來講,燕雲十六州的存在與否對於其經濟發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影響。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宋朝會主力發展海運的原因,在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之後,陸地上的經貿發展已經佔不到好處了,宋朝又欠西夏、遼等諸多國家歲幣,再加上自身國家的發展也需要大量的經濟支援,因此不得不去發展其他的經濟行業,以支撐龐大的財政需求,所以,他們才會去發展海運。

再者,以古代的畜牧業發展情況來看,

古代王朝盛產良馬最好的地方只有兩個,

一是東北地區,二則是西北地區,也就是說,燕雲十六州是出產馬匹的重要之地,

而我們上面也說到過,燕雲十六州本身就是大片的平原,而在其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也諸多以草原平原為主,因此,他們的騎兵發展相當鼎盛。

因此,中原人想要對抗他們只能夠依靠騎兵,但當時的西北地區發展並不強盛,即便有好的馬匹也很難運往中原地區,如此一來,東北之地的糧草馬匹就成了中原地區騎兵發展最關鍵的地方。

可是,自從後晉之後,燕雲十六州卻被割讓給了契丹人,如此中原地區騎兵的發展便落入了下風,這也是後來,宋朝在對抗其他少數民族時力量居於下風的原因。

所以,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燕雲十六州的存在,對於中原地區的發展是影響極其深遠的,也正如此,從後周到宋朝前期,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他們都對北伐耿耿於懷,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但是事與願違,這些人的北伐並沒有取得實際上的成果,最終,燕雲十六州依舊在遼國人的統治之下,並且成為了遼國人南下侵擾宋朝的一大助力。

畢竟,當長城等防禦工事都成為擺設之後,沒有了這些客觀因素的阻止,少數民族南下可以說是一馬平川,宋朝,也在這樣的影響下生存了兩百多年,而這也成為了其滅亡的一個關鍵原因。

那麼,既然燕雲十六州如此重要,為什麼數位帝王對燕雲十六州的爭奪,都以失敗而告終了呢?他們的失敗又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重點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燕雲十六州一直未被收回的背後到底是實力的原因,還是統治者自身的原因?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從後周到北宋前期四次北伐的經過。第一次是周世宗柴榮的北伐,周世宗柴榮在北伐的前期是佔據著很大優勢的,其御駕親征帶領軍隊連奪三州,但是天不假年,柴榮在北伐的途中染病不起,而柴榮生病之後,後周的軍隊內部也出現了分裂。

趙匡胤趁機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的江山,成為了宋朝的開國皇帝。於是,第一次北伐也就因此而告終,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是遼國發展最為薄弱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遼國正處在內部皇權更替的漩渦當中,國力已經比耶律阿保機的時代衰弱了很多。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能夠一舉北上的話,說不定能夠真的收回燕雲十六州,只是天意弄人,柴榮在北伐的途中得了重病,軍隊內部的將領又不能統一心思,最終不要說北伐了,連後周的天下都沒能保住。

第二次的機會是在宋太祖趙匡胤的時代

,這個時候遼國依舊沉浸在權力更迭的漩渦中,耶律阿寶機的三個兒子因為皇位鬥得不可開交,皇帝在打獵、祭祖的途中,都可能被殺,整個國家一片混亂。

可以說,這也是一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機會,但趙匡胤想要北伐的心思卻被趙普給打亂了,當時趙普建議趙匡胤要採取先南後北的政策,也就是說,先安定長江以南,然後再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

趙匡胤在對比了兩邊的實力之後採納了趙普的建議,於是,將國家的對抗重心放在了南方,像是陳、南唐這些國家,對於北方的遼國則放鬆了警惕,而也正是因為這個時間段的放鬆讓遼國的發展得到了喘息。

此時遼國內部的皇權更替已經進入了末尾,國家內部的混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治理,國力正在不斷地恢復。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而宋朝在解決完南方的分裂想要揮師北上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是重病不起了,所以,這個時候宋朝也只能夠將北伐的大業暫時擱置,先安定朝廷內部,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宋朝,也如同之前的遼國一樣出現了皇位繼承上的問題。

最終,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宋太宗繼位之後決定秉持自己兄長的遺志揮師北伐,而這也是後周以來的第三次機會。

這次北伐當中最重要的當屬高梁河之戰,在戰爭爆發之前,宋太宗親率大軍滅了遼國南方最後一個附屬國北漢,而此時,宋朝已經統一了南方,又消滅掉了北漢,宋軍計程車氣正盛,而經歷了諸多宮廷政變的遼國反而是比較膽怯。

當此之時,也是宋朝擊潰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絕佳機會,只是這次與遼國爆發的 高梁 河之戰,卻以宋朝的潰敗而告終。

宋太宗滅掉北漢之後直接對遼發動攻擊,打到了遼國的南京城下,而遼國也沒有氣餒,在南京城這邊,韓德讓代替自己的父親執政安定城中事務,在遼軍數次敗退的情況下,一邊派人飛報當時的遼景宗,一邊派遣兵馬聚集糧草軍備,更是親自登臨城牆防守,親自安撫百姓穩定軍心,等待著北方遼國的增員。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遼國這邊才知道,南京城的情況之後立刻調集兵馬千里支援,後來,宋軍在久攻不下軍心已經不穩的時候,被遼國的將領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伏擊,導致宋軍全線潰敗,而趙光義也受到了伏擊,在臣子王承恩的保護之下搶了一匹驢車倉皇逃走。

趙光義雖然在南京城下受到了伏擊,可是,宋朝的軍事實力卻並沒有完全被打掉,此時,如果能夠重振旗鼓,未必不能反敗為勝,但問題是這個時候的趙光義,卻對朝政出現了疑心,他懷疑此次戰役的失敗是因為朝廷中有內鬼而發生的。

因為宋朝軍隊此時正是實力強盛的時候,在戰爭中也是打的遼軍節節敗退,為什麼會突然被遼國軍隊伏擊呢?他認為,是因為朝廷中有人想要擁立趙德昭為帝,所以,想在南京城要了他的性命,從而能夠更好地擁護新帝上位。

而在這樣的疑心之下,趙光義匆匆地結束了北伐,直接班師回朝整理內務去了。而這次 高梁 河之戰的失敗,讓遼國的韓德讓和皇后蕭綽聲名鵲起,後來,在她的執政之下,遼國徹底地結束了皇權更替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隱患,再加上有著鼎盛軍功的韓德讓的扶持,遼國的國力在迅速的發展,整個國家的面貌也是煥然一新,再也不是之前在宋朝的打壓之下畏首畏尾的樣子,而這也是宋朝失去的第二次絕佳機會。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遼景宗耶律賢去世,皇后蕭綽執政

,宋太宗趙光義彷彿看到了機會,因為在他看來,遼國皇帝新喪,執政的就是孤兒寡母,在趙光義的認知當中,孤兒寡母的執政局面是慘淡的,畢竟這樣的場面他曾經見過兩次。

一次是周世宗柴榮去世之後,剩下的符太后和小皇帝就是全無主張,因此,趙匡胤才能夠趁機發動兵變而奪取後周的政權。

第二次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去世之後,皇后宋氏連派人宣召皇子趙德昭繼位的意識都沒有,在她明白過來想要行動的時候,趙光義已經搶先的登上了皇位,宋皇后也只能夠大哭一場認命。

對於趙光義來講,孤兒寡母當國的概念就是柔弱且沒有主見的,他認為,江山落到這樣的人的手中基本上就等於白送人一樣。

當耶律賢去世之後,趙光義自認為看到了第二次機會,所以,他帶著對孤兒寡母之政的偏見發動了第二次北伐,但是事實卻告訴他,這樣的偏見是極其致命的。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因為當時的蕭太后蕭綽完全不似中原女子那樣柔弱,她的政治才能放在很多執政皇帝當中都是數一數二,再加上有韓德讓等軍功卓著的臣子的扶持,遼國發展十分迅速,國力也是相當鼎盛。

因此,宋朝這次的北伐也以失敗而告終,這次的失敗,不僅僅讓宋朝的軍事實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再往後十餘年內都沒有恢復元氣,同時,還讓宋朝失去了名將潘美和楊業。

很多野史中傳說,害死楊業的人是潘美,而正史中記載的則是小人王侁,當然也有人猜測害死楊業的人不是旁人,正是宋太祖趙光義,但無論是誰,在經歷了這場事變之後,大將楊業被害,宋朝的第二大開國將領潘美,也因為事情的衝擊而深受打擊,不久便病死了。

而隨著兩位優秀將領的去世,宋朝的軍隊實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再加上剛剛被遼國打敗,軍隊更是極度潰散而無人治理。

自此之後,宋朝在重文輕武的環境中愈演愈烈的發展,宋朝不但失去了北伐的能力,與遼國之間的攻守之勢也出現了反轉,宋朝由強變弱,遼國則由弱轉強。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從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得知,其實中原王朝並不是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能力,而是他們或多或少的都因為一些自身選擇錯誤,而錯失了最佳的時機,周氏宗柴榮因為自身的身體原因而不得不放棄北伐,甚至因為這些原因,他連後周的江山也沒能保住。

趙匡胤的時代則是因為政策實施上的問題,當然,趙匡胤的選擇我們沒有辦法說是對還是錯,因為如果他選擇首先北伐的話,那麼,南方的國家也可能會因為這一段時間的喘息而得到再度發展,從而成為宋朝發展的禍患也說不定。

只能說,趙匡胤當時的選擇對於遼國來講是一個比較好的喘息機會,對於收復燕雲十六州來講是不利的,但我們卻沒有辦法直接判定這樣的政策實施完全就是錯誤的;而趙光義的第一次北伐確實是因為他自身的選擇問題,而貽誤了最佳的戰機。

如果不是因為他的多疑,那麼宋軍完全有可能重振旗鼓將遼軍擊潰,直接收回燕雲十六州,但他卻因為疑心有人要搶奪自己的皇位,而直接放棄了北伐,從而讓遼國度過了最危險的一段時期,自此之後,遼與宋之間的攻守之勢異也,宋朝也再也沒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後來,宋國與遼之間的發展也始終不能夠對等而論,而在這樣的基礎上,宋朝又接連受到了金和西夏的攻打,內憂外患變得更加嚴重,整個王朝的發展環境變得很差,再加上本身重文輕武的思想,讓宋朝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更難生存。

柴榮、趙匡胤、趙光義為何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實力不濟嗎?

而一個保全自身宗廟社稷都很困難的朝代,就更加難以去收復燕雲十六州了。實際上,如果不是後來宋朝與遼國達成了澶淵之盟的和平協議,使兩個國家可以和平共處120多年,想必宋朝的生存環境還會更加的惡劣,由此我們完全可以看到,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發展的影響。

所以說,一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的領土主權一定是不容任何侵犯的,無論失去哪一部分的領土,對於一個國家來講一定是百害而無一利,這一點在現在是這樣,在古代更是這樣。

如果不是石敬瑭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割讓燕雲十六州,中原地區也不會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長達200多年,中原地區的發展可能會更加的鼎盛和繁榮,歷史也會朝向與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劇本不同的另一種發展方向上走去。

可是,歷史或許就是這樣的難以琢磨,它讓周世宗和趙匡胤在自己最輝煌的階段裡身染重病,讓趙光義因為種種原因而喪失了最佳的北伐時機,後來又有了明朝的天子守國門,有了清軍的入關,有了新中國的成立,只不過這些反覆無常都是宋朝以後的故事了。

Tags:遼國燕雲宋朝十六趙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