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遊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由 榕樹的史話 發表于 旅遊2022-12-01

簡介上一篇曾經講過,西夏由河套地區的定難軍發展而來,其盤踞於定難五州,後又攻佔了靈州,最後控制了河西走廊,這三大區域構成了党項人勢力的核心版塊

祁連山和賀蘭山連線嗎

公元1038年,党項人李元昊稱帝建國,史稱西夏,其極盛時期控制今寧夏全部、甘肅大部以及青海、陝西、內蒙古部分地區。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根據目前公認的資料,西夏勢力範圍約為77萬平方公里。那麼在如此狹小的區域裡,党項人究竟如何與宋、遼兩個大國爭雄?其戰略部署又遵循怎樣的邏輯?

一、核心區域

從地圖上看西夏的面積不小,直到今天擁有77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國家在全球也不多見。不過和大多數人的直觀印象不同,西夏控制區的土地質量非常低下。

上一篇曾經講過,西夏由河套地區的定難軍發展而來,其盤踞於定難五州,後又攻佔了靈州,最後控制了河西走廊,這三大區域構成了党項人勢力的核心版塊。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根據《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中的現代地理知識,廣義上講河套地區就是黃河呈幾字形繞過的區域,具體可以細分為前套平原、後套平原、西套平原和鄂爾多斯草原。由於歷史變遷,宋代地名對應如下:

定難五州即鄂爾多斯草原,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

西套平原即靈州,今寧夏平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

後套平原即豐州,為北宋控制區域。

前套平原即勝州,為遼國控制區域。

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不管是定難五州還是靈州都是水土豐饒之地,尤其是靈州素有“塞上江南”之稱,當地古老民謠唱的十分恰當:

“黃河北,陰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糧川。水渠縱橫密如網,阡陌交通賽江南。”

除了河套地區,西夏的人口經濟中心還包括河西走廊,主要城市為沙州(敦煌)、肅州(酒泉)、甘州(張掖)和涼州(武威),面積約為66萬公頃,即6600平方公里。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再算上一些草原地帶,西夏王朝宜耕宜牧的土地最多不會超過其總面積的百分之十,剩下的全都是戈壁沙漠,古代很多詩詞曾對此進行描寫。

例如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寫道: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述道: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高適的《燕歌行》寫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居延在甘州附近,瀚海則代指沙漠。按照今天的地理劃分,西夏靈州以西是騰格裡沙漠、再往西北則是佔據了國土中央的巴丹吉林沙漠,東北方向,是烏蘭布和沙漠與庫布齊沙漠,東南則是近年剛剛治理成功的毛烏素沙漠。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可以說西夏絕大部分土地都被沙漠覆蓋,宜耕宜牧區域不但稀少且被分散切割,惡劣的自然環境也直接反應在西夏的總人口上。

根據《中國人口史》的推算,即便在西夏鼎盛時期,其總人口也沒有超過300萬。

二、存亡之地

西夏的地理環境直接決定了其戰略邏輯,在現代人看來,一支軍隊只要做好充足準備橫穿沙漠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但在沒有現代工具的幫助下,大部隊想要穿越沙漠稍有不慎就可能傷亡慘重甚至全軍覆沒,且至少要面臨四個方面的困難:

地形複雜,容易迷失方向。

氣候多變,士卒難以適應。

後勤艱難,水源補給斷絕。

將士疲憊,戰鬥能力削弱。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古代即便是遊牧民族也會遠離沙漠。從後來遼國發動的兩次賀蘭山之戰和成吉思汗滅西夏的路線來看,他們都是沿著河流和綠洲推進,逐步對城市發起攻擊的。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基於沙漠的保護,西夏只需要依託地勢將有限的兵力佈置在為數不多的綠洲附近即可進行有效防禦,其中關鍵之處是兩座山脈,即橫山與賀蘭山。

橫山山脈起自六盤山,橫貫寧夏、陝西,是西夏與北宋的天然分界線,該地不但出產糧食戰馬,且地勢北高南低,可攻可守,對雙方都極為重要。

對於西夏來說,失去橫山地區就等於失去了重要的物資產地,更加危險的是核心區域靈州從此將完全暴露在宋軍的威脅之下。

對於北宋來說,橫山有如西夏之長城,党項人隨時可以南下襲擾邊界城市,即便作戰不利也能迅速撤退防守立於不敗之地。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北宋很早就認識到了橫山山脈的重要性,並提出“漸復橫山”的戰略方針,根據《宋史·范仲淹傳》記載:

“臣當於琦練兵選將,漸復橫山,以斷賊臂,不數年間,可期平定矣。”

之後的數十年中,宋夏兩國的戰爭幾乎都是圍繞橫山山脈展開的,直到宋徽宗年間宋軍才逐漸控制了整個橫山地區。

賀蘭山山脈位於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是西夏防禦遼國的天塹,事實上要將遼國擋在國門之外,最好的選擇是陰山山脈。

陰山自古以來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無論是戰國時期趙國還是後來的秦漢,長城都曾依託陰山而建,明代官員魏煥更是在《皇明九邊考》詳細描述此地:

“中國得陰山,則乘高一望,寇出沒蹤跡皆見,必逾大磧而居其北。彼若得陰山,則易以飽其力而內犯,此秦、漢、唐都關中,必逾河而北守陰山也。”

但對於西夏來說,陰山及前套平原均被遼國控制,因此定難五州很難防守,只能退而求其次重點防禦靈州(寧夏平原)。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靈州(寧夏平原)衛星圖

靈州地勢十分封閉,被賀蘭山與黃河環繞,易守難攻。這樣的地勢特點在遼國進攻西夏的第一次賀蘭山之戰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公元1044年,遼國分三路向西夏進攻,兩路主力軍直接攻打賀蘭山,試圖威脅首都興慶府,另外一路則襲擊河套平原上的城市。

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反應非常迅速,他下令將河套所有人口撤出,物資全部燒燬,以堅壁清野來應對遼軍,主力部隊則集中在賀蘭山依託地形節節抗擊並最終取得勝利。

由此看見,面對強大的遼國,西夏地緣上處於劣勢,李元昊死後遼國很快發動了第二次賀蘭山之戰,幾乎滅亡了西夏。

三、側翼威脅

靈州和定難五州長期面臨北宋和遼國兩個方向上的巨大壓力,而河西走廊則是西夏的大後方。依託於絲綢之路和祁連山脈的積雪融水,此地是党項人的農業和商業中心。

不過雖然沒有強敵壓境,河西走廊同樣不安全,祁連山以南的河湟地區嚴重威脅到西夏王國的側翼。

從地理上看,河湟地區處於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水網密佈適宜農牧發展,只要被大國控制,北上出擊很容易截斷河西走廊。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西夏時期,控制河湟地區的是吐蕃唃廝囉政權,李元昊很明白河湟的重要性,《宋史·吐蕃傳》也明確記載:

“(元昊)欲南侵,恐唃廝囉制其後。”

從公元1036年開始,党項人多次向吐蕃唃廝囉發起攻勢,雖然取得過一些勝利,但始終未能佔領河湟地區。

在巨大的邊防壓力下,北宋與吐蕃唃廝囉政權迅速靠攏,宋仁宗不但每年賜予其絲綢茶葉,還加封其“保順軍節度使”的稱號。

直到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在內亂中喪命,唃廝囉政權仍然屹立不倒,《宋史·吐蕃傳》記載:

“自元昊梗命,終不敢深入關中者,以唃廝囉等族不附,慮為後患也。”

河湟地區和河西走廊間的分界線為祁連山,無力征服唃廝囉的西夏王國長期以祁連山為防線,防止吐蕃人北上劫掠。

北宋當然也很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後來的熙河開邊就是趁唃廝囉政權內亂衰落而發起的收復河湟地區的軍事行動。

西夏存亡之地,賀蘭山、橫山和祁連山

至宋徽宗年間,河西走廊已經完全暴露在北宋隴右都護府的威脅之下,滅亡只在旦夕之間,若非金國突然崛起,西夏恐怕將提前百年亡國。

總體來說,

西夏的地緣十分惡劣

,土地貧瘠,資源匱乏,南方雖有橫山阻擋,但遠稱不上天塹,北方控制不了陰山,精華地區直接面臨草原威脅,側翼河湟同樣是巨大隱患。

党項人能在此立國近200年,數次面臨絕境都絕處逢生,

恐怕除了能征善戰,極佳的運氣也是不可或缺的。如若與之並立的是漢、唐等尚武王朝,或者金國崛起再晚數十年,

西夏國運都不會長久

參考資料:

《宋史》

《中國人口史》

《皇明九邊考》

《唐詩三百首》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

Tags:西夏遼國橫山靈州賀蘭山